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中國的長城

    八中國的長城1
    自從朱頻到達中國,他一直渴望看到中國的長城。對於他和所有的人來說,長城——世界上的奇跡之一,是巨大而古老的中國的象徵。站在長城上你能感受和幾乎看到古老中國浮現在眼前。在復活節中的一個上午,一個適合到鄉間旅行的舒適日子,在離北京幾英里外的門頭溝,朱頻乘專列到達這一歷史勝地,其間大約有兩三個小時的行程。
    長城的締造者秦始皇是中國的希特勒,他統治中國三十七年,從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大約早於居裡斯?凱撒二百年,秦始皇創建了當時最強大的帝國。但是他絕不是古中國的奠基人。而孔子生活在周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秦始皇是一個後來者。孔子誕生時,偉大的古代中國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中國有記載的歷史應該從四千多年前的黃帝開始,公元前2698年到公元前2597年,比這還早的是傳說中居住在樹上的人和取火者,那些主人公的名字在史前的歲月裡被記憶符號化了。但是從黃帝始,有一個清晰的繼任統治者的諾系,整個歷史是可信的,雖然神秘的傳說與早期的歷史交織在一起,類似於英國歷史中的聖?喬治與龍的關係。
    黃帝是中國文明起源的象徵,他的名字與商業、文字、算術、醫藥、國家體制、甚至栽桑養蠶的起源息息相關,儘管很難相信這些在同一個時期發生。毫無疑問,所有這些成就是在相當長的時期中逐漸取得的。
    孔子將古代帝王理想化了——堯、舜——他們從公元前2357年到2206年在位。世襲政府開始於公元前2205年的夏朝,在這個時期青銅器出現了。通過銅器上的雕刻,我們能尋覓到最早的文字形式。這些最早出現在如今的河南省及其周邊地區。古代中國文明發源於黃河以南,在隨後的商朝中,巫師的巨大權力有據可查——幸運的是,從20世紀初期開始,眾多的甲骨文大白於天下,這些甲骨文對這一時期歷史有諸多的記載。
    隨後一股新的力量在西北出現,著名的周朝開始了。名義上它存在了很長時間,近九百年(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247年),這是中國的古典時期。在這一創造力勃發的時期,哲學發展,思想繁榮。同時也打破了奴隸制度,新興的強大諸侯國為權力和地盤彼此制衡,商業式的諸侯影響深遠。侯爵、伯爵和領主逐步取得權力,因此到孔子時期,他生活的地方被一個「帝王」統治,統治的地方就只有現在的兩個城鎮那麼大。
    孔子誕生在公元前6世紀。令人驚奇的是中國三大宗教的創始人都誕生在這一世紀。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釋迦牟尼從公元前563年到公元前483年生活在印度,或者可能從公元前557到公元前477年。也就是說,他們幾乎同時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釋迦牟尼出生稍微早幾年。(蘇格拉底——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出生於公元前469年,幾乎就在釋迦牟尼逝世之時。)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按照傳統的說法比孔子大二十歲,年輕的孔子曾向老子請教智慧方面的問題。
    孔子身後的數百年,思想得到重大發展,富有的商業階層也得到發展。商業式的諸侯能資助成百上千的知識分子;他們擁有自已的劍客和武士,他們能夠幫助拯救或者毀滅一個政權。知識分子在他們的府上爭論,爭論得越多,越多的思想偏離儒家思想並揭開觀念之下的各種迷障。一些人主張用嚴苛的法律治國(法家);一些人相信上帝的父愛(陰陽家)和人類的兄弟情誼(墨子和墨家);一些人主張大同的形式,強調取消貨幣,並堅決主張每人都必須勞作;一些人懷疑文明與進步,是懷疑論者,倡導回歸自然(老子和道家)。
