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

我喜愛石榴,但不是它的果,而是它的花。石榴花,紅得珵亮,紅得耀眼,同宇宙間任何紅顏色,都不一樣。古人詩:“五月榴花照眼明。”著一“照”字,著一“明”字,而境界全出。誰讀了這樣的詩句,而不興會淋漓的呢?

在中國,確有大片土地上栽種石榴的地方,比如陝西的秦始皇陵一帶。從陵下一直到小山似的陵頂上,到處長滿了一棵棵的石榴樹,氣勢恢弘,綠意滿天。可惜我到的時候,已經過了開花的季節。只見樹上結滿了個頭極大的石榴,纍纍垂垂,盈樹盈陵。可惜紅花一朵也沒有看到,實為莫大憾事。遙想舊歷五月時節,花照眼明,滿陵開成一片亮紅,彷彿連天空都給染紅了。那樣的風光,現在只能意會神領了。

在我居住最久的兩座城市裡,在濟南和北京,石榴卻不是一種常見的植物。濟南南關佛山街的老宅子,是一所典型的四合院。西屋是正房,房外南北兩側,各有一棵海棠花,早已高過了屋脊,恐怕已是百年舊樹。春天滿樹繁花,引來了成群的蜜蜂,嗡嗡成一團。北屋門前左側有一棵石榴樹。石榴樹本來就長不太高的,從來沒有見過參天的石榴樹。我們這一棵也不過丈八高,但樹齡恐怕也有幾十年了。每年夏初開花時,翠葉紅花,把小院子照得一片亮紅。

院子是個大雜院。我們家住北屋。南屋裡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有兩個女兒,大的乳名叫小鳳,小的叫小華。我決不迷信,但是我相信緣分,因為它確實存在,不相信是不行的。緣分的存在,小華和我的關係就能證明。她那時還不到兩歲,路走不全,話也說不全。可是獨獨喜歡我。每次見到我,即使是正在母親的懷抱裡,也必掙扎出母親的懷抱,張開小手,讓我來抱。按流傳的辦法,她應該叫我“大爺”;但是兩字相連,她發不出音來,於是縮減為一個“爺”字。抱在我懷裡,她滿嘴“爺”、“爺”,樂不可支。

這時正是夏初季氣,石榴花開得正歡。有一天,吃過年飯,我躺在石榴樹下一張躺椅上睡午覺。大概是睡得十分香甜。“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可惜,諸葛亮知道,我卻不知道。不知道睡了多久,我朦朧醒來。睜眼一看,一個不滿三塊豆腐乾高的小玩意兒,正站在我的枕旁,一聲不響,大氣不出,靜靜地等我醒來。一見我睜開惺忪的眼睛,立即活躍起來,一頭紮在我的懷中,要我抱她,嘴裡“爺!爺!”喊個不停。不是別人,正是小華。我又驚又喜,連忙把她抱了起來。抬頭看到透過層層綠葉正開得亮紅的石榴花。

以後,我出了國。在歐洲呆了十一年以後,又回到祖國來,住在北京大學中關園第一公寓的一個單元裡。我床頭壁上掛著著名畫家溥心畬畫的一個條幅,上面畫的是疏疏朗朗的一枝石榴,有一個果和一枝花,那一枝花頗能流露出石榴花特有的照眼明的神采。旁邊題著兩句詩:“只為歸來晚,開花不及春。”多麼神妙的幻想!石榴原來不是中原的植物,大約是在漢代從中亞安國等國傳進來的,所以又叫“安石榴”。這情況到了詩人筆下,就被詩意化了。因為來晚了,所以沒有趕得上春天開花,而是在夏歷五月。等到百花都凋謝以後,石榴才一枝獨秀,散發出亮紅的光芒。

我那時候很忙,難得有睡懶覺的時間。偶爾在星期天睡上一次。躺在床上,抬眼看到條幅上畫的榴花,思古之幽情,不禁油然而發。並沒有古到漢代,只古到了二十幾年前在佛山街住的時候。當時北屋前的那一棵石榴樹是確確實實的存在物,而今卻杳如黃鶴早已不存在了。而眼前畫中的石榴,雖不是真東西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世事真如電光石火,倏忽變化萬端。我尤其憶念不忘的是當年只會喊“爺”的小華子。隔了二十多年,恐怕她早已是綠葉成蔭子滿枝了。奈之何哉!奈之何哉!

整整四十年前,我移家燕園內的朗潤園。門前有小片隙地,遂圈以籬笆,闢為小小的花園,栽種了一些花木。十幾年前,一位同事送給我一棵小石榴樹,只有尺把高。我就把它栽在小花園裡,綠葉滴翠,極惹人愛。我希望它第二年初夏能開出花來。但是,我失望了。又盼第三年,依然是失望。十幾年下來,樹已經長得很高,卻仍然是只見綠葉,不見紅花。我沒有研究過植物學,但是聽說,有的樹木是有性別的。由樹的性別,我忽然聯想到了語言的性別。在現代語言中,法文名詞有陰、陽二性;德文名詞有陰、陽、中三性。古代梵文也有三性。在某些佛典中偶爾也有講到語言的地方。一些譯經的和尚把中性譯為“黃的”,“黃的”者,太監也,非男非女之謂也。我驚歎這些和尚之幽默。卻忽然想到,難道我們這一棵石榴樹竟會是“黃的”嗎?

然而,到了今年,奇跡卻出現了。一天早晨,我站在陽台上看池塘中的新荷,我的眼前忽然一亮,“萬綠叢中一點紅”。我連忙擦了擦昏花的老眼,發現石榴樹的綠葉叢中有一個亮紅的小骨朵兒。我又驚又喜,我們的石榴樹有喜了,它不是“黃的”了。我在大喜之餘,遍告諸友。有人對我說:“你要走紅運了!”我對張鐵嘴、王半仙之流的講運氣的話,一向不信。但是,運氣,同緣分一樣,卻是不能不信的。說白了是運氣,說文了就是機遇。你能不相信機遇嗎?

說老實話,今年確是有一些連做夢都想不到的怪事出現在我的身邊。求全之毀,根本沒有。不虞之譽卻紛至沓來。難道我真交了好運了嗎?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有什麼了不起。現在是收穫得太多,而給予得太少,時有愧怍之感。我已經九十晉二,富貴於我真如浮雲了。我只希望能壯壯實實地再活上一些年,再做一點兒對人有益的事情,以減少自己的愧怍之感。我尤其希望,在明年此時,榴花能再照亮我的眼睛。

2002年6月10日

《一花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