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去秋一天的下午,植被豐茂的溫榆河邊,我坐在馬扎上畫水彩寫生,老杜走來走去地採集植物葉片,而汪哥兒則坐在他那輛本田雅閣裡,把四扇車門全打開,仰著身子,雙手枕在腦後,享受穿過車體的「過堂風」。
我們三個是偶然相識於溫榆河畔的。我在離河不遠的村子裡辟了一間書房,寫作之餘愛到河邊畫風景;老杜離休不久,他們干休所就座落在河東天竺鎮,他喜歡採集植物花葉製作
標本;汪哥兒別人都管他叫汪總,在河畔高檔別墅區裡有棟歐陸風情的小樓,有時開車路過溫榆河就離開公路把車滑到河畔草叢中,他說是「透氣補氧」,我卻從他那瞇眼凝思的神態,判斷他多半還是在盤算生意經,因為問起來他比我和老杜小兩輪還多,所以我們只叫他汪哥兒,他每回都拉長聲音應承,很受聽的樣子。
我們又遇到一起,熱絡地互致問候後,便各司己事。忽聽「咩咩」之聲,一群綿羊約有三四十隻,跟隨一位羊倌移動了過來。羊倌是個40多歲的漢子,我們都跟他打招呼,他也就站住跟我們拉家常。我、老杜、汪哥兒互相雖說也曾在問答間有些個自我介紹,究竟都留有相當餘地,但那羊倌聽了幾句淡問,在我們並不曾尋根究底的情況下,卻把他家乃至他們村的種種情況自動透明。原來放養這樣一群羊,一年下來的收入約一萬二千元。他說羊愛吃碰頭食,所以必須每天轟出圈放養。同樣的植物,你去割來放進圈裡餵它們,它們不愛吃,必得它們自己邊走邊覓食,才又香又歡。當然,入冬後,留下的種羊只能圈養,喂儲存的飼料,那風險就特別大,甭說染了病,就是厭食,胃口不香,不願交配,也夠人煩的。
羊群歡快地尋覓著香甜的碰頭食,漸漸遠去,羊倌也就跟我們道別,隨著去了。夕陽裹到身上,暖酥酥的,我畫好了畫,老杜夾妥了標本,汪哥兒下車看畫和標本,仨人閒聊起來,都發表了一番從碰頭食引出的感慨。
我說作家寫作,最好也還是從「碰頭食」裡獲取營養。阿根廷有個著名作家叫博爾赫斯,長期在圖書館裡工作,博覽群書,浮想聯翩,他的小說靈感差不多全來自於「圈食」,雖然奇詭精緻,究竟缺乏時代脈搏生活氣息。好多年裡好多人都說他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直到前幾年他溘然仙逝,仍與該獎無緣,倒是像君特·格拉斯那樣的愛吃「碰頭食」即樂於追蹤現實發展軌跡、擷取鮮活素材的作家,雖爭議很大,倒能「蟾宮折桂」。當然獎項也並非評判作家成就高低的圭臬,從讀者角度衡量,白菜蘿蔔各有所愛,我自己所鍾愛的文學創作,還主要是吃「碰頭食」那種路數的產物。
老杜卻說哎呀快別提「碰頭食」,在位的時候,整天吃「碰頭食」,這頓是宴請別人,那頓是別人宴請,該到哪兒吃飯,全聽秘書提醒,就是「工作餐」,往往也得司機送攏、秘書引進才知道訂在了什麼地方,一年到頭難得在家裡吃頓「圈食」。直到離休以後,這才知道「圈食」比任何生猛海鮮、法式大餐都更可口,那因為連連吃「碰頭食」而形成的滾圓「將軍肚」,現在憑借「圈食」加步行採集植物標本,才算平復到可以拍側面照的形態。
汪哥兒聽完我們的話呵呵笑,說二位老伯你們怕都猜不出我的心思。他說對他來說,把握事業的關鍵是既要有充足的「圈食」,更要善於吃「碰頭食」。搞經濟,無「圈」就成了「皮包公司」,無「圈糧」就只能是整天想著「空手套白狼」,不僅難獲成功,還容易釀成大禍。但是光知道「守圈」,只靠「圈糧」那是吃不成「壯漢」的,必須還要善於吃「碰頭食」,就是絕不能錯過機遇,一定要帶露折花,常保鮮活。他說經濟活動都帶有一定的投機性,吃「碰頭食」是一種投機行為不假,但投機要以「遊戲規則」釐定的範圍為度,羊是天然知道什麼能吃什麼有毒絕不能沾,搞經濟的人吃「碰頭食」可沒那個「本能」,所以,要在實踐中磨練,在歲月中成熟……一頓話,把我和老杜聽呆了。
那天晚上我在書房燈下檢視自己的水彩寫生,畫面上有在柳林下蒿草中覓食的羊群,我忍不住在畫角題上了「碰頭食」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