    在這一個時期,儒教的最大對手不是道教,而是墨子的追隨者。他們在理論上不但相信普遍的愛而且相信上帝的父愛;他們主張獻身、貧窮、禁慾和無償地幫助他人。他們反對形成的所有的生活形式和繁文縟節的儒教儀式。
    這也是一個俠義的時代。在武士中間存在強烈的榮譽感、獻身和忠誠精神,這些武士為死去的朋友復仇而赴湯蹈火,最後坦然面對死亡。
    這是一個政治交錯、戰爭和聯盟不斷的偉大時期,也是一個裁軍的時代,人們的思想受到激發,尋求合適的生活道路。在孔子誕生的六年前,舉行了一次著名的裁軍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一位知識分子蘇秦為和平竭力促成這次會議。那種氛圍非常像今天的盟國會議。十二個小國派出代表參加,勢力最大的兩個國家害怕被排除在外,這兩個國家都擔心對方成為霸主。於是兩個大國都參加了,在會議上那些小國坐在一起,那兩個大國的代表拒絕與他們坐在同一個房問。那些代表出席會議時帶著全副武裝的衛兵,以防有人背信棄義。
    孔子在世時,有七十二個「國家」或諸侯國。兩三個世紀之後,僅剩七國。那些小的諸侯國已被大國兼併。六個之後五個,四個,最後僅剩兩個諸侯國。這時,一支強大的力量在西北出現了——秦。一場偉大的戰爭持續了兩三年時間,最後秦始皇——秦國的第一個皇帝,也是中國長城的締造者,打敗了對手,並統一了全國。
    在諸多方面,中國人最基本的生活模式——家庭制度、宗教和哲學觀念——在周朝結束時就已經成形。儘管中國文化博大,然而政治上卻四分五裂。如今統一中國的夢想成為現實,但是在某些方面還是令人憎恨的。儒者特別憎恨秦始皇,因為他下令焚燒所有的儒家典籍,他甚至為幾百位知識分子設置了一個圈套,因為他們批評他的王國以及他們特立獨行。秦始皇耍了一個花招讓他們在一個峽谷中相會,結果石頭從上面滾下來把他們活活砸死了。秦王朝崩潰後,儒家典籍仍流傳下來,因為許多典籍藏在房子的牆壁之中,許多年老的知識分子內心仍然牢記書中的內容。
    八中國的長城2
    秦始皇征服整個中國後開始考慮他的統治。在他執政期間,中原人被派往像廣東這樣靠南的地方進行統治。他簡化漢字,統一道路系統,這些道路主要是他的馬車和步兵的軍事通道。他建立了殘暴的帝國,農業工具熔鑄成兵器,民眾不能秘密地製造自己的武器。這樣的制度執行到一個極端,最後三個家庭不得不共用一把菜刀。他下令在市場上交頭接耳者要被法律懲處。他相信這樣就不可能發生叛亂。他的帝國將長命「萬歲」。
    秦始皇頒布命令讓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去修長城。數百萬的人在修長城的過程中獻出生命。有一個最流行的傳說,這個傳說與一個名叫孟姜的女子有關。在他們蜜月期間,她的丈夫被抓走了,一走之後杳無音信。絕望中,她決心孤身一人尋找丈夫,歷盡千辛萬苦,在一個神靈的保護下穿過老虎經常出沒的大山。最後她到達長城,得到的惟一的消息是她的丈夫已去世一段時間。在一大堆遺棄的屍骨中丈夫的遺骸已無法辨認。孟姜女決意要找到丈夫的遺骸,她割開自己的手腕,並祈禱她的血將濺在丈夫的遺骸上,人們非常同情這一落寞的年輕婦人。孟姜女認為自己找到丈夫的遺骸之後,號啕大哭,悲天慟地,最後諸神也對她動了惻隱之心。隨即長城上下,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與孟姜女的眼淚匯流成河,衝垮孟姜女所站的那段長城。這就是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
    這個故事在民間的花鼓戲和舞台上不斷地流傳,在某種意義上,長城代表了孟姜女的眼淚和人們對獨裁的憎恨。不容許人們使用金屬武器,好像就不可能有反叛。但事實是這樣的嗎?這個獨裁者非常令人憎恨,結果他夢想萬代相傳的帝國在他死的那年分崩離析。在他死後七年就徹底滅亡了。這好像紙搭的房子。但是反叛是如何開始的?最初人們揭竿而起。竹竿是人們僅有的武器。由於秦始皇的統治失去了民心,甚至他自己的士兵也反對他並加入起義者的行列,起義者的力量迅速壯大。
