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山的思想,有很多名堂。談到山,最頂尖的就是「五嶽」。中國人說「五嶽歸來不看山」,表示看過「五嶽」以後,天下名山盡於是矣,就不必再看別的山了。「五嶽」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岳嵩山。其中最麻煩的是泰山,因為「五嶽為群山之尊,泰山又為五嶽之長」。泰山屬陰山系,起於山東膠州灣西南,向西橫亙山東中部。它的名字很多,叫泰山,也叫泰岱、岱岳、岱宗、岱山、太山、大山。
封禪泰山
古人對泰山的最大花樣,就是上泰山祭天。
上泰山祭天,有專門名詞。在山上的祭叫「封」,在山下的祭叫「禪」,混在一起叫「封禪」。事實上「禪」是祭地,但在祭天大典中,祭地就給吸收了。
古書中解釋封禪最扼要的是《白虎通》。《白虎通》有「封禪」一則,說:
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報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日,改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所以必於泰山何?〔泰山乃〕萬物之始交代之處也。必於其上何?因高告順其類也,故升封者,增高也。……
封禪觀念最早見於《管子·封禪》篇。齊桓公稱霸後,想封禪,但是管仲反對。反對的理由是古代聖王封禪,有十五種祥瑞出現,像東海有比目魚、西海有比翼鳥等等,現在我們沒有這些,怎麼好封禪呢?於是齊桓公就死心了。
到了秦始皇出現,他自負得很,要封禪,結果走到半山,碰到雷雨,弄得掃興而歸。
到了漢武帝出現,他又繼承這種封禪的觀念,《史記》為之有《封禪書》。在這一方面,人們愈來愈籠罩在迷信的大霧裡。
有關封禪(或准封禪)的一些記錄,我們一查古書,從傳說到信史,便可找到一大堆,請看:
一、無懷氏封泰山。(《管子》《路史》)
二、伏羲氏封泰山。(《管子》《史記補》)
三、神農氏封泰山。(《管子》)
四、炎帝封泰山。(《管子》)
五、黃帝封泰山。(《史記》《管子》)
六、顓頊封泰山。(《管子》)
七、帝嚳封泰山。(《管子》)
八、帝堯封泰山。(《管子》)
九、帝舜巡守至岱宗,燔柴祀天。(《尚書》《管子》)
十、大禹封泰山。(《管子》)
十一、成湯封泰山。(《管子》)
十二、成王封泰山。(《史記》《管子》)
以上十二起是傳說,以下是信史。
十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封泰山,始立八神祠天齊地生。
十四、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東巡登泰山,刻石,章(彰)始皇功德。
十五、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夏四月始登封泰山。
十六、漢光武中元元年(公元56)春正月東巡狩,二月登封泰山、禪梁父。
十七、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二月,有事於岱宗。
十八、漢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二月,有事於岱宗。
十九、魏明帝三幸岱宗。
二十、北魏顯祖皇興二年(公元468),遣官祀東嶽。
二十一、北魏高祖太和十九年(公元495),遣使祀岱岳。
二十二、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將有事於泰山,遣官行山上七十二君壇跡,命集名儒議禮。
二十三、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正月,有事於泰山。
二十四、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冬十月,有事於泰山。
二十五、後唐明宗長興二年(公元931),詔封泰山神為威雄將軍。
二十六、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十月,有事於泰山。
二十七、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加上泰山天齊大生仁聖帝,歲一遣官祭岳祠。
二十八、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定泰山神號祀典。
