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摩衍那》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也是世界上優秀的史詩之一。在兩千多年的漫長的時間內,它對印度,對世界上一些國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在印度國內外都被譯成了許多種語言,而且還不知有多少抄襲、模擬、意譯、改編的作品。此外,它的影響還波及音樂、舞蹈、雕塑、繪畫等領域。一直到今天,它的影響,仍然繼續存在。當然,書中也還存在著一些糟粕。這是一個批判繼承的問題,是需要分析研究,認真對待的。
同世界各國的一些古代名著一樣,《羅摩衍那》的作者是誰,是難以搞清楚的。一般傳說,作者是蟻垤。有沒有這樣一個人呢?按照我們目前的研究水平,還無法斷定。但是從全書的結構和文體上來看,除第一篇和第七篇外,基本上是一致的。有那麼一個人做過最後的加工,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我們千萬不能忘記,《羅摩衍那》最初決不會出於一人之手。它最初一定是老百姓的創作,只是口頭流傳。有一些伶工專門以歌唱《羅摩衍那》為生。因人因地之不同而有所增刪,於是就產生了不同的傳本。到了某一個發展階段上,有一個人把全書整理編纂了一番,使文體和內容都達到了某種程度的統一。這個人可能就叫做蟻垤。即使到了這個時候,全書仍然是口頭流傳,師徒口耳相傳,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到了史詩成為善書的時候,為了獲得宗教功果,有人便用當地的字母寫了下來,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的抄本。到了印刷術傳入印度以後,才有了印本,那恐怕是比較晚的事情了。
《羅摩衍那》舊本約二萬四千頌,精校本約一萬九千頌,篇幅不可謂不長。但是主要故事情節是很簡單的。現在簡略地把全書結構和故事情節介紹如下:
第一篇,《童年篇》。這一篇是後來竄入的,內容龐雜,類似一個楔子。其中雖然也講了一些羅摩童年時的情況,但是插入的故事很多,簡直有點線索不清。篇中講到十車王的都城和朝廷,講到大神毗濕奴化為羅摩等四兄弟下凡誕生,講到羅摩隨眾友仙人出去降魔。最後眾友帶領羅摩到了國王遮那竭的朝廷上。這裡插述了悉多的誕生和神弓的故事。羅摩拉斷了神弓,同悉多結了婚。所有的這一切都為以後故事情節的開展打下了基礎。
第二篇,《阿逾陀篇》。《羅摩衍那》的主要情節從此篇開始。十車王感到老之將至,決定給羅摩舉行灌頂禮,讓他成為太子和王位的繼承人。小皇后利用國王從前曾許給她的恩典,要挾老王,將羅摩流放十四年,而讓自己的親生兒子婆羅多成為太子。羅摩是忠臣、孝子,堅決執行老王的命令,自願流放。悉多是賢妻,堅決要陪同丈夫流放。羅什曼那是好弟弟,也要跟哥哥同行。於是三人就進入大森林中。婆羅多也堅持悌道,親率大軍到林中去請求羅摩回城。羅摩不為所動。婆羅多不得已奉羅摩雙履回國,代羅摩攝政。
第三篇,《森林篇》。故事情節一下子從宮廷陰謀轉入林中生活,從現實世界轉入童話世界。
羅摩等一進入森林,那裡的隱士們就來請他保護他們不受羅剎的侵擾。羅摩答應了,並且殺死了許多羅剎。楞伽城十頭魔王羅波那的妹妹來引誘羅摩,被羅什曼那割掉鼻子和耳朵。她求救了弟弟伽羅。弟弟也被殺死。她最後去找羅波那。羅波那來到林中,使用調虎離山計,劫走了悉多。羅摩兄弟看不到悉多,到處尋覓。遇到金翅鳥王,得知真情。他們倆又救了一個無頭怪迦槃陀。迦槃陀勸他們同猴王須羯哩婆結盟,解救悉多。此時悉多已被魔王劫往楞伽城,魔王多方加以誘勸,悉多堅貞不屈,被囚於無憂樹園中。
