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愛玲的「相見歡」

    張愛玲的「相見歡」還是可見作者的筆力非凡。荀太太與伍太太都是庸俗之人,然而有著中國人特有的忠厚寬和平穩。她們的是「後天而奉天時」的順,與所謂對命運的屈服卻又不可一概而論。世上還有「先天而天弗違」的反逆性的英雄美人,亦與這荀太太伍太太之輩原也是同條生,中國史上的小民與大人同是一代之人。
    荀太太伍太太都有委屈而無怨毒,有時也說說自己所受的委屈吐吐氣,但也不過是這樣說說罷了,其實並沒有記恨的。荀太太說起借錢給窮親友,多少有點替自己撐面子,亦有點幸喜自己的景況較好,紹甫有職業。這種艱辛裏出來的沾沾自喜實在相當莊嚴,不可只以淺薄視之。她對窮親友只覺把他們無可奈何,倒也沒有卑視窮人之意的。
    這些,與其說因於道德的,毋寧是出於自然的情意,中國文明的浸潤成了民族的性格,連道德的名詞也不覺得了。
    荀太太伍太太的年齡去青春已遠,兩人對頭上生出了白髮的那一段淡淡的實際的說話,與英雄美人的遲暮驚心,也是同條的,只是有光影姿態之異罷了。荀太太的一點點剩餘的女人的相貌的自尊心,快要在記憶裏淡了遠了,但亦還是尊貴的──生為女人身的尊貴,帶點可憐兒的。伍太太生得不好看,而她對自己的相貌亦有一種隨和。她與荀太太兩人的那份親誼還是沉甸甸的有金玉之情的感覺,雖然在世故中已快要成為不足道的了。
    卻說「相見歡」裏的那荀太太與伍太太,因打仗避地上海,遷就著過生活,而於這時代一無怨言,也不求甚解,有這樣一種順從而與卑屈又兩樣,與無知識也有些兒兩樣。這是中國人纔有的大順,「後天而奉天時」的大眾若譬如海水,則「先天而天弗違」的英雄美人可比是浪花。伍太太比較有錢,見得深厚些,荀太太比較貧薄,所以特要表現自己,即是對時代的逆來順受的遷就生活中,亦仍可以有各人的個性。這兩個老婦人夾著一位年輕的婦人婉梅,更見得敗花殘葉的無可奈何,然而還是值得依惜,珍重。
    西洋的老婦人多變得乖戾固執,他們沒有中國人的那種順,西洋的革命也沒有中國的革命是對天的。易經的兩句話,「先天而天弗違」便是樂,「後天而奉天時」便是禮,二者不可只要其一。宋儒只講順,現在我們講反,但是我們同時必要學禮,如孔子的問禮於老子,老子原也是極知禮的。荀太太伍太太決不與西洋的老婦人同,讀西洋小說最可知之。荀太太的小氣與自炫,與西洋的個人主義的不同。而亦因此,中國的英雄與革命亦與西洋的英雄與革命不同。要於此能辨別,是寫中國文章的第一條件。
    宋儒講先天,只知說先天之性,而不知一個反字。宋儒教人順從禮教,而不知我們順禮,乃是以禮順天,若只知順禮,那就迂了。我們知此則知禮儀之美,戀愛也要約於禮。
    左傳有晉文公為公子時,出亡於狄,在狄十二年,而至齊,在齊國住了下來他又不肯走了,是部下設計纔把他載在車上離了齊國。晉文公是五霸之一,那樣的英雄,而隨遇而安,這就是一個順字。陶淵明的知足即亦是於此有其相共通者。荀太太伍太太的順從環境,所以與英雄美人同是一代之人。張愛玲寫「相見歡」,於此似乎缺少點出一筆。但是點明最難,弄得不好,會成了說明而不是文學了。此是文章作者的覺,故能不加解說,而自然明白。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年輕的時候」、「赤地之戀」、「秧歌」等的文章是自然明白,無須再加點明,但是此篇「相見歡」只覺缺少點明。「相見歡」可以看出作者對於荀太太伍太太那樣的人也抱有愛意,雖然自己不喜歡與她們一樣,作者就像是婉梅的看她們。此所以能是好文學,但是除此再沒有別的了。