二十九、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407),遣使祭東嶽。
三十、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五月,遺官祭東嶽。
三十一、明英宗正統元年(公元1436),遣使祭東嶽。
三十二、明代宗景泰三年(公元1452),遣使祭東嶽。
三十三、明憲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遣使祭東嶽。
三十四、明孝宗弘治四年(公元1491),遣使祭東嶽。
三十五、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遣使祭東嶽。
三十六、明世宗嘉靖十一年(公元1537),遣官祭東嶽。
三十七、明穆宗隆慶三年(公元1569),遣使祭東嶽。
三十八、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遣使祭東嶽。
三十九、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遣官祭東嶽。
四十、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東巡狩,御書東嶽廟額曰「配天作鎮」。
寫文章給泰山看
封禪既然是大事,所以有關封禪和向泰山頂禮的文獻,就何代無之了。我們試看看這些篇目:
《泰山刻石銘》 秦始皇
《封禪文》 漢司馬相如
《東封泰山記》 漢光武帝
《泰山封禪儀記》 應劭
《請封禪疏》 魏蔣濟
《請封禪疏》 晉衛瓘等
《有司奏請登封疏》 晉書禮志
《封禪議》 梁許懋
《祭岱岳文》 魏孝文帝
《祭岱岳文》 高允
《封泰山玉牒文》 唐高宗
《封泰山玉牒文》 唐玄宗
《紀泰山序銘》 唐玄宗
《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文》 駱賓王
《大唐封禪頌》 張說
《封泰山玉牒文》 宋真宗
《加青帝懿號詔》 宋真宗
《廣生帝君贊》 宋真宗
《御祝文》 宋真宗
《泰陰亭碑銘》 宋真宗
《天齊仁聖帝碑銘》 晁迥
《祭東嶽文》 歐陽修
《祈雨東嶽文》(三篇) 曾鞏
《謝雨泰山文》 曾鞏
《洪武十年初建國祭泰山文》 明太祖
《洪武十一年秋報祭泰山文》 明太祖
《洪武二十八年討廣西蠻酋告泰山文》 明太祖
《洪武三十年討西南苗民告泰山文》 明太祖
《永樂五年征安南告泰山文》 明成祖
《宣德十年時祭泰山文》 明宣宗
《正統元年即位祭泰山文》 明英宗
《正統三年時祭泰山文》 明英宗
《正統九年禱雨祭泰山文》 明英宗
《景泰三年河決祭泰山文》 明代宗
《景泰六年災滲告泰山文》 明代宗
《成化六年旱告泰山文》 明憲宗
《成化十三年災滲告泰山文》 明憲宗
《成化二十一年地震告泰山文》 明憲宗
《弘治四年旱禱泰山文》 明孝宗
《弘治七年河決禱泰山文》 明孝宗
《御制重修東嶽廟碑》 明孝宗
《正德五年旱告泰山文》 明武宗
《正德六年水旱盜賊告泰山文》 明武宗
《嘉靖十一年祈嗣告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十七年毓儲謝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三十二年河決告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三十三年河工告成謝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三十三年災變告泰山文》 明世宗
《隆慶三年水災告泰山文》 明穆宗
《萬曆元年即位告泰山文》 明神宗
封禪以外的種種
泰山有很多峰,其中最高的是丈人峰。丈人是太太的爸爸,為什麼叫丈人峰呢?原因是唐玄宗封禪泰山時候,命張說做「封禪使」,張說的女婿鄭鎰乘機從九品官一下子升到五品。唐玄宗很奇怪,問他怎麼突然升得這麼快。鄭鎰不好意思,答不出來。有人說:「此泰山之力也!」表示是丈人做泰山封禪使而裙帶來的官。從此以後,中國人稱丈人也叫泰山;相對的,丈母娘就叫泰水了。
泰山在中國是第一名山,《詩經》裡有很多歌頌泰山的句子。孔子說「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在將死的時候唱歌,說:「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泰山的出名和孔子有關係。孔子是山東人,他和泰山是「同鄉」。
