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季羨林自選集·賦得永久的悔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後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裡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後一致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決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決不應任意刪削或者乾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後矛盾的現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後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統保留下來。不管現在看起來是多麼幼稚,甚至多麼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一個社會活動家,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決不是不關心國家大事,決不是不愛國,那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然而陰差陽錯,我成了現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脫不掉,"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願違,塵根難斷,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張,只有俟諸來生了。

季羨林自選集·賦得永久的悔一雙長滿老繭的手一雙長滿老繭的手

有誰沒有手呢?每個人都有兩隻手。手,已經平凡到讓人不再常常感覺到它的存在了。

然而,一天黃昏,當我乘公共汽車從城裡回家的時候,一雙長滿了老繭的手卻強烈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最初只是坐在那裡,看著一張晚報。在有意無意之間,我的眼光偶爾一滑,正巧落在一位老婦人的一雙長滿老繭的手上。我的心立刻震動了一下,眼光不由得就順著這雙手向上看去:先看到兩手之間的一個脹得圓圓的布包;然後看到一件洗得挺乾淨的褪了色的藍布褂子;再往上是一張飽經風霜佈滿了皺紋的臉,長著一雙和善慈祥的眼睛;最後是包在頭上的白手巾,銀絲般的白髮從裡面披散下來。這一切都給了我極好的印象。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一雙長滿了老繭的手,它像吸鐵石一般吸住了我的眼光。

老婦人正在同一位青年學生談話,她談到她是從鄉下來看她在北京讀書的兒子的,談到鄉下年成的好壞,談到來到這裡人生地疏,感謝青年對她的幫助。聽著她的話,我不由得深深地陷入回憶中,幾十年的往事驀地湧上心頭。

在故鄉的初秋,秋莊稼早已經熟透了,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長滿了谷子、高粱、老玉米、黃豆、綠豆等等,鬱鬱蒼蒼,一片綠色,裡面點綴著一片片的金黃和星星點點的淺紅和深紅。雖然暑熱還沒有退盡,秋的氣息已經瀰漫大地了。

我當時只有五六歲,高粱比我的身子高一倍還多。我走進高粱地,就像是走進大森林,只能從密葉的間隙看到上面的藍天。我天天早晨在朝露未退的時候到這裡來擗高粱葉。葉子上的露水像一顆顆的珍珠,閃出淡白的光。把眼睛湊上去仔細看,竟能在裡面看到自己的縮得像一粒芝麻那樣小的面影,心裡感到十分新鮮有趣。老玉米也比我高得多,必須踮起腳才能摘到棒子。谷子同我差不多高,現在都成熟了,風一吹,就湧起一片金浪。只有黃豆和綠豆比我矮,我走在裡面,覺得很爽朗,一點也不悶氣,頗有趾高氣揚之概。

《賦得永久的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