第十六章 梔子 孤資妍外淨,幽馥暑中寒

    5月27日。夜。
    台灣有人捎了高山茶給成都的朋友。
    於是就有了一頓酒。出去和這位受茶禮的朋友喝酒。陣雨剛過,帶著醉意回家,腳步輕飄地穿過院子,一陣濃香襲來。我曉得,是梔子花開放了。
    前兩天,銀杏樹下半匐匍的硬枝上閃著綠光的那片灌叢,剛豎起毛筆頭形狀的綠中泛白的花蕾,還以為還要好幾天才會開放。卻恰恰就在這不經意的時候,這些梔子花就悄然開放了。
    楊萬里詠過這種花,最恰切的那一句就是描摹當下這一刻:
    無風忽鼻端。
    駐腳停下,也許是聽到了這句詩吧,竟然凝神作了一個傾聽的姿態。朦朧燈光中,真的無風,院中池塘,有幾聲蛙鳴,香氣再一次猛然襲來。
    我笑。
    笑花香該是聞見的,卻偏偏作了一個聽的姿態。真的聽見那奪魄香氣腳步輕盈,飄渺而來。
    拐個彎,移步向雨後暗夜裡開放的梔子。在去往停車場那個小斜坡上,銀杏樹筆挺著直刺夜空,樹下,幾團似乎在漾動的白,是院中最茂密的那一叢梔子盛開時放出的光。
    這些光影中,盈動暗香的,是今年最早開放的梔子花。由於燈光而並不濃釅的夜色,卻因為這香氣而稠粘起來。
    5月28日。上午。
    去年遠行南非,深夜從機場拖著行李回家,一進院子,就聞見了這花香。那是六月,花香有些不同。不是現在這樣的清芬,而是帶著過份的甜,是果酒發酵的那種味道。
    那是梔子開到凋敗時的味道。
    昨夜回到家裡,就打開電腦,查照片檔案。查到去年的時間,是六月二十三日。記得去年回家的第二天早上起來,迫不及待去拍了幾張照片,卻只拍到幾朵稀落的,花瓣已經變黃的殘花。而今年梔子初開的夜晚,是五月二十七日。去年這個時候,正要出國去遙遠的非洲之角。遠行前等梔子花開等到六月幾號都沒有等到。那一枝枝半匍匐的綠葉間,挺起來一枚枚淺綠的花蕾,卻久久不肯綻開。今年則不同,那些毛筆頭形狀的花蕾剛冒出來幾天,就在這個雨後的夜晚,悄然綻放。
    今年,媒體上炒過一陣千年奇寒的說法,後來又都齊齊出來嘲笑這是無稽的謠言。電視上還有囤了許多羽絨服的商家因虧本,哭著譴責氣象學家。但在媒體闢謠不久,冬天真的就冷起來了。結果之一,自然是差不多所有花的開放都比去年要晚,偏偏這梔子卻早於去年開放。
    回到家裡,第一件事,給相機充電。早上醒來,卻見天一味陰沉。到了十一點,天還不見晴,只好拿相機下樓,拍了一陣。並試了試一隻新買的鏡頭。這只80——400的變焦鏡頭,本來是準備了盛夏時上青藏高原時好拍那些夠不著的花朵。現在把長焦拿來近拍,因為這種鏡頭對景深的壓縮,也有些特別的效果。6月1號還得出門,我想未來幾天,應該有晴天,有好的光線,能把這些漂亮的花朵拍得更加明亮。
    想起了裡爾克的詩:
    「給我片刻時光吧!我要比任何人都愛這些事物直到他們與你相稱,並變得廣闊。
    我只要七天光陰,七天尚未有人記錄過的七天,七頁孤獨。」
    5月29日。
    今天上午,天放晴了,但要出門辦事。
    路過常去的器材店,買了兩隻偏振鏡,就是要對付強烈的陽光輻射下花朵上的反光。下午急急回到家,天又陰了。更多的梔子花竟相開放。便只好坐在電腦前記下這些文字。
    這時,門店鈴響了。是清潔公司的鐘點工。這兩位中年婦女都各自別了兩朵梔子花在身上。隨著她們走動,隱約的香氣便在屋子裡四處播散,也時時飄進書房。這兩個喜歡邊幹活邊家長裡短的婦人,在我眼裡顯得親切起來。
    我問其中一位討了一朵,放要眼前。翻出植物誌來細細觀察。