古代人受了交通與知識的限制,眼界是不夠的,所以,泰山就變成了中國東部人眼中最高的山。到了秦朝以後,開始以中國西部的眼光,登記群山,才山外有山。秦始皇以秦國的門戶山——崤山——為界,把東邊分成太室、恆山、泰山、會稽、湘山五個山,西邊分成華山、薄山、岳山、岐山、吳山、鴻塚、瀆山七個山。泰山的地位雖然沒降低,但是畢竟名過於實了。
對於山,中國人和其他許多民族一樣,也是充滿了敬畏的。《國語》裡記孔子的話,說:「山川之靈,足以紀綱天下者,其守為神。」可見對山的敬畏,已經一至於此了。在這種敬畏下,中國人是不敢「有眼不識泰山」的。泰山在中國思想史中有它獨特的地位,實在值得研究。在封禪以外,有三個主題,最引起我們的注意。這三個主題就是:一、泰山主生;二、泰山主死;三、泰山地獄。
泰山主生
戰國秦漢以後,中國人對泰山的思想,愈來愈複雜,因為相信泰山和「天帝」之間有親屬關係,關係有兩種,一種是說天帝是泰山神的外孫(《列異志》),一種是說天帝是泰山神的祖父(《博物誌》),所以泰山又叫「天孫」。不管哪一種說法,泰山都是有神性的。但是,泰山神成為這種顯赫的山神,也是經過演變的、奪權的。古代也有別的山神,像河南的嵩山神「霍太山」神等。這種神能「為祟」,使國家生旱災,能興滅人家國、生死人物。後來其他山神被山東的泰山神通吃了。
在中國人眼裡,泰山是永生的象徵,這叫「泰山主生」。泰山神是青帝,是乘青龍的大帝,並且傳說唐堯就做過這種夢。中國帝王對泰山的封禪,除了表示對天的崇敬外,主要的意義是求永生、求不死之術,所謂「封禪者,合不死之名也」。所以封禪便找上山中老大——泰山——的頭上來了。
在《大山鏡銘》裡,有這樣的話:
上大(泰)山,見神人,食玉英,飲澧泉,駕交龍,乘浮雲,白虎引兮直上天,受長命,壽萬年,宜官秩,保子孫。
這種願望,是中國人普遍的願望。這種「受長命,壽萬年」的思想,都隨著泰山而憧憬、而寄托、而仙登。所以,泰山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屏障、一種使生命安全的倚恃。中國人相信「泰山石敢當」,這種思想都是從「泰山主生」的觀念來的。
泰山主死
中國人相信「泰山主生」,但人人都有生必死、永生無緣,於是,不得已求其次,求其實際,中國人又相信「泰山主死」了。中國人相信泰山是人死後歸魂的地方。
泰山碧霞宮西邊有鄧都峪,俗叫鬼兒峪,就是傳說中的歸魂所在;泰山頂西邊有望鄉嶺,就是傳說中死人懷念家鄉的所在。
樂府曲調有一種《泰山吟》,是一種輓歌。正因為人死靈魂歸於泰山,所以才有這種曲調。中國人相信「泰山主死」,這種思想是源遠流長的。
秦始皇時候,曾「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是古來的神,其中第一是天主,第二是地主,地主祠「泰山梁父」。人死入地,所以泰山便和人死有關。泰山神是有編製的,帶頭的是府君,就是泰山府君,這是道教的觀念。晉朝以後,佛教起來了。佛教的閻王奪權成功,於是閻王就取代了泰山府君,變成了陰間的頭子。綜合起來,泰山神其實經過多次奪權變化:
一、由許多山神大一統,總歸戶到泰山神。
二、道教打泰山神主意,把泰山神變為泰山府君。
三、佛教又打泰山府君主意,把泰山神變成閻王,並把泰山地獄化。(民間搞不懂,所以有一路是相信天帝以下是閻王,為天子級;閻王以下是泰山府君,為總理級;再以下是五道神,為部長級)。
四、在道教佛教的山神大戰中,道教把泰山府君升格為東嶽大帝,另外來個崔府君維持府君的舊稱,但是職權是「判官」級的。
五、在道教佛教的山神大戰中,不單在理論上大戰,而且在廟宇中混戰。這種混戰,在泰山的岳麓岱廟、酆都廟中就激烈展開,北京的東嶽廟更集了大成,這些廟崇奉東嶽大帝。正因為泰山跟人死有關,所以才有這種稱呼和規模。東嶽廟的特色是地獄造型,這又全是佛教森羅殿的框框。
泰山地獄
閻王既然要占泰山的山頭,所以,東嶽泰山和地獄的關係,在佛經裡,也就開始做細部的結合。在漢晉的佛經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話:
佈施濟眾則命終魂靈不入太山地獄。(《六度雜經》)
泰山地獄餓鬼畜生道。(《佛說八吉祥神咒經》)
死後當入太(泰)山地獄。(《佛說鬼子母經》)
福盡還入泰山地獄。(《出曜經》)
於是,好好的一座山,就同地獄發生牽連,開始地獄化了。
在中國舊傳說裡,「泰山主死」的作業是山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之年壽長短」(應劭《風俗通義》),但是佛經竄出來後,複雜的地獄行政系統就接管簡單的山神故事了,閻王的「生死簿」也就取代「金篋玉策」了。
這種轉變與思想,在《西遊記》中有生動的描寫。《西遊記》描寫孫悟空一天睡覺時:
