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話的尷尬處境

人生下來,漸漸地學會了說話,漸漸地也就學會了說假話。之所以說假話,乃因說真話往往會弄得自己很尷尬,弄得對方也很尷尬。甚至會弄得對方很惱怒,於是也就弄得自己很被動,很不幸……

相傳,清朝光緒年間,有一撫台大人微服私訪民間,在路上碰到一個賣油條的孩子,便問:「你們撫台大人好不好?」孩子說:「他是瘟官!」撫台大人一聽極怒,卻克制著,不動聲色。回府後,命衙役把孩子捉去,痛打了幾十板子……

後來這孩子長大了,按俗常的眼光看還頗有出息(他能頗有出息,實在得感激說真話的那一次深刻教訓)。某次大臣找他談話——

大臣:「你看這篇文章寫得怎麼樣?」

他說:「我認為是好的。」

大臣搖了搖頭。

「我是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好的。」

大臣搖頭。

「我說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針對……」

大臣搖頭。

「確切地說這篇文章有些邏輯混亂。」

大臣搖頭。

「總而言之,這是一篇表面讀起來是好的,而本質上很糟糕,簡直可以說很壞的文章!」他以權威的口吻做出了最後的權威性的結論。其實大臣搖頭是因為感到衣領很彆扭。然而大臣對他的意見十分滿意,於是大臣在國王面前說了他不少好話。一天國王將他召去,對他說:「讀一讀這首詩,告訴我,你過去是否讀到過這樣文理不通的歪詩?」

他讀後對國王說:「陛下,你判斷任何事物都獨具慧眼,這詩確是我所見過的詩中最拙劣最可笑的。」

國王問:「這首詩的作者自命不凡,對不對?」

他說:「尊敬的陛下,沒有比這更恰當的評語了!」

國王說:「但這首詩是我寫的……」

「是嗎?……」

他心頭掠過一陣大的不安。隨即勉強鎮定下來,雙手裝模作樣地渾身上下摸了個遍,虔誠地又說:「尊敬的陛下,您有所不知,我的眼睛高度近視,剛才看您的詩時又沒戴眼鏡。能否允許我戴上眼鏡重讀一遍?」

國王矜持地點了點頭……

他戴上眼鏡重讀後,以一種崇拜之至的口吻說:「噢,尊敬的陛下,如果這樣的詩還不是天才寫的,那麼怎樣的詩才算天才寫的呢?……」

國王笑了,望著他說:「以後,你得出正確的結論之前,不要忘了戴上眼鏡!」

我將這三個故事「剪輯」,或曰拼湊到一起,絕不懷有半點暗諷什麼的企圖,只不過想指出——說假話的技巧一旦被某些人當成經驗,真話的意義便死亡了。真話像一切有生命的東西一樣,是需要適合的「生存環境」的。倘沒有這一「生存環境」為前提,說真話的人則顯得愚不可及,而說假話則必顯得聰明可愛了。如此的話,即使社會的良知和文明一再呼籲、要求、鼓勵說真話,真話也會像埋入深土不具發芽的種子一樣沉默著,而假話卻能處處招搖過市暢行無阻。

《中國人的人性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