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講座實錄

    很高興來到你們這遙遠的、神秘的、充滿藝術氣息的北京廣播學院。我從北大到北廣,覺得有點像從少林寺來到桃花島。桃花島上藏龍臥虎,有許多高手,如果洒家講得有哪些荒唐、錯誤之處,請各位少俠多多包涵。
    我有一個同學,他說北京市有一條美麗的對角線,就是從北大到北廣。我知道他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他的女朋友在北廣,他的意思是說在這條對角線上有甜蜜的電波在流動。這兩個學校的關係的確是很密切的,因為北大是中國的思想庫,那麼這個思想沒有傳播,它是不能影響社會的,是誰把這個思想傳播出去的呢?主力就是貴校。
    金庸小說走紅
    我今天準備「漫談金庸」,為什麼叫漫談呢?因為我感覺金庸是說不完的,金庸的話題可以無窮地拓展出去,起碼在若干年內是說不完的。我自己也寫過一些有關金庸小說的東西,我也在一些大學、一些媒體上講過金庸,每次都覺得意猶未盡。
    大家知道全國曾有十幾家電視台同時播放《天龍八部》,形成了春節前後一個收視的熱點,在這個熱點時候好幾家電視台請我去談金庸。那麼我們就想一想金庸的作品為什麼受到這麼大的歡迎。大家也知道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其實水平是比較低劣的,遠遠不能傳達原著的精神,但儘管如此,它仍然受到這麼大的歡迎,給電視台帶來那麼大的收入,為什麼?社會上有許多許多金庸迷,但我們也知道,任何一個文學作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金庸小說也有它的不足、缺陷,而且在社會上,還有不少人在批評金庸小說,有的批評是很刻薄、很尖銳的。但是,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寫這些批評的人絕大多數沒有讀過金庸的小說,我和他們當面對質過。沒有讀過金庸小說的人,他批評金庸,一個是可以置之不理,因為他把金庸的小說等同於其他一切武俠小說,武俠小說中存在著大量的粗製濫造的作品,是這些作品敗壞了武俠小說的名聲,但是這些金庸迷,武俠小說迷是讀那些作品嗎?讀來讀去還是那麼幾個人,古龍金庸梁羽生,我自己上大學時,我們海澱那兒有個租書攤,我們每天上那兒去租書,幾乎看了數百部的武俠作品,但是看過之後,大多數連名字都忘了,不要說情節了,最後留在腦海中的,還是那麼幾個人。
    優秀的藝術是經得起檢驗的,就是靠你的人心、你的靈魂、你的感情能力來檢驗,這麼多人發自內心地,不是趕時髦地喜歡的作品,它怎麼會不是好作品呢?藝術產品和其他產品一樣,消費者是最有發言權的,什麼是好作品?使千百萬人熱淚滾滾的,不是好作品嗎?有人說金庸的小說是精神鴉片,我想,這和大多數讀者的感覺是正相反的,大多數人讀了金庸的小說,沒有頹廢,沒有消極,而是獲得一種很昂揚向上的境界。我在中學當老師的時候,講過這樣的話題。我知道在中學裡面,有一些老師經常沒收學生讀的金庸作品,我就對同學說,你不要以為老師沒收,你就是錯的。老師才是錯的。老師憑什麼沒收你的書?他讀過金庸的作品嗎?他知道他這樣做意味著什麼嗎?今天有成億的人在讀金庸小說。我的博士導師嚴家炎先生考證過,金庸小說是從80年代左右,以盜版的形式傳入中國大陸的。在東南亞一帶,金庸擁有一大批讀者,金庸作品的發行量已經是以億來計算了,可以說有華人之處,便有談論金庸的聲音。那麼,這個名聲一定不是浪得的,這是從空間上講。我們從時間上講,有的作品可以轟動一時,但金庸的小說,從20世紀50年代發表第一部到現在已經經歷近半個世紀了。一種文學作品,能夠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仍然茂盛不衰,電視劇改編得那樣地差,還有那麼多人來看,這說明什麼?當然我們說電視劇製作太差,不應完全歸罪於電視劇製作者,因為小說太好了,凡世界上優秀的小說、詩歌、散文,越優秀,越難改編,因為它很難轉化成另外一種藝術樣式,很多意境是不能用畫面來傳達的,必須靠人閱讀之後的想像,才能達到這個境界,所以我想我的話就從金庸小說為何長盛不衰來開始談吧。
    根據金庸小說受歡迎的程度,感人的深度,我們可以判定,金庸小說應該屬於藝術精品。不僅僅說它是優秀的武俠小說,這武俠二字可以去掉,就是「優秀的小說」。放在任何一個類別裡,都可以比一比。
    我看「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我們簡單地看它的名字,可以分為「武」、「俠」小說這麼三部分,在這幾個內容中,金庸完全對得起這幾個字。他的武是一流的武,俠是一流的俠,小說是一流的小說。我們說武,有人說金庸小說是胡說八道,是麻醉青年的毒藥,為什麼呢?說金庸本人不會武術,他怎麼能寫出那麼高深的武功呢?這不明明是自欺欺人嗎?這不是藝術騙子嗎?我想這樣的邏輯,簡直不值一駁,難道作家要寫什麼他就必須會什麼,就必須經歷什麼嗎?那麼作家如果要寫一個妓女呢?作家創作什麼和他會什麼完全是兩回事,或者說正是因為他不會武功,反而他能發揮他高超的想像力,寫出了那麼精彩的「紙上武功」,武俠小說到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藝術類型,這個類型有一個因素,就是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武學體系,包括它的概念、術語、理論,這些東西和現實中的武術有關係,但它們是兩回事,如果有人按照武俠小說中說的那樣去練武功,那肯定會走火入魔的,藝術和現實是兩回事,就像有人按《紅樓夢》中的菜譜去做菜,做出來之後極為難吃,武功也是這樣的。大家知道看古代的武俠小說,或有武俠因素在內的小說,戰爭小說、打鬥小說等,像《水滸》、《三國》,雖然寫出了人物的英雄氣概,但是武打是很簡略的,我們只知道李逵手使兩把板斧,他使的是哪路斧,是受哪個師父指點,會什麼內功,我們都不知道,古代武俠小說的武功描寫是簡略的。到了現代,武俠小說中武功描寫突然非常細緻,非常有體系,這本身是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冷兵器戰爭時代,這個武打描寫很簡單,關公溫酒斬華雄,完全是一種氣勢。那麼到了熱兵器時代,到了原子彈時代,武俠小說中的武功描寫突然精彩起來,這本身就包含著人類的文化難題在裡面,為什麼越到現代戰爭時期,武俠小說描寫越現代化,「紙上武功」到了20世紀之後,開始越來越細緻,並不是說金庸、梁羽生他們幾個人發明的,他們前面還有很多人,他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到他們這裡更加系統化,尤其是更加藝術化。有人說武俠小說是弘揚暴力,暴力打鬥,我想你看了金庸的小說後你想去打人嗎?你想去搶男霸女嗎?我想沒有這樣的人,因為金庸小說,他把武打充分地藝術化、道德化、觀賞化了。我想大家是搞傳媒、搞影視的,應該領悟出來,金庸小說裡的武打,用一句白話說叫好看,具有視覺美、具有視覺觀賞性,你讀的時候並不感到有血腥之氣。這一點還是和古龍有一點區別的,古龍有時還要渲染一些血腥之氣,一劍刺進喉嚨,看著血花怎樣迸射出來,在金庸這裡沒有這樣的描寫,我們可以說金庸筆下的武打,在很多場合已經是藝術化或舞蹈化了。比如你看洪七公和黃蓉對招時,一個白髮飄飄,一個青春年少,兩個人打成一團時,這哪裡是武打?這簡直就是芭蕾舞中的雙人舞,你得到的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你得到的是一種對人體的想像力——人體到底能夠發揮出什麼樣的功能?金庸小說在武的方面是十分出色的。他的武打不雷同,我們說梁羽生的武打描寫也十分細緻好看,但是讀多了之後,有雷同化之嫌,他的很多武打場面似曾相識,而金庸筆下的人物,每個人怎麼打,使什麼兵刃,用什麼路數,都不是隨便安排的,一定只符合這個人物的性格,合乎他的命運,合乎此時此刻當下的情況。這一點,當然在我們的古代小說裡已經注意到了,如人物使什麼兵刃,都是和他的性格有關係的,李逵就要使兩把板斧,假如李逵用一把寶劍,頓時這個形象就塌毀了,就不是李逵了。那麼金庸筆下的人物,每個人用什麼樣的招數?比如梅超風要用九陰白骨爪,郭靖、洪七公這樣的人就要用降龍十八掌、打狗棒,而且越是水平高的大俠,往往越看輕兵刃的作用,最高的大俠往往是赤手空拳,也就是說他對自身擁有無窮的自信,他更多的不借助外在的兵刃。你看那些凡是使用很奇怪兵刃的人大多數不是一流高手,一流高手即便沒有兵刃也一樣,像大家知道獨孤求敗,他的武功境界有幾個階段,第一層是所向披靡的階段,那把劍非常銳利,像我們年輕人一樣,所向披靡,然後超越這個階段,用輕劍,然後用重劍,重劍無鋒,最後用木劍,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這時劍就成了一種擺設,那時已經成了飛花摘葉,皆可傷人。金庸通過寫武來寫人性,把它推到一種很難超越的境界。我們說現在的武俠小說為什麼越不過幾十年前,沒有進展呢?其實也進展很多,對人的理解也都有進步,問題是在武打這方面,難以超越。這是講武俠小說「武」這個字。