……睡裡見兩人拿一張批文,上有「孫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說,套上繩,就把美猴王的魂靈兒索了去,踉踉蹌蹌,直帶到一座城邊。猴王漸覺酒醒,忽抬頭觀看,那城上有一鐵牌,牌上有三個大字,乃「幽冥界」。美猴王頓然醒悟道:「幽冥界乃閻王所居,何為到此?」那二人道:「你今陽壽該終,我兩人領批,勾你來也。」猴王聽說,道:「我老孫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轄,怎麼朦朧,又敢來勾我?」那兩個勾死人只管扯扯拉拉,定要拖他進去。那猴王惱起性來,從耳朵中掣出寶貝,晃一晃,碗來粗細。略舉手,把兩個勾死人打為肉醬。自解其索,丟開手,掄著棒,打入城中。得那牛頭鬼東躲西藏、馬面鬼南奔北跑,眾鬼卒奔上森羅殿,報著:「大王!禍事!禍事!外面一個毛臉雷公,打將來了!」
慌得那十代冥王急整衣來看,見他相貌兇惡,即排下班次,應聲高叫道:「上仙留名!上仙留名!」猴王道:「你既認不得我,怎麼差人來勾我?」十王道:「不敢!不敢!想是差人差了。」猴王道:「我本是花果山水簾洞齊天大聖孫悟空。你等是什麼官位?」十王躬身道:「我等是陰間天子十代冥王。」悟空道:「快報名來,免打!」十王道:「我等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忤官王、閻羅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轉輪王。」悟空道:「汝等既登王位,乃靈顯感應之類,為何不知好歹?我老孫修了仙道,與天齊壽,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為何著人拘我?」十王道:「上仙息怒。普天下同名同姓者多,敢是那勾死人錯走了也?」悟空道:「胡說!胡說!常言道:『官差吏差,來人不差。』你取生死簿子來我看!」十王聞言,即請上殿察看。
悟空執著如意棒,逕登森羅殿上,正中間南面坐下。十王即命掌案的判官取出文簿來查。那判官不敢怠慢,便到司房裡,捧出五六簿文書並十類簿子,逐一察看。贏蟲、毛蟲、羽蟲、昆蟲、鱗介之屬,俱無他名。又看到猴屬之類,原來這猴似人相,不入人名;似贏蟲,不居國界;似走獸,不伏麒麟管;似飛禽,不受鳳凰轄。另有個簿子,悟空親自檢閱,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號上,方注著孫悟空名字,乃天產石猴,該壽三百四十二歲,善終。悟空道:「我也不記壽數幾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罷!取筆過來!」那判官慌忙捧筆,飽掭濃墨。悟空拿過簿子,把猴屬之類,但有名者,一概勾之,摔下簿子道:「了賬!了賬!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
這猴王打出城中,忽然絆著一個草紇縫,跌了個踵。猛地醒來,乃是南柯一夢。才覺伸腰,只聞得四健將與眾猴高叫道:「大王,吃了多少酒,睡這一夜,還不醒來?」悟空道:「睡還小可。我夢見兩個人來此勾我,把我帶到幽冥界城門之外,卻才醒悟。是我顯神通,直嚷到森羅殿,與那十王爭吵,將我們的生死簿子看了,但有我等名號,俱是我勾了,都不伏那廝所轄也。」眾猴磕頭禮謝。自此,山猴多有不老者,以陰司無名故也。
孫悟空這種「強銷死籍」的故事,正是中國人泰山地獄思想的最好顯示。尤其「陰間天子十代冥王」中,有閻羅王、泰山王等細分的名號,更顯示了這個「泰山專案」如何愈變愈複雜。所謂「十代冥王」,據《群書拾葉》的「閻魔十王」說法,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管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轉輪王,和《西遊記》的說法有出入,顯然是泰山地獄思想的複雜演變的結果。泰山地獄思想的深入人心,在此就愈來愈具體化了。
以上以泰山為實例,看中國人的山思想、生與長生思想、死與地獄思想,以及道教思想與佛教思想的競爭,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組合。我寫這篇《有眼識泰山》,就是給這種組合做一個示範。用它來告訴中國人,要怎樣追蹤自己的思想,要怎樣讀活書、寫活文章。只有用這種方式去讀書得問,尋根追源,我們才能真正地瞭解自己。
1984年4月29夜
註釋
《爾雅·釋山》:「泰山為東嶽。」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泰水在宋朝就有這種稱呼了,見《稱謂錄》。但已不知出自何書,見《歸田錄》。