第四篇,《猴國篇》。羅摩終於找到了須羯哩婆。須羯哩婆被自己的兄弟波林搶走了王位和老婆。羅摩用暗箭射死波林,猴王復國,二人結成了聯盟。猴王大臣中最聰明、最勇敢的是哈奴曼。哈奴曼向西方搜尋悉多蹤跡,遇到金翅鳥王之弟僧婆底,得知悉多被囚於楞伽城。哈奴曼一躍過海。
第五篇,《美妙篇》。哈奴曼到了楞伽島上,從山頭上下望楞伽城。他變成了一隻狸貓,進入城內和宮內。他最後在無憂樹園中找到了悉多,親眼看到悉多堅貞不屈的情景。他向悉多交出信物,然後火燒楞伽城,飛越大海,回到羅摩身邊。
第六篇,《戰鬥篇》。羅摩決定遠征楞伽城,下令猴軍前進。此時羅波那之弟維毗沙那同哥哥鬧翻,來投羅摩。羅摩命那羅造橋渡海。兩軍對陣,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搏鬥。羅摩受重傷。哈奴曼用手把吉羅婆山托來,在山上找到藥草,為羅摩治傷,然後又把大山托回原地。最後,魔王被羅摩殺死。維毗沙那被立為羅剎王。羅摩同悉多團圓,皆大歡喜。《羅摩衍那》的故事到此實際上已經結束了。
第七篇,《後篇》。這一篇是後來竄入的。同第一篇一樣,又是內容龐雜,頭緒混亂。這一篇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講羅剎的起源,講羅波那的故事,也講到哈奴曼的故事;二講羅摩與悉多的第二次離合。在這一篇裡,羅摩的性格幾乎完全改變了。他聽到了一些風言風語,就決定讓羅什曼那把正在懷孕的悉多遺棄在荒山野林中。蟻垤仙人救了她。她在仙人淨修林中生下了兩個兒子。孩子長大後,羅摩正舉行馬祠,蟻垤率二子來到羅摩朝廷上,讓他們倆朗誦《羅摩衍那》。羅摩終於認出了他們倆就是自己的兒子。他又把悉多叫來。此時群神畢至。大地忽然開裂,悉多縱身跳入。羅摩追悔不及。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升入天堂,又化為毗濕奴。
全書的梗概就是這樣。
這樣一部書是什麼時候寫成的呢?十分肯定的時間現在還說不出。無論如何,決不會一蹴而就,一定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是幾百年的時間。我們現在只能、而且必須確定產生這樣一部作品的社會的性質。印度和某些國家的一些歷史學者認為《羅摩衍那》寫成的時代是奴隸社會。這種看法幾乎已經成為定論。但是,我經過多年的思考和探討,覺得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是難以自圓其說的。無論是在經濟基礎方面,還是在上層建築方面,都有些說不通的地方。我認為,這個時期的主要矛盾是農民與地主之間的矛盾,而不是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國王收的地租一般是產量的六分之一,難道這是奴隸主的剝削方式嗎?最重要的一點是,此時已經有了土地私有制,而土地私有制在中國歷史上是封建社會興起的重要標誌之一。當然,印度早期歷史上有沒有土地私有制是一個激烈爭論的問題。但是,無數事例證明,印度除了「王田」和農村公社土地公有制以外,確實存在著土地私有制。
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上層建築,也表現出封建社會的特點。比如道德範疇,在這個時期已經不像奴隸社會那樣簡單、原始、支離、鬆散,而是像中國封建社會那樣已經形成了比較周密的體系。
總之,我認為,《羅摩衍那》產生於印度的封建社會。時間是從公元前4世紀或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2世紀。
怎樣來評價這一部史詩呢?