    在秦始皇去世之前,他生活在被暗殺的恐懼中,他居住在通過地下通道連接起來的三十六座宮殿裡,常常從一個寢宮轉移到另一個寢宮,夜夜如此,如同他的妄想症一樣。歷史記載,在一次遠離都城咸陽數百英里的巡遊中,秦始皇死於一次傷風。他的死一直保密,直到他的靈樞到達都城。由於天氣太熱,帝王的遺體開始腐爛。為了掩蓋腐爛的氣味,他的親信用成車的死魚和腐爛的貝類放在帝王棺材的旁邊。當靈樞到達都城時,每個人都哺咕:「帝王上天了!」秦始皇這個偉大獨裁者的輝煌煙消雲散了。
    然而,秦始皇所建造的長城仍然是一個世人矚目的奇跡。長城屹立在那裡,有二十五英尺高,二十英尺寬,沿著祟山峻嶺的山梁蜿蜒盤旋。長城的上部是平整的石頭路面,軍隊能在上面方便而快捷地調動,十個人能並肩前行。城牆兩邊的防護牆如同歐洲中世紀的城市與城堡。堅固的城牆在用大刀、長矛和弓箭戰鬥的時代起到了防護功能。槍支出現後,防護牆毫無用處,槍彈能輕易地穿透城牆。如今歐洲的城牆各式各樣,長城也一樣。
    然而從歷史上看,長城作為抵禦北方蠻族侵犯的國家防禦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長城總能佔據一個山梁的最高峰,獲得一個視野開闊的有利位置。長城為軍隊在不同戰場之間的調動提供了一種簡便的聯繫手段。甚至晚近至明朝,每百碼就有一個堡壘。在白天敵人入侵的信號為煙,而到夜晚則為火箭。
    朱頻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想像中,他靠在防護牆上,視線隨著長城婉蜒曲折,一直延伸到最遠的地平線。想像瀰漫於心,他竭力想將長城盡收眼底,大量堅固的牆磚和泥土從中國東部海岸的山海關一直婉蜒到西部的戈壁灘。長城大約有一千五英里長。宏偉壯觀的長城令人過目不忘,眾所周知胡佛水壩的長度僅僅只有五分之一英里多一點。
    數百年來,長城是中國北部的邊界線,長城以北是眾多的蒙古族和滿族部落、胡人和韃靼人——所有這些人被漢人統稱為狄或北方部落。長城的南面是中國。來自北方入侵的危險始終存在,這些部落渴望攫取富庶的土地並對溫暖濕潤的中國平原垂涎三尺。從歷史上看這是一個中國式的問題。如果沒有一支優秀的軍隊,長城的防禦價值有時也會喪失殆盡,某些北方的部落時不時突破長城的防線。中國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又將那些部落趕到長城以北。
    中國本身是一個內陸國家,像美國一樣,中國處在氣候適宜的地方,直到最近在地理上也是與世隔絕的。中國的東部是中國海;西部是西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除了冒險家幾乎無人能通過;南面也是中國海,在西南邊陲綿延著喜馬拉雅山脈和稠密的緬甸叢林;在北面是蒙古沙漠,居住著文化程度比中國人低的遊牧部落。那些與中國有聯繫並親眼目睹過偉大帝國並在裡面生活過的部落很尊崇中國,如同在四。五、六世紀,那些北方的入侵者尊崇中國一樣。他們迅速學會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國的美食、絲綢衣服和家居方式很快地同化了他們。
    但是北方的部落依然強大,這些遊牧者彪悍體壯,擅長馬術。他們不斷地威脅中國,不時地修建和修繕長城的目的就是為了防禦他們。這就是中國政治中心總在北方的原因。那些偉大王朝如周朝、漢朝和唐朝選定的都城都在西北的西安。宋朝的都城在洛陽,恰好在彎曲的黃河的南面。明朝的都城在北京。
    在北方黃河谷地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孔子生活在黃河的下游,離青島不遠的內陸地區。甚至在孔子時代,仍然有野蠻的部落生活在半島的東部。生活在長江下游的人被視為蠻夷之人。他們穿短短的粗布衣並文身,據說擅長水上運動。在秦始皇死後,偉大的漢王朝建立起來,並將中國文明進一步向南推進,同時向西擴張到中國的突厥地區。
    漢朝一如同一時期的羅馬那樣繁榮興盛,見證了中國的征服和擴張過程,目睹了石雕藝術的飛速發展,親證了紙的發明。在周朝,絲綢、象牙與中國漆得到全面的發展。此時仍延續著俠義和英雄崇拜的傳統。在漢中葉——大約在西方基督教興起時期——佛教由海外的印度傳教士傳入中國,一些傳教士經由突厥地區,一些經由海路到廣州。佛教成為中國的第三大宗教,佛教的傳入標誌著中國第一次與外面的世界有了重大的聯繫。