    武俠小說第二個字叫「俠」,「俠」這個字在金庸這裡同樣寫得感天動地。為什麼武俠小說這麼受人歡迎,如果說到根本原因,還不在「武」這個字。也許少年人更喜歡武,我想很多科學家教授學者,他們讀金庸的小說,不會對武太感興趣,俠更吸引人的注意力。梁羽生講過一句話,他說,武俠小說可以沒有武,但絕對不能沒有俠。梁羽生特別注重使用這個字,當然梁羽生這樣說,他可能相對地不太注重武了。金庸小說武也寫得好,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俠,那麼什麼是俠?這個概念非常複雜,俠是中國文化中固有的東西,很難翻譯成西方語言,在西方語言中沒有完全對等的一個概念,它和西方的騎士是有一點區別的。我們用簡單的話說,俠就是一種犧牲精神。就是能夠放下自己的事,投入到別人的事中去,不管自己有什麼困難,發現別人有困難,就立刻投入。在先秦時代這個概念就形成了,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講俠「能解人之緩急也」,當別人有什麼困難的事時,我能挺身而出。當然俠不僅僅指這一個概念了,俠的精神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淪落,不斷淪落,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俠已經非常少了,俠的精神已經非常淡化了,所以它在藝術中得到了弘揚,得到了突出。金庸小說,把俠的各種境界都寫得淋漓盡致,金庸把俠寫到一種最高的境界叫做「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是《神雕俠侶》裡面郭靖教導楊過的話。那麼俠首先要為別人著想,為自己的親人,為朋友,為你的集體,小集團,擴而大之,那就是為國為民,像郭靖這樣的當世高手,完全可以憑自己的功夫,保全自己的性命,但是他寧可和襄陽城同歸於盡,他明知道襄陽城最後是守不住的。忽必烈曾對郭靖說:「你們大宋朝這麼腐敗,皇帝這麼昏庸,你幫助他有什麼用?」郭靖說:「我不是在幫助皇帝,我是在幫助大宋百姓。」這裡體現出來的就是一種俠之大者的境界,所以你讀這些感人的故事,就和六七十年代的人讀雷鋒故事那麼感人是一樣的,審美效應是一樣的,因為這裡面包含著人類最基本的東西——犧牲精神。當人們都不願為別人犧牲了,都希望別人為自己犧牲的時候,這樣的描寫尤其能使人感動。
    其次俠的意思裡面,還包含著一點,就是正義感。社會總是需要一種秩序的,這個秩序不僅僅要靠法律和規則來維護,法律和規則永遠是有漏洞的,有什麼法就有什麼漏洞,不管你制定什麼法,總有人會鑽法的空子,總有很多人可以殺人不償命,總有很多人可以隨便貪污,可以欺侮別人,不管法建設得多麼完善,社會永遠不是完美的。古龍有一句話說:「這世上有殺不盡的貪官污吏,殺不盡的不法之徒」,靠法律是沒辦法懲辦他們的,那麼這時候,人民心中有一種自然的願望——有一種正義的力量——用中國古人的話說,叫「自掌正義」,就是我不依靠外在的東西,替我伸冤雪恥,能不能有一種東西來「自掌正義」?我們知道法律也未必就是公正的,現在電視上有許多法庭庭審的直播,那麼所有的審判結果在我們看來都是合理合法的,都是正確的,合乎人心的嗎?很多是不合情理的,比如別人把你的孩子殺了,然後把他槍斃了,你覺得這樣就是公平了嗎?這絕對不是公平的。法律處理一個問題,從道德的,從倫理的角度說,它不可能是公平的,人們心中永遠懷著一種要弘揚正義、懲惡揚善的慾望,俠就滿足了人們這種心理,它喊出了人們正義的呼聲。過去我們的新文學總是在批評武俠小說,說它是麻醉人的精神毒藥,因為社會黑暗,他就呼喚俠客,他怎麼不去參加共產黨?如果在那個時代這麼反駁還是有道理的話,那麼現在你去找誰?不管社會進步到什麼程度,它永遠是有陰暗的,人們對美好東西的呼喚,是沒有止境的,所以正義感是武俠小說存在的一個支柱,何況你把它寫得這麼精彩。所以說金庸的小說,武寫得精彩,俠也寫得精彩。
    但是說只有武好俠好,小說寫得不好,那也是不可能成立的。我們說一個人對武有很高的嚮往,對俠的境界也理解很深,但是最後你如果不能把它轉化成為藝術形象,那麼,在藝術這個角度來說,它就可能是失敗的。比如我們搞電視的,有時策劃得很好,說得很精彩,但是最後沒辦法操作、手段不夠。比如古龍他也是非常優秀的武俠小說作家,我也很喜歡他的作品。古龍對武的理解,對俠的理解可以說非常深刻,他的想法都非常好,但是可能是知識準備不夠,或其他原因,他自己也知道他沒有辦法在藝術描寫上和其他武俠小說家來爭高低,也就是他沒有辦法把它轉化成形象,所以古龍他是走一條險路,專門不寫武功,不寫過程,他從來不寫這個人是學的哪門武功,哪一派,他的武功成長是怎麼樣的,他的人物都是一刀飛出去,敵人就死了,你不相信也得相信的,強加到你頭上的這樣一種寫法,在描寫上他是深知自己有短處的。那麼金庸的小說,作為小說藝術,是非常優秀的,我們可以把「武俠」二字去掉。
    講小說我們不必講那麼複雜的概念,就用我們日常理解的幾塊來說,就可以了。小說不外乎結構、人物、情節、語言,在這幾方面金庸的小說可以和任何古今中外的名著一比高低。比如小說的結構,很多武俠小說之所以粗製濫造,就在於不講究結構,亂寫,有的小說甚至前後情節都對不上,特別是那些連載的小說。那麼金庸小說不論大作品還是小作品,都非常重視結構。比如他最短的作品《越女劍》,只有2萬字,含量卻那麼高,裡邊有武俠,有傳奇,有神仙傳說,有政治、歷史,有愛情,結構非常精妙,特別是結尾那部分,寫得非常棒。結尾那塊順便把「西子捧心」這個典故都給點活了,為什麼「西子捧心」是千百年來最美的形象?金庸作品是篇幅越長,越宏偉好看,這是金庸的功夫,他就好像韓信帶兵,多多益善。小說越大,結構越是波瀾起伏,非常壯觀,他的大部頭作品,你開頭讀下去,他一點都不玩弄玄虛,非常有大家風度,用一種非常開闊的視野開頭,但是你讀下去,就好像是進入一片森林一樣。像《天龍八部》,《天龍八部》的結構之宏偉是世所罕見的,它涉及到多麼廣大的地域,多麼複雜的政治集團。在《天龍八部》這部作品裡,他寫了大宋、大理、大遼、西夏、女真、吐蕃,還有慕容復朝思暮想恢復的大燕,是七國演義!它的主題是什麼呢?是戰爭與和平。這麼宏偉的一部作品130多萬字,讀起來沒有鬆懈之感,讀起來是精彩紛呈。當你讀這樣的作品時,有一種矛盾的心情,一方面急於往下看,一方面越往下看又捨不得往下看了,生怕把它看完了,看完了可怎麼辦?經常有這樣的感覺。而且金庸小說的結構是絕不雷同的,一篇有一篇的結構。能夠在小說上做到結構絕不雷同的,在20世紀,只有魯迅一個人,絕不重複自己,這是一種非常高遠的理想。金庸先生就是從來不重複自己,每部作品都是個獨特的藝術世界,人物之間不雷同。這是說金庸小說結構之宏偉,之精巧。那麼大的作品,有時就想,他怎麼能駕馭得了?非常難以置信的,有的時候你讀著讀著就會為後面擔心,這個事情後來怎麼辦呢?這個懸念怎麼解決?