    書上的描述並不特別詳細:「花單生於枝端或葉腋,白色,芳香;花萼綠色,圓筒狀;花園高腳碟狀,裂片5或較多。」但對我這個初涉植物學的人來說,也是有用的指引。我想起花開園中的情形,如果不是生於枝端,也就是每一枝的頂上,那些花蕾與花朵就不會那麼醒目地浮現於密集的綠葉之上。花瓣自然潔白,而且厚厚的——植物書把這描述為「肉質」——在我看來,卻應該有一個更高級的比喻。那花瓣不僅潔白無暇,而且,有著織綿般的暗紋,卻比織錦更細膩柔滑。花萼——也就是花蕾時包裹著花朵的那一層苞片確乎是綠色的,當它還是花蕾時,萼片被裡面不斷膨脹的花朵撐大,越來越薄,薄到綠萼下面透出了花瓣越來越明晰晶瑩的白。直到花萼被撐裂的那一刻。要是有一架攝影機,拍下梔子開放的過程,那種美,一定攝人心魄。花梗差不多有兩厘米長,花朵就在這長長的花梗上展開。因為這個長梗,書上才說它是「高腳碟狀」。對這麼美麗的花朵來說,這個比喻也太不高級,而且不盡準確。這朵直徑三厘米左右的花朵,花瓣分為三層。每層六瓣,跟書上所說的「裂片5」不同。這一點,倒是一句宋人詩寫得準確:「明艷倚嬌攢六出」。「六出」,也就是展開六枚花瓣的意思。這些花瓣捧出的,是作為一朵花來說最重要的部分:雌蕊與雄蕊。看過一張照片,是一個美國植物學家的照片。老頭在用放大鏡觀察一朵花。剛看過的一本外國人寫的描述地中海植物的書上也強調,觀花的必備工具裡要有一隻放大鏡。我想,這是為了便於對結構精巧的花蕊進行仔細觀察。我沒有備下這個東西,於是,也只好和手邊的植物書一樣語蔫不詳。我只看見六枚顏色棕黑瘦弱的雄性,圍著一隻明黃的雌蕊,有些自慚形穢的樣子。而梔子的雌蕊卻顏色矯艷,而且長成一個蒂,像是這朵花的興奮點。如果這朵花要發聲,肯定就是它引發的一聲嬌喘。這麼寫,好像有點情色了。但花朵的開放,於植物自己,就是一場盛大的交歡。如果要冷靜下來,就再引楊萬里的詩句:
    孤資妍外淨,幽馥暑中寒。
    又下雨了,輕寒襲來,梔子花又是詩中的模樣了。
    5月30日。
    又聽了一夜雨聲。
    前些天升高的氣溫又回去了。今天最高氣溫是24度。有拍紀錄片的人來,要我談談一個故世二十年的作家。談到中間,我覺得冷,找出外衣來穿上。送他們走,回來,看見院子裡更多梔子花開了。又拍了幾張照片。有露珠的,可愛,但仍然期望有陽光。梔子的白色在明亮光線下應該更加照眼。但沒有辦法。明天要去參加為紀念蕭紅誕辰一百週年而創立的蕭紅文學獎的頒獎禮。
    回來,又讀了些有關梔子的文字。
    所以不願在這組成都物候記中漏過了梔子花,因為它是妝點蜀地人生活很久很久的本土植物。它的花香至少在成都這座城池中縈迴不去有上千年了。我想,花開時節,被女人們綴在發間,寶石一樣掛在襟前也有上千年了。有詩為證。唐代劉禹錫:
    蜀國春已盡,越桃今始開。
    越桃,就是梔子在唐詩中曾經的名字。其中說到的就是「物候」——此花開放的時節。四川盆地春花次第開盡的時候,梔子花就開放了。也就是說,梔子的開放宣告了夏天的到來。
    宋代的草藥書《本草圖經》也說:「梔子,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硬。」確實,梔子枝硬,葉也硬,因此也才更顯出梔子花朵動人的嬌媚。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院子裡所有梔子都已盛開,而早開的那一叢,已經露出了萎敗的端倪。
    2011、5、31於哈爾濱

《草木的理想國:成都物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