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1696年第二次親征噶爾丹時,對留守京城的皇太子送往軍中奉他的物品,一一親自檢驗,發現那些包裹存在捆綁不嚴實的問題,為此他在奏折的朱批中鄭重指出:「所有送到朕處之物品,須謹敬包裹後,經皇太子親自驗視才好,所送鹿尾包裹鬆散,想是發送前並未經皇太子驗看,送到時均已殘破。凡朕送往京城物品,俱經朕親自看視包裹。將此情形告知負責包裹之飯上人,無臉小人,甚屬不敬!」雖然那時康熙對皇太子十分溺愛,最後把板子打到了「飯上人」即奴僕身上,但他因皇太子在這個似乎是細節問題上的失
誤而產生的不快,顯然是難以消除的。皇太子對父皇的這一批評竟不重視,一再地掉以輕心。1697年康熙第三次出塞親征噶爾丹,他送去的包裹依然多有鬆散,以至康熙在朱批中乾脆這樣寫道:「若完好送到則已,若又有破損,嗣後勿得再送!」1708年皇太子被康熙廢掉(後來雖一度復立終於還是被徹底廢掉,終生禁錮),原因很多,所謂「風起於青萍之末」,給父王寄送包裹時一再地不能捆綁包紮嚴緊這件事情,或者就是那「青萍之末」。
1718年,康熙派十四王子掛帥遠征準噶爾,十四王子可不像當年皇太子那樣,把捆綁包裹一事看為「細枝末節」,他深知所捆綁的其實是誠信,他所駐紮的西寧離京城極其遙遠,那時的驛路哪比得了現在的國道,運輸工具落後,但他卻能做到捆綁包紮時一個一個地仔細檢驗,送抵京城後竟絕無一例鬆散,裡面所裝的東西也絕無一例破損變質。1719年他在西寧親自監製了用當地撒爾魯克牛奶製成的奶皮子連同其他土特產,趕在中秋前送到了康熙面前。現在我們還可以從滿文檔案裡看到康熙喜形於色的朱批:「爾遣人送來的東西都很潔淨,送到時完好無損。朕原先就聞知撒爾魯克奶油,其xx子、奶皮、乳餅等,從未吃過,今日品嚐,確是出類拔萃的好xx子!」康熙晚年屬意於這個十四王子,只是吸取了公開立儲遭致失敗的教訓,採取了秘密立儲的做法,打算在自己百年後傳位於這個王子,除了其他種種因素,這個有關能夠妥善捆綁包裹的優點,顯然是在對其做出價值評估時,一個並非無足輕重的砝碼。後來由於康熙在1722年猝死,四王子趁隙登上王位,是為雍正皇帝,康熙的十四王子以及其他多個王子最後成為悲劇人物,那是一段至今令人們議論不休的歷史,這裡就不贅言了。
康熙是個封建皇帝,他對包裹捆綁是否嚴實的細節重視,特別是從這樣的小事裡去考察接班人的縝密用心,當然是出於皇權永固的目的。現在時代已經大有不同。但這樣的歷史事實對今天的人們也還是能有所啟迪。我們現在常說要「改善投資環境」,一位外商先後到了兩處地方,兩處決策人士對其都熱情接待,但最後他捨甲而取乙,為什麼?因為他覺得甲處對項目的設想粗疏,而接待中卻潑撒花費,正如捆綁包紮包裹十分馬虎,今後必定散落破損,而乙處在項目上論證嚴謹,接待上禮數周到而注重節約,正如捆綁包紮得嚴實細密的包裹,可運行萬里而絕不變形。現代市場經濟尤其講求交易、合作各方的誠信,各種契約要經得起反覆推敲,達於滴水不漏般細密,執行中各方絕不能鬆散變質,俾使最後成果「潔淨」而「出類拔萃」。當代社會生活裡,考察幹部、招聘人員,康熙式關注捆綁包裹態度效果的眼光,也還是有參考價值的。在恢弘的系統工程裡,注意把握好每一個細節,把捆綁包裹般的小事,視為捆妥誠信,應成為我們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