    我們再看金庸小說的人物,這恐怕是最值得人們稱道的一點。衡量一部作品是不是優秀的,是不是好作品,從消費者這方面來考慮,非常簡單,就是看他的人物,我能不能記得住。你的小說人物我都記不住,你說你是好的作品,我什麼都沒記住,你怎麼向我證明?你沒法證明。金庸先生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他在各種場合,都是很低地評價自己的成就,他從來不吹牛,他從來都是說「我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我的作品沒有那麼高的成績,學者們把我說得太好了,你們對我的厚愛我太感謝了」。他說是這樣說,這都是一種大家風度了,謙虛中包含了無窮的自信,就是我的作品我不論把它說得多麼低,1000年後,還是精品,包含著一種這樣的境界,他才敢於那樣說。他沒有必要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寫小說,因為金庸小說的人物已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我們用文學理論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典型人物,就是典型情境中的典型人物,他的人物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不僅是現在的日常生活中,早就深入到生活中了。還在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金庸的小說就在東南亞一帶報紙上載遍了。那時候有個例子,那時越南還沒統一,有一次在南越的議會上,兩個議員爭吵起來,其中一個議員就說:「我看你就像是岳不群。」對方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譏「我看你是左冷禪」。就是說他的人物可以作為典故來使用了,這樣一個程度。那麼優秀的小說,它寫人是為了寫一種普遍的人性,這一點像古龍、梁羽生都有共識了。金庸也是這樣,他的小說的描寫不是為了一個好看的故事,而是要通過具體的人、事來寫一種普遍的人性,寫人生存的種種道理、種種情感,所以他的人物才能感人至深,你才能記住他的人物。你想一想有生以來你所讀過的小說,所有小說加起來,誰的小說人物你記住的最多,沒有人能超過金庸!我小的時候,曾經把《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的名字都背下來了,但是現在我三十多歲了,已經有幾十個記不清楚了,勉強記住的一些也只是機械的記憶,不是形象記憶,那麼給我形象記憶最深的,就是金庸的小說人物。金庸的人物,我想任何一個人只要你讀過他的作品,隨口能說出幾十個來,平均一個作品裡說出三五個來不是什麼難事,那麼成為經典形象的,絕對沒有異議的至少有十幾個人。這不是標誌,還有什麼是標誌?那麼金庸寫人物為什麼能夠感人至深呢?他寫到人物的心靈深處,寫人的心理,這又是現代小說的一個特徵,我們知道古代小說不注重寫人的心理。我們中國古代小說有個觀念:人能看到的只是行動,能聽到的只是語言,他心裡想什麼你怎麼能知道呢?所以我們中國一開始很難接受西方的作品。那麼金庸小說就發揮現代化藝術的特長,他對人物心理的挖掘是十分深刻的,也就是金庸小說的人物性格、人物命運是經得起用現代心理學的理論去分析的。中央電台做了個節目,同時採訪我和金庸,我就通過主持人去問金庸,是否系統地研讀過西方的心理學理論,金庸說沒有。我想,他還沒有直接去研讀那些理論,而是通過別的去感悟,別的藝術作品,間接地去達到這個境界。比如金庸小說中寫了許多看上去很怪的人,這些人表面看上去很怪,實際上每個人他都有不同的成長道路,是這個成長道路決定了他的怪,是成長道路決定他的性格。根據現代的心理學,人的性格,主要跟童年經歷有關,大概六七歲左右你性格的框架就基本已定了,那麼以後的變化還決定於你是否會遇到重大的遭遇、重大的突變,童年經歷和重大遭遇決定了人的性格,那麼金庸小說的人物都是這樣的。他的人物並不是從一出場就是定型的,像《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天生那麼聰明,總是那麼聰明,性格是沒有變化的,所以魯迅先生說:「《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好像妖怪」,批評《三國演義》說:「狀諸葛之智近妖」。金庸小說裡的人物都是有個成長過程的,特別是主要人物,都有一個過程,他的性格變化,都與重大遭遇有關。有人批評說金庸小說中寫了那麼多壞人,而且把壞人寫得不那麼令人可恨,說這是誤導青年。經常有低劣的記者去採訪少年犯,「你為什麼犯罪,你看什麼小說看的?」然後他說他看了什麼什麼小說,作家倒霉了。其實我也看了那本小說了,我怎麼沒犯罪?它跟人自己有關係。金庸筆下有許多壞人,一個是金庸寫的這些壞人不簡單,各具形態,更重要的是他寫出人之所以為壞、為好的原因。比如金庸《天龍八部》裡有四大惡人,四大惡人之所以為惡寫得非常好。段延慶為什麼惡貫滿盈?因為他太傷心了,他有太慘痛的遭遇了,他本來是太子,皇位被人奪去又幾乎被打死,渾身都打殘廢了,趴在地上像一攤膿血一樣,這樣的情況下,使他感情激憤,產生了一種對全社會的報復心理,這是完全符合犯罪心理學的。葉二娘無惡不作,她為什麼成了那麼一個可怕的女人,為什麼老搶別人的小孩?因為她自己的孩子被人搶去了,她自己的親生骨肉,又是愛情的結晶,被人搶去了,所以造成這個女人變態,她到處搶人家的孩子,成了一個壞人的形象,可是即使這個人這麼壞,她仍有非常善良的一面,就是她把自己的名聲搞壞了,卻不肯吐露她的情人是誰,她一輩子都保護著她的愛人的聲譽,在壞人身上也有一種俠的犧牲精神。本來她的悲劇是和她的愛人有關係的,一個高僧,在武林中地位那麼高,但她卻不肯說出他的名字來。老三南海鱷神我覺得寫得非常可愛,岳老三活得非常有原則,我們現代人活得可恨就是因為沒原則,什麼都不信仰,所以看上去一個個道貌岸然,其實隨時可以無惡不作,現代人才是真正的惡人!岳老三最大的特點就是守信用,這話沒說就算了,只要說出來,他就要守著它,並且願為它付出生命。岳老三本來一心想收段譽為徒兒,結果因為自己智力的原因,弄來弄去反而上了段譽的當,結果把段譽變成師父了。他在心裡是百般不願意的,如果換了一個現代人怎麼辦呢?把他殺了就算了。但是他既然上當了,成了人家的徒弟了,他就遵守這個人生的原則,我不願意,我也終生以師父之禮待你。所以他幾次都保護了段譽,並且最後為段譽犧牲了生命,所以在他死的時候段譽心裡有一絲內疚。南海鱷神也是一個俠,是為了一個原則輕生命的人。在我們上古的時候,古代社會為什麼生機勃勃,就是因為有無數這樣的人,他可以為一個原則而死,現在這樣的人太少了。再說《連城訣》裡面有一個萬震山,半夜起來砌牆,在空中閉著眼睛砌牆,就像是表演啞劇小品《砌牆》一樣,其實這個也是符合心理學的,他干了壞事,他把人家謀殺以後,砌在牆裡面,這樣他心裡就產生了一種變態,一方面是得意,一方面是恐懼,因為死人就埋在屋裡的夾牆裡面,又得意又恐懼,所以產生一種夢遊現象,所以他晚上起來反覆表演砌牆這一過程,表演這一過程,就是把它砌得更加結實。
    很多讀者最感興趣的也就是金庸的人物,到處在談論金庸小說中的人物。前一段我看「非常男女」的節目,它是用金庸做話題,就是每個男的說自己最像金庸作品裡某個人,女的也這麼說,然後讓他們搭配,很好玩的。當然除了人物之外,金庸作品在表層上吸引人的原因,就是情節,他用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情節,吸引人。在各種小說中最講究情節的是偵探小說,偵探小說完全是靠它的情節做支柱。什麼叫情節?情節其實就是控制信息的技巧,什麼時候讓讀者知道這個信息,什麼時候知道那個信息,怎麼逗引讀者往下讀,偵探小說最講究這個,可是偵探小說在中國很不發達。偵探小說引入中國100多年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始終生長不起來,始終不能開花,總是那樣不溫不火的,這當然有很多原因了,但是在武俠小說中,卻把偵探小說這種特長給拿過來了。金庸的小說如果你忽略它的武的部分,從情節上來看,是非常精彩的偵探小說,非常精彩的懸念小說。金庸真可謂是懸念大師,他的每部小說裡都充滿了精彩紛呈的懸念。金庸小說有許多謎,比如《天龍八部》裡的幾個主人公都分別有一個身世之謎,這些謎推動著情節的發展,並且塑造著人物的性格;比如《俠客行》中也充滿了謎團,如俠客島之謎,俠客行之謎,包括長樂幫幫主到底是誰,石破天到底是誰,到最後他也沒有明白地告訴你,當然你可以猜到了。有很多這樣的疑團,有時候一個疑團剛解開,又來了一個疑團,紛至沓來。像《雪山飛狐》的結尾,胡斐這一刀到底劈不劈下去,沒有結論就結束了。很多讀者經常問金庸,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金庸不做回答,因為這個回答不回答,沒有什麼大的意義。有一次我看到一本書,就是續《雪山飛狐》,當然作者把這個情節很好地解決了,最後皆大歡喜,但這只能表現他聰明,實際上把那個悲劇給破壞掉了,把靈魂的拷問給破壞掉了,就是說金庸在情節上,可以跟任何偵探小說比而不遜色,它始終能夠吸引住你,而且它的情節的轉折,有時你是想不到的,你甚至只為它擔心。比如說《倚天屠龍記》裡面,當我看到小說中出現朱元璋時,我就為他擔心,人物既然已經出來了,以後如何處理他?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但是金庸非常巧妙地把朱元璋這條線處理得非常妥帖,既和正史記載不矛盾,又和他的小說非常完美地縫合在一起。我們應該想到,當金庸小說最初發表的時候,並不是整部寫好了才發表,而是一天寫一段的,他是非常忙的人,他早上起來要寫社論,下午寫小說,晚上還要應酬。
