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一個「貴族」是容易的

「培養一個貴族至少需要三代的教養。」——眾所周知,這是巴爾扎克的名言。

我想,一個人是不是貴族,或者像不像貴族,至少有一條標準——那就是看他或她的言談舉止、待人處世是否達到了所謂「貴族」的風範。比如是否斯文,做派是否優雅,是否深諳「上流社會」的禮儀要求,等等。

巴爾扎克的名言曾被我們中國人廣泛引用。原因是「一部分中國人先富起來」了。他們行有名車代步,止有靚女相陪,大小官員常是他們的座上客,這個星那個星常是他們的至愛親朋。他們每每出手闊綽,一擲萬金、幾萬金、十幾萬金,以搏奢斗豪為樂為榮,因而便都儼然貴族起來了似的。而有些人則指責他們還算不上真正的貴族,所持的根據就是巴爾扎克的名言。

我也引用過巴爾扎克的名言。但是現在我不太相信「巴先生」此名言的正確性了。

《百萬英鎊》這部電影,就具體、形象、生動地顛覆了「巴先生」的名言。一個落魄到走投無路的青年,一旦擁有了百萬英鎊,不是在很短的日子裡,便順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由一個窮光蛋嬗變為一位貴族的過程了嗎?

美國還有一部電影《不公平的遊戲》,講的是兩位老資本家百無聊賴的情況下打了一次十美元的賭——一個要使一名怎麼也謀不到職業、整日流浪街頭乞討的黑人青年迅速成為大亨,從裡到外貴族起來;一個要使一位躊躇滿志,不久將成為自己乘龍快婿的「准貴族」白人青年,從貴族的高門檻外一個跟頭跌到貧民窟去。結果兩位老資本家都不費吹灰之力地達到了他們之目的。

至於什麼風度啦、禮儀常識啦、言談舉止啦,那都是完全可以在人指導下「速成」的,絕不比一個廚子的「速成」期長。

反正兩部電影是這麼告訴我們的。信不信由你。

別說貴族了,國王也是可以「速成」的。

還有一部外國影片似乎叫《金頭盔》,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王后生了雙胞胎,由於某些大臣們的野心暗中起作用,將本該按老國王遺囑繼承王位的哥哥從小送出了王宮,淪為窮鄉村裡的貧兒,使弟弟成功地篡了位。二十幾年後,另一些大臣出於同樣的權勢野心,將哥哥尋找到了,暗中加緊「培訓」。當然是按國王的言談舉止、風度和威儀進行「培訓」的。「速成」之後,綁架國王,取而代之。弟弟從此由王而囚,並被戴上了金頭盔至死……

可見,「巴先生」的名言,的確是不足信的。

波斯王居魯士大帝出身於平民。按說,他的兒子該是平民的孫子。可其毫無平民情感,在歷史上是臭名昭著的。他在宮廷裡自小就驕橫跋扈,目中無人,不可一世。

有次他因對其父王無禮,遭居魯士訓斥。

居魯士說:「從前我跟我父親講話,絕不像你現在跟我講話的樣子。」

小居魯士仰臉叉腰地說:「你只是平民的兒子,而我,是居魯士大帝的兒子,咱們兩個是可以相比的嗎?」

老居魯士非但未怒,反而異常高興,將兒子摟在懷中,連連誇獎:「說得有理,說得有理,果然不愧是居魯士大帝的兒子!」

一位大帝的兒子,是多麼容易否認自己也是平民的孫子啊!對平民階級,又是多麼自然而然地就予以輕蔑了啊!哪裡需要三代之久才能洗心革面脫胎換骨呢?

掃視我們的生活,誰都不難發現——中國正「速成」地派生著一茬又一茬的大小「貴族」。長則十幾年內,短則幾年內,再短甚至一年內,幾個月內,幾天內,一些原本樸樸實實的老百姓的孫兒孫女,就搖身一變,成為「大款」「富豪」,起碼是什麼「老闆」的公子或千金了。這一種變當然也是好事。總比他們永遠是老百姓的孫兒孫女甚至不幸淪為貧兒妓女要好。但遺憾的是,他們一旦「貴族」起來,在風度、禮儀、言談舉止方面,反而變得越發地缺少甚至沒有教養。變得像些個小居魯士一樣。而他們的成了「大款」「富豪」或「老闆」的父輩,也那麼自然而然地便忘了自己其實是——可能不久前仍是老百姓的兒子。他們對他們自己像小居魯士一樣驕橫跋扈、目中無人、不可一世、專善比闊比奢的兒子,又往往是那麼地沾沾自喜。

這樣的些個「速成」起來的中國「貴族」,對平民百姓的輕蔑,毫無感情、毫無體恤、毫無慈悲,據我所知,據我看來,是比巴爾扎克筆下的某些貴族人物對平民百姓的惡劣的「階級立場」尤甚的……

所以中國有話道是「千好萬好,不如有個好爸」。所以當代中國人一般只比「爸」而不怎麼比「爺」。因為一比祖父,現今的許多達官新貴、才子精英、文人學士、名媛淑女,則也許統統都只不過是農民的孫兒孫女了。所以,巴爾扎克的名言,放之於中國而不准也。培養一個劣等貴族是極容易的!……

《中國人的人性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