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傍晚,當暮色漸漸籠罩了北方連綿的群山和南方廣闊的平原之後,在群山和平原接壤地帶的一條狹長的山溝裡,陡然間亮起一片繁星似的燈火。
    這便是銅城。
    銅城無銅,出產的卻是煤。
    這城市沒有白天和夜晚之分,它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激動不安地喧騰著,像一鍋沸水。
    此地煤聞名四方。這銅城正是因煤應運而生。這裡有大西北首屈一指的煤炭企業——所產煤炭不僅滿足了本省工業的需要,而且還遠銷全國十七個省市。
    正因為這裡有煤,氣貫長虹的大動脈隴海鐵路才不得不岔出一條支脈拐過本省的中部平原,把它那鋼鐵觸角延伸到這黑色而火熱的心臟來。
    無疑,鐵路給鄂爾多斯地區南緣這片荒僻的土地帶來了無限生機。同時,也帶來了成千上萬操各種口音的外地公民。如今,雜居在這座煤城的就有全國二十四個省市籍貫的人——其中以河南人為最多,幾乎佔了三分之一。
    河南人遷徙大西北的歷史大都開始於一九三八年那次有名的水災之後。當時他們攜兒帶女,背筐挑擔,紛紛從黃泛區逃出來,沿著隴海鐵路一路西行,蹤跡直至新疆的中蘇邊界——如果沒有國界的攔擋,河南人還可以走得更遠。不過,當時這些災民大部分都在沿途落了戶,至今都已繁衍了兩代人了,成了當地的「老戶」!河南人豁達豪爽,大都直腸熱肚,常用震無價的吼聲表達自己的情緒。好鬥性,但拳腳之爭常常不訴諸國家法律的仲裁,多由鬥毆雙方自己私了。由於他們有著艱難的生存歷程,加之大都在鐵路和煤礦幹粗活,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儉節約的雙重生活方式。
    銅城除過河南人之外,從北方黃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區貧困縣漫流來的鄉民也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有了煤炭業,這裡就成了中國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來無數尋找生活出路的人。
    在這個口音五花八門的「聯合國」裡,由於河南人最多,因此公眾交際語言一般都用河南話。在銅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幾句河南腔,哼幾句嗯嗯啊啊的豫劇。
    這城市四周全是山梁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用,農業人口遠比不上黃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說和擁擠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為事農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這些山山峁峁竟然長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還有一些樹木梢林,顯得比黃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風光。每當入秋之時,有些山上紅葉如火,花團錦簇似地奪人眼目……山梁土峁間,由於地層深處挖掘過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時有下陷,令人觸目驚心的大裂縫,往往斯破了幾架山梁,甚至大冒頂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圍裡氏三級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華里處就是黃河,它帶著成千上萬噸泥沙沉重地喘息著淌向東方……城市在這條狹長的山溝裡只能擺下一條主街。那商店舖面,樓房街捨,就沿著這條蜿蜓曲折的街道,沿著鐵路兩側,沿著那條平時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鱗次櫛比,層層疊疊,密集如蜂房蟻巢,由南到北鋪排了足有十華里長。火車站位於城市中心。一幢長方形的候車室塗成黃色,在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裡顯得富麗堂皇。除過南郊軍民兩用的飛機場、火車站不大的廣場也許是市內最為開闊的地方了。
    火車從這裡向南,穿越綠色的中部平原,五六個小時就可以抵達省城。而向西、向東、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鄰近幾個省份。這個火車站每天上下午分別和省城對開兩趟快慢客車,其餘就全部是運煤車了。
    從隴海鐵路岔出來的這條支線,它的最後一節鐵軌並沒有在這個車站終止。這鋼鐵階梯又在這裡岔出兩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東西兩面二十多個礦區。
    外地人提起銅城,都知道這是個出煤的地方,因此想像這城市大概到處都堆滿了煤。其實,銅城邊上只有一兩個產量很小的煤礦,其餘的大礦都在東西兩面那些山溝裡。
    當你沿著鐵路支線拐進這些山溝,便會知道那裡有著多麼龐大的世界。這些相距只有十來里路的煤礦,每個礦區都有上萬名工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幾乎都超過了一個山區縣城的規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聳的井架,隆隆的機聲,喧囂的聲浪,簡直使人難以置信這些小小的山溝山灣,怎麼能承載了如此大負荷?