    那麼作為小說,金庸小說的語言,也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他的語言達到一種非常高的境界,是一種既樸素又典雅的語言,他的語言都能看得懂,而且他又十分注意在中西語言交流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比如武俠小說都是寫的歷史故事,所以人物語言不能有新文藝腔,不能有現代名詞,你看金庸的小說,沒有現代的名詞,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很多人寫古代人物,滿嘴都是現代詞彙,什麼社會、科學、意識,一大堆,古代根本不存在的概念,在金庸那裡根本沒有。語言的功夫是最見功力的,很多作者的想法很好,結果一寫到語言上就會露餡,一看這個人就沒修養,沒學問。在這方面,儘管金庸很謙虛,但我們看他的作品語言已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包括他在一些回目上的用詞。他的回目有的是用詩,有的是用詞,比如《天龍八部》一共是五十回,用了五首詞,五首詞可以單獨拿出來朗誦,分派到各個章回中,每一句又特別符合他那一回的內容。比如第一回叫「青衫磊落險峰行」,說的就是段譽,段譽是一個書生,即「青衫」;險峰行,他到無量山那兒遇險。後來蕭峰自盡那一回,「叫單于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又非常吻合,在語言上就是可圈可點的。中國傳統的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叫評點,我們中國與西方不一樣,西方是寫一大篇文章,這部小說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中國人的習慣不是這樣的,在小說旁邊寫上這一段,好、好、大妙,我當此時必下淚也。這是中國的文藝的批評方式,但是20世紀的中國小說值得這樣做評點的太少了,數來數去很少的幾個人值得這樣做評點,金庸是其中之一。文化藝術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金庸作品的評點本,我參與《連城訣》的評點,是馮其庸先生掛帥的。大家知道馮其庸先生是紅學家,作為一個德高望重的紅學家他認為,金庸作品至少可以與《紅樓夢》平分秋色,這是馮其庸先生的觀點。
    以上我所說的這幾個「武」、「俠」、「小說」都是從武俠小說的本分中來說的,但金庸的小說還不止於此,不只是武好、俠好、小說好,他可以跟其他任何小說比,我們就說一個問題——「情」。金庸小說情寫得太好了,我知道許多金庸小說迷是迷戀金庸小說那種迴腸蕩氣的情的描寫,在這方面,金庸給人帶來非常美的陶冶。我們知道小說從主要描寫內容上是可以分出許多類型的:武俠、言情、偵探等,情本來是言情小說的專利,言情小說的特長,可是你隨便找一部中國的言情小說來和金庸的愛情描寫比一比,高下立判。比如說大家最熟悉的瓊瑤小說,把瓊瑤的言情小說和金庸比一比,怎麼樣?剛才我在休息時,貴校的研究生給我一份研究生學刊《傳者》,我看了最後一篇文章,是劉海同學寫的,他其中有一句話:「80年代風靡一時的瓊瑤片,現在想起來,除了男女主人公超越空間的美麗之外,彷彿再沒有其他什麼東西,那根本不是青春,而是某個老處女對於不存在的青春的想像」。我認為貴校同學,藝術感悟力極高。大家知道,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本來是二水分流的,特別是在古代的武俠小說中,不寫情,甚至不寫女人。好像前兩年不法書商炮製了一本書,書名很吸引人,叫《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的故事》,買來一看是——《水滸傳》。大家知道《水滸傳》是寫俠肝義膽,豪氣干雲。但是很多人批評說,《水滸傳》歧視婦女,它裡面寫的婦女要麼就是蕩婦,壞女人,要麼就是凶神惡煞般的女人。後來武俠小說中慢慢加入一些情的因素,像《兒女英雄傳》,但不多。到了現代武俠小說中,情、俠,慢慢結合起來,在武俠小說中出現了女俠,出現了男女俠客攜手共闖江湖。到了20世紀40年代時,武俠小說的愛情描寫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新派武俠小說家,「情」引到了他們手裡,已經成為武俠小說不可缺少的一個因素。你看武俠小說這麼大的包容力,它從偵探小說那兒把情節搶過來,又從言情小說那兒把情搶過來,所以它怎能不壯大,不受人歡迎呢?金庸小說不僅寫愛情,除了男女之情外,寫兄弟之情,親子之情,師生之情,寫方方面面的情,都寫得很好。比如說愛情,他寫愛情的多種多樣,寫愛情模式之廣,沒有人可以比擬,你還能不能想像出一種愛情模式是金庸作品中所沒有的?他裡面有非常正式的愛情——英雄美人的;非常理想的愛情,像郭靖、黃蓉;也有很多不理想的愛情,或從某個角度看不理想的愛情。有人說,金庸小說中總是有一個男的,有好幾個女的圍著,所以是男女不平等。我說不對,他也寫了一個女的,周圍有很多男的圍繞,這不一樣嗎?因為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特別是跟現實生活相比,任何一個人,在你的一生中,大多數人對不止一個異性發生過想法,大多數人也不止被一個異性發生過想法,這本來就是人之常情。如果從來都是一男一女,從來沒對其他人產生過想法,那反而不是現實主義的寫法了,那反而不是真實的了。
    這是說金庸小說寫愛情模式非常廣。廣之外,第二是寫情非常深,深入到人物的心靈中去,最後一直達到拷問愛情本質的程度,達到「問世間,情是何物」的程度,最後是你追問愛情到底是什麼,上升到一種宗教的境界。大多數人都是跟情有關的,他的命運幾乎都擺脫不了情,每個人物幾乎都有,像英雄如郭靖、蕭峰。他們的命運都跟情有密切的關係。他除了寫這種正式之情,還寫別的情,包括寫壞人的愛情,都非常感人。比如梅超風和她的丈夫陳玄風,叫「黑風雙煞」,江湖上名頭很壞,用一種很陰毒的武功,叫「九陰白骨爪」,梅超風為什麼成為江湖上一個惡魔?源於情,她在桃花島練功的時候,和師兄發生了戀情,但是她師父黃老邪是個性情很古怪的人,喜怒無常,對徒弟要求非常嚴格、苛刻。害怕黃老邪的懲罰,所以他倆就逃跑了,跑了之後,有一次偷偷回到桃花島,看黃老邪練功,他們發現自己連師父武功的一成也沒學到,這時陳玄風問梅超風:「你後悔嗎?」回答說,「你不後悔,我也不後悔。」也就是在他們心中,兩個人的純真感情是第一位的,武功的高低是第二位的。為了忠實於這個純真的感情,寧肯不練那個高深的武功,所以他們立志,自己練一門武功,但他們走錯了路,練成一門邪的功夫,就是「九陰白骨爪」,自己也成了壞人。但是,就對感情的態度來說,他們是忠貞不渝的,表達方式也是獨特的。當陳玄風死的時候他胸前刻著《九陰真經》,她把他的皮膚硝制好了,貼在胸前,日夜想念著他,你說她是壞人,但是壞人的愛情就是這麼感人,而且這可能就是生活中的事實。生活中沒有那樣簡單的壞人,你從某個角度看他是壞人的時候,他在另一方面可能是個好人。你在街上和一個人吵架,你說這個人壞得不得了,他回到家裡可能是一個慈祥的父親,是個溫柔的丈夫,完全是這樣的,人就是這樣複雜。
    除了情外,金庸寫政治、歷史、風俗、文化,是一個全能冠軍。小說中所涉及到的每一個方面,他都不肯敷衍了事地對待它。很多武俠小說,作者沒有那麼高的修養,沒那麼高的水平,你看不出它的時代背景。它像任何一個朝代,但又是錯亂的,說著現代的話,穿著古人的衣服,喝著外國的酒,都是這樣的。金庸本人對歷史有著精深的研究,他特別是明清史的專家,那麼他的歷史描寫,故事是虛構的,但大的歷史關節是經得起推敲的,而且他的歷史觀是非常專業的,他對歷史的看法非常超前。比如金庸小說中涉及到李自成起義的問題,對李自成起義的評價,我們知道有一部小說專門寫這次起義就是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姚雪垠先生以幾十年的功夫,看了無數的資料,寫了《李自成》,但你拿了和金庸小說的李自成比一比,就比對歷史的看法、對人物的評價,看了以後,你就知道姚雪垠先生的確用了很大功夫,寫得非常認真,非常詳細,但給人讀了之後的感覺就是他寫的不是李自成,李自成的部隊那麼紀律嚴明,道德高尚,簡直就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你看看金庸筆下的李自成,寫了他英雄的一面,一個草莽英雄,威風凜凜的一面,同時寫出了他悲劇的根源。金庸小說特別敢於在大的歷史問題上動手腳,讓人感到很懸。剛才我舉了朱元璋的例子,我一方面擔心朱元璋這個人物怎樣處理,因為按照小說的描寫,明明張無忌是主要人物,肯定是明教教主,順水推舟的話,他應該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但歷史記載明明是朱元璋是皇帝,那麼這個情節怎麼處理?到後來我看了他處理這一場的描寫太棒了,完全符合人物的心理,寫出了朱元璋之所以是一代奸雄,也就是說最後決定人物命運的,不是武功,關鍵在於誰瞭解別人的心理。朱元璋之所以成為皇帝不是偶然的,他太瞭解別人了,他正是利用張無忌的心理,使他自己心灰意懶,自己退出政治格局,把這歷史巧妙地給圓了。在《鹿鼎記》中寫在昆明城當中的幾名重要人物,金庸叫他們為古今中外第一大漢奸,古今中外第一大反賊,古今中外第一大美人,古今中外第一大武功高手,古今中外第一大小滑頭,五個集中在那裡,就是吳三桂、李自成、陳圓圓、九難、韋小寶。這裡面有的人物是真實的,有的人物是虛構的,他把真實的人物和虛構的人物寫在一起,這種高超的功力,在所有歷史小說中寫得沒有這麼好,寫得絕對符合人性。他居然敢寫吳三桂和李自成打起來了,當看到他這樣寫時,每個學過歷史的人,都會為他捏一把汗,這簡直是走鋼絲繩,弄不好就弄巧成拙,生怕他失手,又希望他處理得非常妙。那麼他在處理吳三桂和李自成武打的時候處理得果然非常妙,寫到李自成在情況不利的時候假裝投降。因為在李自成一生情況不利時多次出現過,大英雄能伸能屈,那寫得太好了。