其中最出名的是《魯頌·宮》中的「泰山嚴嚴,魯邦所詹」和《大雅》中的《嵩高》等詩。
《法言》中有「升東嶽而知眾山之崺也」的話,也是套孔子的言論。
《禮記·檀弓》等。
《博物誌》據《孝經援神契》說:
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孫也。主召人魂魄。東方萬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長短。
《太平廣記》據《列異傳》說:
臨淄蔡支者,為縣吏,曾奉書謁太守,忽迷路,至岱宗山下,見如城郭,遂入致書。見一官,儀衛甚嚴,具如太守……付一書,謂曰:「掾為我致此書與外孫也。」吏答曰:「明府外孫為誰?」答曰:「吾太山神也;外孫,天帝也。」掾出門,乘馬斫之,有頃,忽達天帝座太微宮殿,左右侍臣俱如天子。支致書訖……帝曰:「君妻卒經幾年矣?」支曰:「三年。」帝曰:「君欲見之否?」支曰:「恩唯天帝。」帝即命戶曹尚書敕司命,輟蔡支婦籍於生錄中,遂命與支相隨而去。乃蘇,歸家,因髮妻塚,視其形骸,果有生驗。須臾起坐,語遂如舊。
「霍泰山」神在戰國時屬河南嵩山系的神,為趙國、晉國等所信奉。《史記·趙世家》:「趙夙為將伐霍,霍公求奔齊。晉大旱,卜之,曰:『霍太山為祟。』使趙夙召霍君於齊,復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晉復穰。」又《秦本紀》:「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使殷紂。周武王之伐紂……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作石棉於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天賜石棺,以光華其族)。』」《水經注》:「原過之從襄子也,受竹書於王澤,以告襄子。襄子齋三日,親自剖竹,有朱書曰:『余霍太山山陽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將使汝反滅智氏,汝亦立我於百邑。』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滅智氏,祠三神於百邑,使原過主之。世謂其處為觀阜也。」
古代國中名山大川叫「望」,祭它們是遙望而祭,也叫作「望」。但不屬於自己地盤的山川,就不肯望。《左傳》記楚昭王生病,卜者說是河神為祟,該去祭。但楚昭王不肯,他說河不是我們的望,河神管不著我。可見當時的山川是地區性的,還沒被泰山通吃。
《元始上真眾仙記》說:「太昊氏為青帝,治岱宗山。」
《孝經鉤命決》說:「堯夢乘青龍上泰山。」
《史記·封禪書》說:「齊人丁公……曰:封禪者,合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
後漢應劭《風俗通義》說:「東方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長也,萬物之始。……王者受命,易姓改制,應天功成,封禪以告天地。」
羅振玉《遼居雜著》漢兩京以來鏡銘集錄。
趙翼《陔余叢考》中「泰山治鬼」條下說:「東嶽主發生,乃世間相傳,多治死者,宜胡應麟之疑也。」
顧炎武《日知錄》「泰山治鬼」一條說:
自哀平之際而讖緯之書出,然後有如遁甲板山圖所云: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泰山主死。《博物誌》所云: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之孫,主召人魂魄,知生命之長短者。其見於史者,則《後漢書·方術傳》:許峻自雲,嘗篤病,三年不愈,乃謁泰山請命。《烏桓傳》:死者神靈歸赤山。赤山在遼東西北數千里,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泰山也。《三國誌·管轄傳》:謂其弟辰曰,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如何?而古辭《怨詩行》云:齊度游四方,各系泰山錄。人閒樂未央,忽然歸東嶽。陳思王《驅車篇》云:魂神所繫屬,逝者感斯征。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云:常恐游岱宗,不復見故人。應璩《百一詩》云:年命在桑榆,東嶽與我期。然則鬼論之興,其在東京之世乎?