    詩文的點明是一個大問題。最好是自然明白,不加點明,如唐詩「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昔年有夏瞿禪先生,讚為「不著一字,光景無窮」。但也不可一概而論。詩經與漢賦即多是點明的。比起日本的古歌與俳句,中國的古詩多是帶議論的。細想想,這倒是文學的正宗。原來其他各種藝術如建築、陶器、音樂等皆其造形即是一切,不可能再有自己說明,惟詩文可以自己說明,此所以中國文學不同於一般藝術,而稱為禮樂文章。
    有云「曲終奏雅」,如漢賦寫遊獵之盛,兩京的閎麗,而歸結於要行王道,
    即是把方纔所寫的美好的東西,一一還它一個價值,此就是點明。作者是自己在世人世事之中,而同時有如神在看自己,看世人世事。
    有不自覺地寫出了好文章,有自覺地寫出了好文章,應當是後者更高,但是亦有自覺了反為寫不出好文章了的。其故是不可依照所覺的來寫作。若依照所覺的來寫作,那就不是創造的了。好文章是隨著寫作而一路明白起來的,這纔是生出來的新的覺。能如此,則不加點明亦自然明白,加了點明亦不會破壞文章。
    寫文章與打天下同。如周文王武王是自覺的,如劉邦與朱元璋則是不自覺的。後世惟孫中山先生的創造民國是自覺的。不自覺亦可打得天下,如不自覺亦可寫得好文章,但是下文就要有師,幫助他自覺,如劉邦請教叔孫通與陸賈。毛澤東是不覺的,他與人民是將錯就錯的相結合而起兵,而因為不覺,後來他的諸種作為就都是一敗塗地的了。
    荀太太伍太太、紹甫、婉梅這般人們,避戰亂到上海,便是「相見歡」裏的人物,如果逃不出來,在淪陷區或共區,便也與大眾是一海之水,而一班共幹則到底也不能知道中國一般人的心思。誰如果能知「相見歡」裏的人物的順從與時代英雄的反逆可以相結成,則可以創造時代了。
    青年人不覺地寫出了好文章,很快會萎,政治上不覺地造反,後來就會像文化大革命的不知所云。「相見歡」筆致極好,只是作者與書中人物相知尚不夠深。張愛玲是「赤地之戀」以後的小說,雖看來亦都是好的,但是何處似乎失了銜接,她自己也說給寫壞了,她自己也只是感覺得不滿意,而說不出是何處有著不足。這樣一位聰明才華絕代的人,她今是去祖國漸遠漸久了。
    一般中國人其實多是「相見歡」裏荀太太伍太太紹甫之流,缺少團結心,各人管各人,少出主意,少惹是非,但你若以為他們都是順民,那就錯了。日本軍就是對於淪陷區內的中國人最難應付,現在共產黨從江青四人幫到了鄧小平,也還是對於這樣的國民不知可怎樣應付。
    中國史上獨有的天下皆反,民間起兵,其中其實大多是「相見歡」裏那樣的凡人。他們是大順,而與天下皆反可以結合在一起。看他們處世之道少出主意,而他們一旦卻可以聞風響應。易經乾者大始,坤者大順,在中國民族全體來說實是一個。對於這樣的國民,是惟革命者與真真的文學者能喚起之,如孫先生說的「務須喚起民眾」。不是可以只靠政策,而是要以道。鄧小平今雖改變政策,亦還是不可能把握民心的,其故在此。
    荀太太伍太太紹甫等是時代的浮沫,但底層還是有著海水的。像他們這樣的人,你剛想看不起他們,他們卻忽然發出話來,會當下使你自悔輕薄。大學講親民,孟子講覺民,都先要知民。如「流言」、「秧歌」等的看人待人都是非常好的,有一種智光。
    民國六十八年(1979)四月載於三三集刊20輯

《中國文學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