    金庸小說寫風俗,他許多地方沒有去過,他沒到過雲南,卻寫出大理風光,寫出無量玉璧;他沒有去過新疆,他把新疆風物寫得那樣好;他沒有到過雪域,在《連誠訣》裡面,寫在雪谷中的那場廝殺,寫血刀老祖連斬幾人,那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大惡人,真是英雄,那些表面上是英雄的人被他殺得落花流水,寫一個人在雪底下挖了一個洞,巧妙地使別人陷下去,然後自己在裡面挖一個喘氣的坑,這怎麼想像的?太絕了。讀金庸的小說常常使人絕望,說這小說以後怎麼寫,他都想像到這個份上了。大家知道北大中文系的人都是很狂的,一個個都是想做大作家的,但是有多少同學讀了金庸小說之後,「咳,寫什麼小說,咱甭寫了。」就是他的想像力使人感到五體投地。
    金庸小說的境界
    以上我們說的這個好,那個好,都是平面展開之好,即方方面面之好,那麼,在這些方面之上,金庸小說有一個總的優點,就是他寫的有境界。一切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果它不能最後昇華到一個境界上,如果只在實的層面上,不能昇華到虛的層面上,那它的價值還要打折扣。金庸小說之好,在於他最後有境界,你讀了之後除了記住那些人物,那些情節之外,你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東西熏陶了你。當你生病時,當你失戀時,讀一讀金庸的小說,你會覺得窗外一片明朗,你會覺得世界不一樣,即使你讀過,再重讀也沒關係,為什麼呢?因為有境界。
    武功是虛幻的,說來說去,現實生活中不會真的存在那樣高超的武功,儘管金庸的武功描寫已經很寫實了,他盡量是合情合理,自成邏輯,合乎物理學的道理,合乎人們的想像。比如金庸說一個人掌力再強,也不可能打到三五丈之外,他不像其他武俠小說那樣亂寫。我讀過許多武俠小說,那武功是可以隨意寫的,比如人一拳可以打出一團火球來。金庸小說裡沒有這種描寫,金庸強調,少林七十二絕技從來沒有一個人可以全部學會。他是盡量寫實的,但即使這樣,武功也和現實生活中的武術是不一樣的,關鍵是寫的武功是一種象徵,不是讓你專學武術的,而是你看了這武功的描寫之後,它和我們人生其他方面是相通的,他和你學習文化知識、學習專業技能道理是一樣的:比如金庸講一個人怎樣成為武功高手,實際上是啟發我們怎樣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成為一個專家,成為一個大師,成為一個能人。金庸強調兩個:一個是刻苦學習,金庸的大俠都要有一個苦難磨煉的過程;另外一個是外在的機遇。任何事情都是這兩個條件,一個是你要刻苦,你不刻苦,那機遇不是給你留著的,機遇就被別人搶走了。你看楊過的學武過程,郭靖的學武過程,多麼艱辛,光靠刻苦還不行,光刻苦也就是成為不錯的人,但不能達到最高境界,最高境界需要把握住機會、把握住機遇。算命的講,遇到高人,遇到貴人指點,這兩個因素結合起來是成功的要素,這就是練武功給我們的啟發。還有練武功,練到最高境界,是什麼在較量,是武德在較量。你發現任何工作做到一定程度,技術都學會了,大家都差不多,最後比的是什麼,比的是人格的力量,比的是做人。很多人不容易理解,那是因為你的技術還沒有到一定的程度,到了比較高的水平,你就會發現,技術已經不是很重要了,最後就是比生命力,當然這個問題上古龍講得是最鮮明不過了。古龍的很多小說,比如《多情劍客無情劍》,不一定武功高的就能夠戰勝武功不高的,李尋歡未必是武功最高,但他是靠一種人格魅力勝利。那麼在我們日常普通工作中,道理也是一樣的。
    金庸寫武俠人物,他的人物雖然都還是俠,但這個俠是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有一些不同的境界。在金庸的早期作品中,他的俠的身上更多承載的是儒家的精神,就是剛才我所講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就是孔子所說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就是孔子這種悲劇精神,像陳家洛、郭靖,像袁承志,他們都有救國救民的大俠精神,當然他們自身也有缺點,但他們願意為了民族利益,犧牲自己,這是他早期作品具有儒家境界。當然早期是20世紀50年代了,50年代時金庸還是青年人,滿腔熱情的,他也是受「五四」式教育成長起來的,50年代時,新中國成立,他還願意回來為新中國效力。後來在中期寫的作品,他的人物身上就體現一種道家精神,在楊過身上,在令狐沖身上,在張無忌身上,我們就更多看到一個人對自由的追求,對個性自由的追求,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但是在他生活中佔據第一位的是個人靈魂的自由。比如說楊過,他也幫助郭靖駐守襄陽,他為什麼駐守襄陽?是因為郭靖是他的好伯伯,是好人,他願意幫助郭靖來守,但是他最後不肯和郭靖一塊兒死,他在襄陽城外立了很多功,為什麼?他是為了送給郭襄幾件生日禮物,是為情而做的,最後他和小龍女瀟灑而去。令狐沖也是這樣,他是非常尊重師父,願意守一些規矩,但他的本性是不守規矩的一個人,他願意退出江湖,退出政治格局。最後任我行讓他加盟時,對他來說,這是個非常好的機會,他將來肯定是接班人、繼承人,但他不願意,他寧肯得罪岳父,冒著生命危險拒絕了,也願意保留自己身份的自由。張無忌也是這樣,張無忌要是稍微有野心,或者不是有野心,而是對天下有很大的責任感,他不會讓朱元璋得逞的,在他看來,個人的自由高於一切,這些都沒意思,沒勁,所以張無忌才心灰意懶。而朱元璋也看出了他這種道家的特點就利用了這一點,所以人是各得其所。對個人來講是沒什麼遺憾的,最後願意在閨房畫眉嘛!再到後來,金庸的作品進入一種佛家的境界,就是在他的後期作品中,比如在石破天的身上,在《天龍八部》這個作品裡,在《俠客行》裡,在《連城訣》裡都表現出佛家思想的影響,比如《連城訣》裡空心菜這個名字很值得注意。空心菜沒有心,在《俠客行》裡也強調「無」這個境界,「無名、無求、無相」,狗雜種這個人對於外人沒有任何要求,這一點使謝煙客非常惱火,謝煙客為了完成自己的諾言,就說:「你有什麼事,應該求我一下吧?」偏偏這個小孩什麼也不求人,反而要幫助別人,他具有一顆天然的菩薩之心,他只幫助別人,他從來不要求別人什麼。最後「無」是最高境界,我們知道在《天龍八部》裡不論慕容復也好,段譽、蕭峰、虛竹也好,他們都不是武功最高的人,武功最高的人是誰?是少林寺裡無名的掃地和尚,無名無相,人都沒有注意他,人到了那個境界才是最高境界,那個老和尚,講的那句話非常有道理,說練武功本來是為了最好的修佛法,但是當你佛法練到很高的程度時,又不屑於練武功了,充滿了辯證法。
    武功練得壞了,反而走火入魔了,對佛法是個障礙,佛家說這是知識障。有很多人你看他知識很多,很有學問,花言巧辯,但他就是做人不好,或者就是他老不成功,這些知識反而成了他的障礙。人不是說知識越多越好,就像武功一樣,不是你練的武功越多越好,你五花八門學了很多最後是對你有害的,就像鳩摩智。鳩摩智是多麼聰明的一個人,文武雙全,智勇兼備,講起佛法來舌吐蓮花,簡直是天下第一智人,自己非常得意。可是結果怎麼樣呢?他是最痛苦的一個人。金庸很好地解決了這個矛盾,因為鳩摩智也是歷史上的一個真人,歷史上真有鳩摩智這麼一個高僧,歷史上沒有記載他有這麼高的武功,但是我看金庸寫到鳩摩智是這樣一個武功高手時,後來怎麼辦呢?處理得太好了,就在「枯井底,污泥處」,他被段譽的北冥神功吸去了全部內力,他一身武功全部廢掉了,武功廢掉了,禍兮福之所存,他一下頓悟了,從此之後回到西域,專心弘揚佛法,成為一代高僧,用我們的話說卸掉了知識反而提高了一個境界。在《倚天屠龍記》裡張三豐當著敵人教授張無忌武功,連問「忘掉了嗎?忘掉了嗎?」張無忌說忘掉了,忘了一點了,最後全忘了,全部忘掉時,就是武功大成時,你記著,就錯了,你忘掉了,反而是正確的,忘掉了的時候,你就達到一種自由的境界,因為「無」不是我們日常中的沒有,「無」包含一切的有。當然在這一點上,和老子的思想是相通的,「無為而無不為」。那麼《天龍八部》這部作品,簡直是部佛教的大典,陳平原老師說金庸小說可以作為佛學的入門書,因為佛學道理很高深,你可以先讀金庸小說,瞭解一些佛家的道理,就像《天龍八部》裡面就寫了「無人不冤,有情皆孽」,茫茫人世是一個苦海,不論你是英雄也好,惡人也好,沒有一個人是幸福的。他所寫的有名有姓的人都不是幸福的人,每個人都沒有完成自己的初衷,都走的是和自己一開始的想法相反的道路。蕭峰立志不殺一個漢人,結果他殺了多少漢人?蕭峰大戰聚賢莊,殺得血肉橫飛,這都是違背他本心的,他不但殺了這麼多漢人,他把自己的心上人一掌給打死了,讀到這些時有一種古希臘悲劇的震撼,你感到是誰在操縱這一切?這裡面除了性格悲劇,還有命運的悲劇。我們從儒家的角度來看,蕭峰最後為什麼而死,蕭峰是為天下蒼生百姓而死,為世界和平而死!也就是說蕭峰既是一個威風凜凜的戰神,是馬爾斯,同時他又是一個和平之神,是雅典娜。從儒家角度來講,蕭峰如此偉大,但從佛家角度來講,蕭峰又是非常值得同情的人,他太苦了,好好地做著一個威風凜凜的丐幫幫主,忽然有一天被告知,你的身世不是這樣的,這是個巨大的雷劈下來,使人感到命運的殘酷。段譽也是這樣的,每追求一個女孩子就發現是自己的妹妹,簡直傷心得要死了,而且到最後才知道,他最敬愛的父親不是自己的親生父親,他最痛恨的大惡人才是他的生身之父。虛竹就更慘了,虛竹一心一意想做一個好和尚,虛竹是天下最虔誠的好和尚,他立志做一個什麼戒也不破的好和尚,可是結果呢,他破了所有的戒,一破再破,可是妙就妙在這裡,就是因為他破了所有的戒之後,我們才發現他還是最好的和尚,是不是好和尚跟破不破戒沒有什麼關係,關鍵在於人的心靈,你是不是有一顆菩薩之心。這種充滿多層次的辯證法,在讀《天龍八部》時常使你感到茫茫人海,就是佛家講的苦海無邊,那麼多受苦受難的人,但是他又寫出了受苦受難的原因、現實的根源。我們就說阿紫,阿紫開始是個非常令人討厭的陰毒、殘忍的小姑娘,但是你讀到最後,又不禁對她發生幾分悲憫,又知道她之所以成為這樣一個人不是偶然的,她一生下來就被親生父母所拋棄,然後又成長在那樣一個環境中,在星宿老怪的手下,那是一個爾虞我詐、誰壞誰能生存下來的環境,所以她變成那種乖戾的性情,很壞。