    政治上,漢朝是中華帝國的開始,因為它的存在或多或少地影響了隨後的兩千年。甚至今天,中國人自豪地稱自己為「漢人」,比起在朝代中被同化的異族來說,漢逐漸蘊涵著「種族的中國人」的含義。
    同樣在「唐」這個詞中也有這樣的含義。漢朝之後,唐朝統治延續了大約四百年,中華帝國的疆界達到最大。有一百多年,唐朝疆域向西就在今天蘇聯的塔吉克斯坦,接近裡海。中國的公主下嫁給西藏的首領並把西藏,將中原的絲綢、茶葉及文化帶入西藏地區。在南面唐朝邊界延伸到印度支那,中華帝國疆域到尼泊爾與印度尼西亞島嶼。中國移民生活在國外——特別那些來自中國南方的中國人,像在美國的大多數中國商人——仍然把他們視為唐人(在廣東話中稱為唐人),將他們的故鄉視為唐人的故土。
    從公元三世紀一直到七世紀,盛唐出現,佛教在唐朝愈發重要。古詩高度繁榮,文學批評和繪畫開始起步,雕塑長足發展(在佛教的影響下)。不只是茶發明之後,人們在這一時期不僅是對茶的興趣,而是與茶有一種天然的親近的「清談」。「清談」不只是一種隨意的行為而且在歷史上被看做四世紀的一個重要特徵。「清談」表明存在一個確定的休閒階層,同時那些人的精神是自由的(超然於政治之外)。那些人一邊搖著用長長的絲綢般馬尾製成的蒲扇一邊輕輕地梳理自己的鬍鬚,沉浸在藝術、現實與人生目的以及人生虛空的玄談中,這非常流行。返回自然的道教非常盛行。書法或者漂亮的文字成為一種藝術形式,一直流傳到今天。在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中的巨佛與佛教場景雕刻中,中國的雕塑藝術達到一個高峰。
    隨著唐朝向西和向南的偉大擴張,中國文化也走向繁榮。這是一個偉大的詩歌時代,因為誕生了李白、杜甫這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他們都生活在八世紀,二人前後相繼出生在十年間。在民間佛教風行,在宮廷道教盛行。帝國的考試制度在這時得已確立。
    這也是一個與阿拉伯世界頻繁聯繫的時期,因為東面的阿拉伯帝國的邊界到了中華帝國的西面邊界。
    唐朝對所有的宗教堅持一種寬容平和的心態,基督教徒和穆斯林能在自己的教堂和清真寺中做禮拜。在都城,有一特別的區域作為波斯人的居住區。一個波斯王,從冉冉上升的阿拉伯權力中心離開,來到這裡生活並最後死在唐朝的都城西安。應該提到的還有中國偉大的旅行者玄類穿越帕米爾高原,抵達阿富汗和印度,十七年後返回祖國成為一位梵文學者。他與一些同道者翻譯了佛教經典文獻六百多卷。
    在唐朝,發明了火藥,航海指南針在十一世紀之前已完善起來,印刷術的發明(十世紀),這些經由阿拉伯商人為歐洲知曉。煉丹術(四世紀的中國文獻對煉丹術有完整的記載),造紙術和撲克通過阿拉伯人傳到西方也是可能的。
    有趣的是不斷完善的航海指南針。正如有時人們強調在黃帝時代就發明了指南針,這不是真的。但是在公元前三四世紀時人們就知道了磁石的驚異特性。秦始皇害怕被暗殺,他的臥室門用磁石砌成,這樣任何人用暗藏的武器都會被檢測出來。在一世紀明確提到一個指南針的杯子,到三世紀一個稱為「指南針」的機械結構已存在。它總是伴隨在帝王的隨從身邊,其形狀為一個木製的小雕像,其指針朝南。但是這純粹是一個機械裝置並與驅動輪相協調。在五世紀發明了自動記載旅程的儀器。在十一世紀出現了第一個完整地記載航海指南針的文獻,其中敘述了人工用磁石製作指南針的方法,但是極有可能的是這個發明已為唐朝的海員所熟知。
    在成吉思汗率領蒙古人入侵之前,最後一個偉大的漢人王朝是宋朝。這個朝代為中國文化作出一些重大的貢獻。首先,引入一種新的儒家哲學流派,並在哲學化的佛教影響下發展起來,佛教塑造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模式並影響至近世。儒教變得更心理化,關注心中的各種慾望。它也更觀念化和一元化,它的基礎是對普遍理性的信念,即「理」。這就是理學,或是理性的哲學。中國繪畫在這一時期也異常繁榮,搪瓷的發明導致瓷器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得到大量的運用。宋朝瓷器以其純白與精巧的形式聞名。多色瓷器在後來的明朝得到發展。

《中國人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