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世紀的六四四年,中國正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唐太宗的天下。他忍了好多好多年,決心親征東北的高麗了。高麗那時候,不僅在朝鮮半島稱霸,北邊的勢力,還延伸到中國東北的遼水流域,這是好大喜功的唐太宗絕不能忍耐的。不能忍耐歸不能忍耐,他不能不小心,因為隋朝就為了三十年前打高麗,害得國內空虛,引起了革命,唐太宗才趁機滅了隋朝,建了唐朝。如今三十年後,他自己再重新發動這一進攻,是不能不特別小心的。
唐太宗的計劃是,用二十萬人以下的兵力,用快速進攻,速戰速決。他把這個計劃告訴了一個三十年前曾參加打高麗的老戰士,但老戰士卻說:遼東太遠了,補給困難,高麗人很會守城,速戰速決恐怕很難。但是,老戰士勸阻不了唐太宗,最後勸阻他的一個大臣——魏征——也死了,沒有人勸得住他,他決心打這場仗了。
六四五年三月,他要出發了,他留守後方的兒子很緊張,哭了好幾天。最後,為他送行的時候,他指著自己的衣服對兒子說:「等到下次看見你,再換這件袍子。」——衣服都不用換季,仗很快就會打勝的。
五月,唐朝的大軍打到了遼東城下,遼東是現在中國東北的遼陽城,血戰以後,攻下了遼東城。六月,已進軍到安市(遼寧蓋平縣東北)。高麗動員了十五萬人,雙方展開了惡鬥,最後高麗打不過,就決定堅壁清野,將幾百里內斷絕人煙,使唐朝軍隊無法就地找到補給。就這樣的,戰爭拖下去了。
夏天快到了。唐太宗還穿著原來的袍子,不肯脫下來。七月過去了,八月過去了,儲存的糧食快光了,東北的天氣也冷了,唐太宗的袍子也破了。新袍子拿來,他拒絕換,他說,將士們的袍子也都破了,我一個人怎麼穿新的?最後,只好撤軍了,九月在撤退裡度過、十月在撤退裡度過,十一月,才回到幽州,到幽州的時候,所有的馬,只剩下五分之一了。
幽州,就是北京。
唐太宗很痛苦,他換掉了舊袍子,可是換不掉舊的創痕。魏征要是活著,就好了,他想。魏征活著,就會勸他別打這場仗。他派人到魏征墳上,新立了一座碑。把魏征的太太兒子找來,特別慰問他們,表示他對魏征的懷念。
他在幽州,蓋了一座廟,追念這次征東而死的所有的將士,他們的死亡,是為國盡忠而死,死在家鄉以外。他們的死亡是叫人心慟的,他們的身世是可憐的,這座廟的名字,應該表達出這種意思,唐太宗最後決定,這座廟,叫做「憫忠寺」。
寺裡面,蓋了一座大樓,叫憫忠閣,立了許多許多有名的和無名的紀念牌位,閣蓋得極高,高得後來有一句諺語:「憫忠高閣,去天一握。」表示它離天那麼近。
這是中國的早期忠烈祠。
一千年過去了。一千年的風雪與戰亂,高高的憫忠閣已經倒塌了,但是憫忠寺還淒涼地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