可是在這種情況下,人的本性有一絲善良還是不能泯滅,當她發現蕭峰打死阿朱時,她發現蕭峰那麼悲痛的時候,她一定是無意識地感到人間有一種真的東西存在,不管她有沒有意識到,但從那一刻起,她深深愛上了蕭峰,但是她不會用正常方式表達這個愛,她表達愛的方式是要把蕭峰害死,要把他打殘廢了,讓他永遠留在她身邊,但從這種變態中,她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蕭峰。她為什麼那麼迫害游坦之,因為游坦之曾經向蕭峰扔過石灰包。當然游坦之也是一個非常慘的人,阿紫眼睛瞎了,這個寫法也是非常妙的,這是一種象徵,實際上是說阿紫在心理上是個盲人,她不辨善惡是非。這一開始實際上不是金庸寫的,金庸寫到這一段時,正好他要到歐洲去一趟,但報紙上要每天連載,他就請來倪匡代他寫,但是說好了,回來要重新寫,要改,所以倪匡非常得意,這是倪匡一生中最榮幸的事。倪匡在自己的客廳裡掛了一幅對聯就是吹噓自己的,下聯是「曾代金庸寫小說」。後來金庸從歐洲回來,倪匡說:「對不起,我把阿紫的眼睛寫瞎了。」金庸說不要緊,後來金庸修改了這一部分,但他保留了阿紫眼睛瞎的這一情節,但在這情節上變化出非常奇妙的東西,由眼睛瞎寫到游坦之把自己的眼睛獻出來,換給她,那麼妙,到後來眼睛一再用,到了最後時,她居然又把眼睛挖出來還給游坦之,抱著蕭峰的屍體墮下懸崖,完了游坦之也墜了下去。
    道家說:「道之所在,每況愈下」,在那些不正常的東西裡能看到普遍的正常的東西,所以看金庸的小說你常常感到一種悲憫的情懷,你對好人也不是特崇敬,壞人對你來說也不是特痛恨。有時你想如果命運改變的話,人也可能不是這樣,比如說李莫愁,李莫愁之所以那樣做還不是因為情沒有得到滿足嗎?還是因為情的不圓滿,有時候我們想假如李莫愁的愛情圓滿的話,她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女人,我們看她搶郭襄那一段,她已經流露了善良的一面,這種種描寫,都顯示出把佛家思想融入到作品中的鍛煉。金庸到北大時,我們曾當面問過他,「你對哪一家思想最感興趣」,他說對佛家思想,他現在每天都在花一段時間讀佛經。那麼金庸寫到最後,儒家道家佛家都寫完了,到《鹿鼎記》時,他突然來了一個極大的轉變,他把前邊那些都推翻了,「世間諸俠皆了了,惟有小寶稱獨尊」。有人開始對《鹿鼎記》的發表不相信,問金庸這是你寫的嗎?這裡面怎麼沒有俠?怎麼越寫韋小寶越厲害呢?這裡面正是包含著金庸對中國文化的深深憂慮和批判,也就是這些俠都是寫的理想,而在現實生活中,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到清代之後,在現實生活中俠的精神已經日漸衰退。中國封建社會為什麼崩潰,就是因為越來越多的韋小寶那樣的人身居高位,韋小寶我們稱他為不學有術,這樣不學有術的人卻很有招,瞭解人們心理,知道怎樣搜刮錢財,知道怎樣行賄賂,在社會的各個階梯上,充滿了大大小小的韋小寶,這個社會怎麼能不崩潰不滅亡?而像陳近南那樣的人,下場那樣慘,這是殘酷的現實,也就是到韋小寶這裡,金庸寫到一個無俠的境界。韋小寶所有的招數,就是有幾件寶貝,一把寶刀,一件寶衣,一個化屍粉,後來又學會了逃跑的辦法,「神行百變」,但就這幾件東西,卻在現實生活中如魚得水,這就是對社會的深深批判。《鹿鼎記》當中還有一個非常絕妙的諷刺,就是在小說最後,中國幾個最著名的大知識分子,他們做了一件事,他們來擁戴韋小寶做皇帝,大學者認為只要韋小寶是漢人就比滿人統治得好,就要擁戴他。這裡面也包含著幾大歷史反思,中國的知識分子,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擁戴一個流氓似的人物做一個開國君主?所以《鹿鼎記》的背後有一個嚴肅的歎息,金庸的武俠小說寫到這裡已經不能再寫了,當然韋小寶作為主人公,不可能把他寫得太壞,韋小寶這不對,那不對,但他有一個優點,就是講義氣,不肯出賣朋友,因為這一點,你讀韋小寶恨不起他來,就像韋小寶這樣的人,到最後,他都不幹了,韋小寶最後要退出江湖,他也忍受不下去了,就連一個無賴也忍受不了的社會,還能不發生太平天國、不發生義和團、不發生辛亥革命?所以說金庸寫出了中國封建社會為什麼崩潰的原因,在這個意義上,它和《紅樓夢》有同樣的深度。以上我們講的是金庸小說的好處,至於缺點,我們今天就先不講了。
    現場對話
    問:為什麼說金庸的小說寫得好?
    答:寫得好,我講幾點,一個是創作態度嚴肅認真,金庸的小說作為一種暢銷小說,一種連載小說,他寫得非常認真,每天就寫一小段,記著它。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寫完《鹿鼎記》之後,在他聲望達到頂峰時,他毅然封刀不寫了。這個毅力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不寫了之後,他用十年時間來修改自己的作品,在現代社會,時間就是金錢的年代,有幾個作家能用十年時間修改自己的作品。在全部的文學史上能夠用十年時間修改自己的作品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曹雪芹,曹雪芹寫《紅樓夢》,那是「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態度非常認真。
    第二點,金庸不是天生的,他是繼承前人的。有人說,香港很奇怪,一方面是文化沙漠,怎麼會有金庸這麼一位藝術大師?這不是說香港文化很高雅?這不對,金庸不是香港文化的產物,金庸恰恰是大陸文化的產物,金庸的知識積累是在大陸完成的,金庸所受到的教育是「「五四」」以後的現代教育,在金庸小說中恰恰蘊含著深刻的「五四」精神,你讀金庸的小說,雖然寫的是武俠人物,但是思想和魯迅是相通的,你看他寫人的孤獨的境界,寫的像受傷的野獸一樣長嚎,那都是魯迅筆下常出現的意象,寫人的孤獨,人和社會的鬥爭,人的反封建精神,反禮教的精神,對國民性的批判。比如韋小寶這個人,他其實是對阿Q形象的一個繼承。中國20世紀最具有概括性的形象是阿Q,但阿Q儘管挖掘得非常深,展開的卻不夠廣,那麼由於韋小寶這個人物的特殊身世,他走過全國各地,甚至走到俄羅斯去了,所以在韋小寶身上表現了更大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因而金庸的成就是繼承「五四」新文學的精神。第二個是繼承了從唐傳奇以來的中國武俠小說傳統。比如說到40年代時,中國的武俠小說水平已經很高,出現了幾大家,像還珠樓主、白羽、朱貞木、王度廬,他們在不同的方面把武俠小說提升到一個新的程度,後來新派武俠小說完成了一個綜合的任務,所以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除了繼承前人之外,金庸還繼承了其他方面的東西,在裡面可以讀到西方文學的影響,可以讀到其他藝術的影響,比如我們在金庸小說中常看到一些話劇的場面,電影的場面。古龍小說是更多運用電影鏡頭,而金庸小說更多運用的是話劇場面。比如他經常有隔壁戲,比如郭靖和黃蓉在隔壁療傷,這邊有人在演著一場戲,那邊聽著就像話劇舞台一樣,這和金庸早年從事編劇工作有關。早年他在長城影業做編劇,那時筆名叫林歡,寫什麼《王老五搶親》,所以金庸小說從這幾個方面支撐了自己的存在,才能達到比較高的藝術成就。
    我希望大家讀金庸還是從自身的生命感悟入手,能夠感動你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能夠長期感動你的作品,那是能夠留在文學史上的。當然我們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一樣,不一定要來讀金庸,我知道有些人他更喜歡古龍,個人性情不一樣。金庸的小說就像佛法所講的一樣,看你自己的修行如何,你修行得好,就能拿走好的東西,就像你到我家來搬黃金,你有多大體力,你就能背走多少黃金,所以我們說各個層次的人都可以談論金庸,政治家、科學家、學者、初學文字的人都能談論金庸,談的不一樣,我希望我們的大學生能從中悟出自己的人生境界、人生哲理。大家將來都是從事電視工作的人,我們的文化界、影視界,其實也就是一個江湖,讀金庸小說就能夠幫助你很好地行走在險惡的江湖之上,把握好人生之舵。
    問:如果如你所說金庸小說達到一個不可跨越的境界,那麼後世的武俠小說你認為該如何去寫?
    答:這也是我思考的問題,我在不斷看新寫的武俠小說,比如看溫瑞安的,他號稱超級的武俠小說家,但我看了之後,覺得語言上是比古龍更華麗,更流暢,但是境界好像還不如古龍;現在我又讀黃易的,我覺得黃易的奇思怪想倒是很多,但境界上也達不到。我認為像金庸這樣的人,不是說想超越就超越,恐怕是像孟子所說幾百年才出一個的人。因而文化問題不能著急,不像自然科學,一個巨人站在一個巨人肩膀上就行了,文化問題往往幾百年才解決一下子。
    問:我是金庸鐵桿崇拜者,你怎樣看待東方文化與西方戲劇對金庸的影響,你認為金庸在各方面都超過國學大師錢鍾書嗎?
    答:這個不一樣,錢鍾書先生主要是個學者,在做學問方面,金庸肯定不如錢鍾書了,這是兩個工作,是不能相比的,各有各的特長。西方戲劇對金庸小說影響剛才我談到了;東方傳統文化對金庸顯然影響很大,剛才我談到了儒釋道幾個方面,不光是這幾個方面,金庸小說廣泛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星相醫卜,滲透在每一個細節中,比如黃蓉給洪七公做的那兩道菜,那是沒法翻譯成英語的,那就是中國傳統的東西,一道菜叫好俅湯,還有一道叫二十四橋明月夜。那菜太絕了,這裡面包含著多麼豐富的中國傳統啊,怎麼叫那些拼音文字的國民來讀懂,所以梁羽生先生說,武俠小說寫不好就是沒有豐富的學術修養。
    問:如今金庸已落戶杭州,你是否有前去拜訪煮酒論英雄的意思?金庸在其妻子去世之後,國學思想大盛,見於幾部小說之中,請問你如何看待?