《史記·封禪書》。
《搜神記》:「胡母班死,往見泰山府君為之致書於河伯。」《北史·段暉傳》:「有童子與暉同學二年。將去,謂暉曰:『吾泰山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將歸。』言終,騰虛而去。」《夷堅志》:「孫黑、石倪、徐楷,相繼為泰山府君。」
閻王是梵語Yamaraja的音譯,閻摩羅、琰摩、閻魔、閻王、閻老、閻羅王都是他。《隋書·韓擒虎傳》有「生為上國柱,死作閻羅王」的話。
清朝吳錫麟《有正味齋駢體文》中有《游泰山記》,中有「吳道子之變相,阿育王之淫刑,鬼物青紅灑豎毛髮」的話。吳道子畫地獄變相圖,見於《海錄碎事》等書。這段話是描寫這個道佛混合的廟。
《燕京歲時記》東嶽廟:「東嶽廟在朝陽門外二里許,除朔望外,每至三月,自十五日起,開廟半月。士女雲集,至二十八日為尤盛。俗謂之揮塵會,其實乃東嶽大帝誕辰也。」
陳鴻年《故都風物》(1970年正中書局)記東嶽廟:
它在朝陽門外,是一個「奉旨修建」的最大廟宇,佔地三十餘畝。正殿之外,東西跨院,七十二司,包括了各界天地諸神。平常每月初一、十五,開放兩天。善男信女,絡繹於朝陽門內外大道。臨時趕廟的五行八作的攤販,星羅棋布地擺於廟內廟外各個角落。香煙繚繞,喧嘩一片。大街路南有「十八層地獄」,用泥塑木製的。上刀山,下油鍋,望鄉台,奈何橋,刀、鋸、斧、磨……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光怪陸離,荒誕不經。每年正月間開放的半個月,遊人如梭,香火鼎盛。尤其幼時受一般的迷信傳說,到這裡一看,隨時覺得膽戰心驚。此廟在「淪陷」前夕唯全部佛像已被拆毀,今已一部改了小型手工業工廠,一部為一般貧民所佔居,已沒有廟期了。
東嶽廟的十八層地獄,在建造之初,甚至是有機關、有活門的,遊客不小心,會有墜入地獄的惡作劇。後來嚇壞過人,就封存了。這是我小時候親自在東嶽廟聽說的。
孫悟空走後,閻王們告狀告到玉皇大帝那裡,表文上說:
幽冥境界,乃地之陰司。天有神而地有鬼,陰陽輪轉;禽有生而獸有死,反覆雌雄。生生化化,孕女成男,此自然之數,不能易也。今有花果山水簾洞天產妖猴孫悟空,逞惡行兇,不服拘喚。弄神通,打絕九幽鬼使;恃勢力,驚傷十代慈王。大鬧森羅,強銷名號。致使猴屬之類無拘,獼猴之畜多壽,寂減輪迴,各無生死。貧僧具表,冒瀆天威。伏乞調遣神兵,收降此妖,整理陰陽,永安地府。謹奏。
泰山愈來愈被人「非禮之祭」,在明朝已經很嚴重了。劉基《郁離子》有「岳祠」一則,曾經慨乎言之。劉基說:
郁離子觀於岳詞,悵然歎曰:「悲哉!先天之道隱而鬼神亦受人之誣也!而況於人乎?」管豹問曰:「何也?」郁離子曰:「若下聞聖人之言曰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言泰山不享非禮之祭也。今也又從而為之祠,形其神而配以妃,不亦誣且褻乎?夫人之生死,有天命焉。福善禍淫,天之道也。使誠有鬼司之,猶當奉若帝命,其敢受非禮之祈而淫縱其禍福於其所不當得者乎?而祠以私之,是以濁世之鄙夫待鬼神也,其不敬孰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