從思想內容上來看,《羅摩衍那》總的傾向是歌頌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剎帝利國王的,歌頌他對奴隸主頭子化身的羅剎王、婆羅門羅波那的勝利的鬥爭。這個傾向一般說來是進步的。本書男主人公羅摩是蟻垤用盡一切藝術手段來描繪的一個理想的英雄。他想把他寫成忠臣、孝子、賢夫、良兄、益友。在這一方面,他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成功的是,羅摩在二千多年的漫長的歷史上逐漸變成了一個英雄,一個神,一直到今天還受到億萬人民的崇拜。失敗的是,也許是由於作者的世界觀的限制,他實際上把羅摩寫成了一個偽君子,一個兩面派。到了公認是後人竄入的第七篇,羅摩那些美麗的外衣幾乎統統都被剝掉,成為一個赤裸裸的封建暴君,一個維護封建道德的丈夫。據我看,書中真正的正面人物是羅什曼那。他反對命運,批判封建道德。他那些大膽而又有說服力的話,在印度古典文學中真如鳳毛麟角。這無疑就是本書的民主性的精華,值得大書特書的。只有一個新興階級的代表人物才能有這樣鮮明而且比較正確的思想。此外,一個本人是婆羅門但實際上在婆羅門看來卻是一個異端的、唯物主義者闍波厘說的一些話,在梵文古典文學中也是異常難能可貴的。這當然也是本書的民主性的精華。可惜這兩個人的言論和舉動,在全書中只如曇花一現,後來再也見不到了。
同一切優秀的古典文學作品一樣,《羅摩衍那》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在糟粕中,主要的有宿命論、封建道德、封建家長制、封建等級制、歧視婦女、歧視低級種姓等等。奇怪的是,這些糟粕幾乎都集中表現在主人公羅摩身上。在作者的心目中,羅摩是完美無缺的,否則他就不會為羅摩賣這樣大的力氣。然而為什麼這個被作者竭力歌頌的英雄卻偏偏有這些我們認為是缺點的東西呢?結論只有一個,這就是我們同作者的價值標準是不一致的。我們認為,這些東西是必須批判的。不批判,則二千多年來《羅摩衍那》在這方面造成的消極影響就不能肅清,而書中真正的精華也就不能放出光輝。
談到藝術特色,《羅摩衍那》也有許多獨到之處。在人類社會、猴國和羅剎國這三個本書涉及的領域內,作者都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藝術形象,比如羅摩、悉多、羅什曼那、哈奴曼、羅波那等等,都塑造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時候簡直是呼之欲出。在描寫矛盾方面,《羅摩衍那》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整個故事情節就是在矛盾鬥爭中展開的。此外,作者對大自然美麗的風光具有特殊的敏感性。描繪自然風光的詩篇隨時可見。印度全年的各個季節都描繪到了,而且感情充沛,筆酣墨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
在這裡,我們還必須解答一個問題:為什麼《摩訶婆羅多》被稱做「歷史傳說」,而《羅摩衍那》卻叫做「最初的詩」呢?兩部史詩的內容幾乎完全一樣,用的也是同一種詩體。我認為,區別只表現在文體方面,表現在藝術風格方面。《摩訶婆羅多》的藝術風格比較簡明、樸素,很少雕飾。從文體發展的歷史來看,它代表一個比較原始的階段。而在《羅摩衍那》中,除了簡明、樸素的詩章以外,還有不少的精緻細膩、彩繪雕飾的詩章,極少數詩章甚至雕琢刻鏤,玩弄文字遊戲,同以後的古典梵文文學作品簡直沒有什麼兩樣。從藝術風格上來看,《羅摩衍那》好像是處在一個從史詩向古典梵文文學發展的過渡階段。難道這就是它被稱做「最初的詩」的原因嗎?
以上簡略地說明了與《羅摩衍那》有關的一些比較重要的問題。
至於為什麼翻譯《羅摩衍那》,那道理是非常明顯的。列寧說:「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青年團的任務》)毛主席說:「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作為我們從此時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造作品時候的借鑒。有這個借鑒和沒有這個借鑒是不同的,這裡有文野之分,粗細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魯迅主張拿來主義,他說:「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拿來主義》)為了創造社會主義新文藝,為了極大地提高我們的科學文化水平,不去拿來,不去借鑒,就會事倍功半;反之,就會事半功倍。道理就是如此地明顯。而我們之所以翻譯《羅摩衍那》,其原因也就在這裡。
中印文化交流已經有了二千多年的歷史。中印兩個偉大的民族互相學習了很多有益的東西。在這漫長的時間內,我們中國人民本來早就應該有機會去欣賞《羅摩衍那》這一部偉大的作品了,但是為什麼直到現在才翻譯呢?那就是因為以前沒有翻譯的可能。在中國歷史上,在一千多年的時間內,中國和尚和外國和尚翻譯了大量的佛經,其動力就是宣傳宗教,宣傳迷信,獲得功果,成佛作祖。而在他們眼中《羅摩衍那》是不能幫助他們達到這個目的的。所以,雖然在佛典中有不少地方提到這一部史詩,卻沒有任何一個和尚想去翻譯它。只有到了現在,時代變了,追求宗教功果的想法早已成了歷史陳跡,我們現在追求的是中印兩大民族的友誼,追求的是互相學習和互相瞭解。因此才有可能逐步翻譯介紹印度各種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印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今天得以實現,難道還有比這更令人歡欣鼓舞的事情嗎?是為前言。
1978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