    答:我與金庸先生比,完全屬於小晚輩。我的導師嚴家炎先生和金庸先生是很好的朋友,經常有來往。我覺得和大俠沒有必要過多談話,你可以從作品中讀到一個人真實的心理,因為現實生活中談話受各種局限,往往要謙虛、要客套,反而不如讀作品,讀作品更能知道他想什麼。金庸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名氣太大了,而且由於他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家,比如說佛學思想大盛,思想很深刻,同時他又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還是政治家,政治方面又有很大的成就。我們知道,現在的《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就是金庸,他是為人民造福的一個人,非常了不起。當年他起草《香港基本法》時,有人議論他,說他有個人目的,企圖當首任香港行政長官,但金庸用自己的行動給了他們最好的回答。香港回歸了,金庸先生功成身退,就像他筆下的人物一樣,轟轟烈烈地做一番事業,然後瀟灑而去,就像你說的「落戶杭城」,這就是所謂的大俠!
    問:對於金庸,在50年代初到北京,文革中間以及1978年後的政治觀,你是褒是貶?
    答:這無所謂褒貶,我只能說他應付從容,我們知道金庸辦的《明報》早期是右派的,觀點是「右傾」的,這「右傾」不一定是錯誤的,比如他批評「文革」,他很早就看出了「文革」的動態。他每天寫一篇社評,一輩子寫了一萬多篇社論,他可能是世界上第一的社評家。在「文革」時,香港也有紅衛兵,也有左派,他們的左派都把幾個人列入黑名單了,金庸也是其中之一。金庸在大風大浪中也過來了,後來在改革開放之後,他又和大陸建立了非常好的關係。作為一個政治家,金庸也是成功的,這樣一個非常成功的人,是非常難得的。
    問:金庸小說多女嫁一男,韋小寶的結局是不是老男人的色情夢?
    答: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有人說了,為什麼韋小寶這個男人娶了七個女人,很多人用這個問題來批評金庸,說他歧視婦女,婚姻觀落後,我說這是誤讀了金庸先生。韋小寶這個形象在金庸筆下是正面的嗎?金庸肯定他的結局嗎?恰恰不是,金庸恰恰是諷刺韋小寶,是否定他的結局的。在金庸的很多作品裡,英雄人物只要是多女嫁一男,都是不甚完美的,即使張無忌的結局,仍是一個煩惱的結局,仍然是一個有困惑的結局,他仍然不知道自己到底最愛誰。而恰恰在一個不懂愛情的韋小寶身上,他竟然娶了七個老婆,表面上看來還幸福,其實不是這樣,一個人佔有了什麼,就表示擁有它嗎?其實不是這樣,韋小寶有這七個女人,其實就像是有七件值錢的東西一樣,韋小寶什麼都有了,但有一點他天生就被割掉了,就是他沒有愛情,他從來就不懂什麼是愛情,因為他從小就生長在一個沒有愛情的環境裡,他眼中只有交易,他走到任何一個美的地方,都要和他童年的環境比一比,他走到皇宮內院都說「好大一座妓院」。女人在他眼中實際不過是值錢的東西而已,他對她們不懂得愛情,而且他的幾個女人對韋小寶的感情也很難說是愛情,基本上不是。有的是為了有食,有的是為了恥辱,對他最好的是雙兒了,但雙兒是金庸筆下描寫最好的一個奴隸。在雙兒身上有對中國文化深刻的批判,就是說,只要是你的主子,不管他多麼無賴都要忠心耿耿,絲毫沒有個人的思想。那麼我知道,有很多男人羨慕韋小寶,夢想雙兒,這樣的讀者應該做一下反思,其實韋小寶是不幸福的,韋小寶是反面形象。
    問:金庸小說都是男人的世界,哪個女性形象最鮮明可愛?
    答:金庸筆下的女性形象我很難說出來哪個最鮮明可愛,只能說有一群,有那麼十來個,都是寫得非常好的,但這十來個裡面,沒有一個是韋小寶的家屬。比如在《鹿鼎記》裡,韋小寶最喜歡的是阿珂,但阿珂在我看來沒有什麼可愛的,沒有煙火,一身死人氣。我認為《鹿鼎記》裡最好的人物是陳圓圓,她給韋小寶彈奏《圓圓曲》,那一段包含了無盡的人世滄桑,那是韋小寶所不能領略的,給韋小寶彈《圓圓曲》真像老牛吃牡丹。金庸小說的人物都是極度的惡與極度的美相結合的人物,是讓人感到怪的緣由之一,他寫出了人世間種種的極端。比如「天龍八部」本身就是個佛家的詞彙,人間芸芸眾生就像佛教中所寫的「天龍八部」一樣,各有各的痛苦。《天龍八部》寫了各種痛苦的來源,就是人類的貪、嗔、癡,每個人都有一個慾望,慾望使他們產生了痛苦。比如蕭峰為什麼痛苦?他有好的慾望,好的慾望也是讓人痛苦的,他要復仇,他要天下蒼生和平,他要對得起阿朱等等。還有慕容復,本來憑他的才華可以成為非常幸福的人,可當西夏公主問他「你在什麼地方最快樂」時,他卻一怔,沒有回答上來,他這一輩子沒有快活過,他日日夜夜夢想做皇帝,可最後,在身邊的美人他放棄了。最後寫得太好了,是段譽挽著王語嫣從墳頭經過,慕容復坐在墳頭上帶著一個紙冠,幾個小孩對他山呼「萬歲」。寫得何等淒慘!是人的慾望造成了人的苦。
    問:韋小寶不可愛嗎?據我所知金庸非常喜歡這個小傢伙。
    答:金庸講過韋小寶非常可愛,這可愛是講拋開他那些壞的東西,是講韋小寶在那個社會中長大,仍然保留了講義氣這一點。韋小寶確實有非常可愛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催人淚下,就是在通吃島上接到康熙給他的信的時候,給他畫了六幅畫,那六幅畫充分表達了兩個人之間一種兄弟般的情誼,而不是君臣之義。因為他們兩人從小一塊摔跤長大,那是人間真情,所有感人的地方都是真情流露的地方,可是人長大之後就不能再有這種真情,就隔閡了,就用君臣之義代替這些了,想到了這些時韋小寶心裡也會很失落的。
    問:金庸曾說過若選妻子,他選任盈盈,若選朋友他選郭襄,對這兩人你怎麼看?
    答:這是金庸在《青年報》上說的,其實這到底是不是金庸的想法我不知道,因為金庸在其他場合的答案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我個人覺得任盈盈並沒什麼可愛的,這個人物我覺得寫得並不成功,很模糊,在《笑傲江湖》中她不如岳靈珊寫得好、寫得那麼感人。郭襄這個人物寫得好,非常有生活基礎,這個人非常有個性。
    問:金庸作品或多或少游離於現實之外,缺少批判性,更像成人童話,由於這方面的缺憾能否與魯迅、曹禺、巴金並駕齊驅?
    答:成人的童話據說是從華羅庚那兒得來的,這個評價是正面的,已經抬高了對武俠小說的評價,但我覺得還不止如此,金庸小說還不僅僅可以當做童話來看。如果說其他武俠小說可以當做童話來看的話,金庸的小說就可以當成現實的小說來看,因為一切作品不論你直接寫現實題材也好,寫歷史題材、寫武俠也好,它都是虛擬的,故事都是虛擬的,關鍵是它的本質,它的情是不是真的,即使是紀實文學,它也和原來所記述的實事相差很遠了。關鍵藝術的真實是在於本質真實,為什麼許多紀實文學不能流傳呢?就因為它不是反映了生活的本質,而虛構了的東西卻能反映生活本質。比如同樣是寫茫茫林海、冰天雪地,我們找一個優秀的作品比較一下,比如《雪山飛狐》和《林海雪原》相比,《林海雪原》是真事,是作者親身經歷的解放軍在東北剿匪的鬥爭,也是很優秀的,這個作品也可以保留在文學史上;但《雪山飛狐》對人性的挖掘應該是更深刻的,對人的英雄精神的弘揚,不次於《林海雪原》。這個方面和題材沒有多大的關係。至於他和其他幾個作家相比,很難比,我知道有的人為小說家、作家排座次,我覺得這不聰明,因為文學藝術,它不像梁山泊好漢,像《隋唐演義》可以排座次,太機械了,不好排,怎麼排?因為它不能比,金庸和魯迅怎麼比?魯迅的認識和思想要比金庸深刻得多,但是魯迅畢竟沒有長篇小說,你沒有長篇小說,便也沒有可比性。跟曹禺也沒法比,曹禺是寫戲劇的。跟老捨也不一樣,老捨是寫北京的,你用老捨的標準,那老捨就高了,但你用金庸的標準,那老捨就不行。但是,老捨也寫過非常好的武俠小說,老捨有一個非常好的短篇小說叫《斷魂槍》,那個寫出了俠的孤獨悲涼的境界來了,寫俠在現代社會的一種淪落,《斷魂槍》這篇小說是非常好的。
    問:你認為金庸小說是人類戰爭思想在和平時期的表現嗎?
    答:開始我講到在原子彈時代,武俠小說卻這麼繁榮,這和人在高科技時代生活方式改變是有關的。因為科技越發展,就顯得人越來越無能,人開始對自身的能力產生懷疑。比如現在沒有戰爭了,人為什麼對運動會發生了興趣,為什麼那麼多人愛看足球,愛看奧運會,為什麼對破紀錄那麼重視,為什麼提高0.01秒都高興得不得了?因為這標誌著對人的極限的突破。儘管有人總是不斷預言什麼什麼紀錄到什麼時候就打不破了,但人們總存在幻想,說應該能打破,實際上紀錄不斷地被打破,那麼人們就產生了一種幻想,人體,它的極限到底在哪裡?在這樣的時代產生武俠小說,武俠小說受歡迎,這和人對自身力量的追尋有關係。
    問:金庸小說中你最推崇的是哪部?