    可是,你看到的還僅僅是這個世界的一半。它的另一半在大地幾百米深處。在那裡,四通八達的巷道密如蛛網,連接成了另一個世界。大巷裡礦車飛奔,燈火通明;掌子面炮聲轟響,硝煙瀰漫;成千上萬的人二十四小時三班倒,輪番在地下作業。他們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用超強度的體力勞動,把詩人們稱之謂「黑金」的東西從岩石中挖掘出來,倒騰在飛速轉動的煤溜子上。於是,這黑色的河流就源源不斷從井下流到井上,從地面流上車箱,流向遠方,然後在某個地方精靈般地變為看不見的電流,使得機器轉動起來,使得我們的生活和整個世界都轉動起來……當我們在輝煌的燈火下舒適地工作和學習,或摟著女伴翩翩起舞,盡情享受生活的時候,的確,我們也許根本不會想到在這樣的一些荒涼的山溝裡,在幾百米深處的地下,這些流血流汗、黑得只露兩排白牙齒的黑人為我們做了些什麼。他們的創造是多麼驚人!遠的不說,僅銅城礦務局三十年間掘進的巷道,就相當於三條銅城到北京的地下隧道;所開採的煤炭裝上三十噸位的火車皮,可以繞地球赤道兩圈還多——而每百萬噸煤同時要獻出兩三條人命啊!
    是的,煤礦無異於戰場,不傷亡人是不可能的。他們對這一切都視為平常,不會組織個什麼報告團,在鮮花和鑼鼓聲中給世人奪耀他們的功績。更不會幸運地收到愛慕英雄的少女們寫來的求愛信——恰恰相反,再沒有比煤礦工人找對象更難的了!
    但是,沒有煤,我們這個世界就會半癱而跛行。因此,無數的人一代又一代獻身於這個事業。眼下,僅我國國營煤礦就有四百六十多萬職工,加上他們的家屬已達一千萬,相當於保加利亞的全國人口。
    銅城有煤之說,在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中就有記載。據考古發掘證明,早在新石器時期,生活在這裡的先民們就已利用精煤製作煤玉環等裝飾品。到了西漢,這裡竟然用煤冶鐵了。造物主看來偏愛銅城。這裡不僅有煤,還有石灰石、陶瓷粘土、水泥配料黃土、耐火粘土、鋁礬土等。因為用煤近在咫尺,這個城市的陶瓷、水泥和耐火材料的生產業都頗具規模。其中水泥製品在六十年代不僅為我國之最,而且雄居亞洲之首。至於陶瓷業,早在唐、宋、金、元各個時期都已建有名揚天下的十里窯場。銅城周圍甚至還有仰韶、龍山、商周各個時斯的文化遺存。在商代遺址中發掘出土的就有鬲、盆、豆、罐、尊、轂等陶器。這對研究中部平原的商代文化,直至追溯先周文化的淵源,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銅城歷史的興衰變遷,都和煤分不開。
    此地最早設縣制在北魏年間。但這個城市真正的興起和發展是建國不久的五十年代初。那時,中蘇關係正處於密月時期,有許多蘇聯煤炭專家為這裡幫助建礦。以後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些藍眼睛的「老大哥」便在中途撤走了。至今,在某些礦井的巖壁上,還留存著幾個勾起人複雜情緒的俄文字母HOMBac(頓巴斯)。
    現在的銅城行政建制為市,級別相當於一個地區。除過市區本身,另外還管轄著周圍兩三個縣份。銅城礦務局是「國中之國」,和市政當局沒有隸屬關係,級別也與其相等。這兩家機關互有所需,也互有所嫌,因此關係有和有爭,有好有壞;要是打起官司,往往得各自的上級機關省政府和煤炭部來出面調解……
    銅城及其周圍的礦區,就是這樣一片喧騰不安、充滿無限活力的土地。它的街道、房屋、樹木、甚至一棵小草,都無不打上煤的印記;就連那些小鳥,也被無處不有的煤熏染成了煙灰色……
    這就是孫少平要來的地方。

《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