    答:我最推崇的有兩部,一個是《天龍八部》,一是《鹿鼎記》,其他小說也很好,我也很推崇,我認為金庸最差的小說在整個文學園林中也是在三流以上的,他最好的小說幾乎是無法比的。比如你拿金庸的《天龍八部》可以和《戰爭與和平》比一比,無論規模、深度我認為都不次於後者,《戰爭與和平》我讀的時候,覺得很多段落寫得很鬆懈,對戰爭與和平主題的挖掘也沒有這麼深刻,最起碼是差不多的。
    問:你對東方不敗這個人物有什麼看法?
    答:東方不敗也是個很好的形象,這個形象的象徵力,所包含的文化意蘊之大,寫得非常好。有人說,東方不敗影射某某人,我不這麼認為,因為還沒有人能變態到那樣程度。但是他會寫到一個人到了非常高的一種境界之後,容易產生的悲劇,到了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時候,人為了追求一種功夫,功夫是什麼?功夫實際上代表了一種征服能力,一個人特別追求這種征服世界的能力,沒有其他東西輔佐和配合,沒有德和人格來配合的時候,容易出現東方不敗和任我行這樣的人物。東方不敗這個具體的人物還是有點可愛的,就是他為什麼而死?是為情而死。他最後是因為關心,他如果不關心的話,他最後會取勝的,即使三大高手圍攻他,他也會勝的,但是後來任盈盈巧妙地利用了他的情。人其實是很殘酷的,一個人對感情忠貞本來是好事,但恰恰被敵人所利用,因為最後忠於愛情的人全部被淘汰掉。
    問:俠,既為動人之根本,是否可以認為是一種不可實現的理想境界,使人沉湎其中?
    答:我們說現代社會俠的精神在淪落,但並不是說它蕩然無存了。在我們的社會上有光明的東西,每時每刻,每天都有好人好事在發生,只不過這些好人好事不受重視,遭人曲解,甚至做好事反而倒霉。這樣的發展是我們所擔心、所憂慮的,而並不是社會生活中就沒有俠了,如果一點都沒了,那麼今天我乾脆就不到這兒來講了,就是說還是有的,這個多和少和整個社會有多少比例的人重視它,是有關係的。過去我們常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道德淪喪,我對資本主義瞭解不多,但北大有許多留學生,我覺得許多西方國家的留學生個人修養非常好,我不是崇洋媚外,我看許多亞洲國家的人修養不好,歐洲國家的留學生修養是非常好的,不求名、不求利,有幫助別人的精神。我看到在留學生樓門前馬路上有一塊磚頭,中國學生走過沒有人關心,繞過去了,有一個歐洲留學生從這兒走,沒人注意他,他彎下腰撿起來,放到牆邊去,走開了。在他來看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動作,心裡可能連想也沒想,這是一種習慣。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文明的習慣,一種為他人著想的習慣,我想,這就是很細微處的一個小小的俠的體現。那麼社會的文明程度,不一定與物質生活水平有必然聯繫,在於人們的認識,在於人們的覺悟。
    問:為什麼金庸小說男主人公大多百毒不侵、百險不死、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答:這個是金庸小說中浪漫主義的一面,因為武俠小說本質上是浪漫小說,和西方騎士小說一樣,整體上是浪漫主義的。在這整體的浪漫主義體系中,金庸的小說是現實的,是具有寫實化傾向的。他寫一個人既然是主要人物就不能讓他中途死去,如果讓他中途死去,小說就要從另一方面下筆,比如胡一刀,就涉及到小說的敘述問題,但它並不是說英雄可以永遠不死,沒有這個邏輯,就像英雄永遠不敗。
    問:比較金庸與古龍,談一下金庸小說的缺點?
    答:我覺得金庸小說怎麼讀都可以,你從方方面面讀都可以,它是說不盡的,金庸實際上有說不盡的話題,永遠可以說下去。至於比較金庸與古龍,在認識上,在很多方面上兩人所達到的水平是差不多的。在某些方面古龍甚至比金庸走得更遠,比如古龍對社會的痛恨程度,對貪官污吏的痛恨程度,對人間冷暖的感歎。古龍由於生活的不幸,他不如金庸這麼幸福,金庸其實自己生活得很幸福,他仍然是關心那些不幸的人;古龍是自己就生活不幸,所以他更充滿了憤恨,在這個方面兩個人是差不多的,但是在具體的筆力上,在藝術功底上,由於金庸受過很完整的現代教育,知識結構比較豐富,所以寫起來得心應手;古龍也有一定的修養,但是不如梁羽生和金庸,所以他走另一條路子,他寫很奇怪的東西,揚長避短,不寫自己不擅長的描繪。古龍善於寫名言警句,古龍的作品都是由大量的名言警句構成的,而且由於他要多賺錢,他的文字排列方式,一看就是商業排列方式,一個字是一行,三個字也是一行,所以讀古龍小說很快。這種方式一開始很奇怪,但是一個小說光靠方式是支撐不起來的,最後在整體的氣魄上好像他比不上金庸。金庸小說由於是連載,儘管修改了十年,仍然有許多讀者給他指出缺點,在一些不很重要的情節上還是有漏洞的。據說金庸先生還要修改他的作品,我個人以為,保留點缺點也沒有什麼不可以,永遠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問:金庸幾部小說中的聯繫是成是敗,是否適合讀者的口味?還有趙敏這樣的人怎麼會愛上張無忌?
    答:金庸有幾部小說是相互聯繫的,比如射鵰三部曲,有些人物是相互搭配的,這不是金庸的發明,這在30年代中國武俠小說中就已經出現了,一個作家各個作品人物互相呼應,這叫連環格局,整個的作品構成一個系列,比如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他還有一些作品是與「蜀山劍俠」有關的,構成一個「蜀山系列」,這是一種小說描寫的進步,這樣使整個創作更加體系化。這不僅是金庸一個人這樣做,其他作家也這樣做,而且,這些武俠小說作家之間他們自身就是相互呼應的,比如金庸和梁羽生,把少林寺寫成天下武林正宗之後,以後任何一個武俠小說作家都沒法推翻這個結論,不管什麼武俠小說,它的第一人物可能不是少林寺的,但是天下武學的正宗,平均實力最高的,還是少林寺,最後找來找去還是找到少林寺,少林寺成了一個象徵。
    趙敏愛上張無忌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張無忌除了武功高超以外,就和我們平常人一樣,優柔寡斷,沒什麼英雄膽略。我們平常就是這樣,沒什麼能耐,雖然專業上本領很好,但是經常遭受女人的騙,這沒什麼奇怪的。但有些女性,非常聰明的女性,非常有本事的女性卻偏偏愛這樣的人,因為這樣的人使她有安全感,她可以操縱他於掌上。
    問:金庸小說中的人物你最喜歡哪個?
    答:我個人最喜歡蕭峰。
    問:千古文人俠客夢,文人似乎天生具有俠肝義膽,你被稱為關東大俠,作為一介書生,你理解武俠小說,是否包含你對現實的看法,你是否想過鑽入武學桃花島中,做一個大俠?
    答:我並不是專門研究武俠小說的,我自己的專業是現代文學,就是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20世紀中國文學中包含武俠小說這一塊,這屬於我的專業範圍之內,我的工作職責使我有必要來研究它,特別是現在是一個大眾文化的時代,千百萬大眾所關心的東西,專業工作者有理由做出自己的研究和解釋,否則是一種失職。當然除了個人工作需要之外,從我個人的性格上講,我很喜歡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並不是所有的武俠小說,雖然當初讀了很多,那時不辨良莠。現在,我除了工作之外,讓我自己讀,我還是讀金庸,因為它和現實的生活太密切了。什麼叫社會,社會其實就是江湖,現在人常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哪是江湖?並不是在社會之外另造一個地方。什麼叫桃花島?桃花島就是我們每個學校,就是遠離熱鬧地方的一個地方,雖然遠離,但是正好可以練一種高深的武功,將來好去橫行中原。
    問:金庸小說中武功起名的緣由的境界是什麼?
    答:剛才我講到金庸小說中的很多細節都包含中國文化,其中就包括這些武功的名稱,這些武功的名稱包含了中國方方面面的哲學思想,像降龍十八掌就是從中國的《易經》中來的,無法翻譯;玉女心經,也無法翻譯;黯然銷魂掌如果沒有豐富的中國古典詩詞修養也沒法翻,因為它包含著人物的性格。楊過為什麼一打黯然銷魂掌時就威力無比?而且心情快樂時還不能打,必須是想念小龍女時打才行,這都包含著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問:談談金庸個人經歷與其作品的關係。
    答:這是個大問題了,就是作家經歷與其作品的關係。金庸早年是個武俠小說迷,本身喜歡讀武俠小說,他和梁羽生在《大公報》時,每天他們倆就是下圍棋,談武俠,就是像我們現代大學生一樣。梁羽生本名叫陳文統,為什麼叫梁羽生呢?因為他崇拜白羽,後來很偶然的機會他們寫了武俠小說,就是在澳門有一場武術比賽,非常簡單,只有一分鐘的時間太極派的掌門人一拳把白鶴派的掌門人鼻子打出血了,然後比武結束。但是這麼一個小的擂台比賽,卻給報紙很大的啟示,《大公報》反應非常快,馬上宣佈,本報第二天開始連載武俠小說——梁羽生先生的《龍虎鬥京華》。梁羽生這時還不知怎麼回事呢,然後報社馬上就讓他寫,寫得很受歡迎。後來又讓金庸寫,這是很偶然的一個機會,他原來並不想做這個,他原來做編劇,後來一寫,一發而不可收,就寫下去了。他一寫下去,自身的性格、興趣、經歷就在這裡體現出來了。我看一本傳記,他說金庸筆下寫了那麼多花旦,那麼多女性,從中可以看出金庸對女性的偏愛來,有的人經過分析,據說金庸年輕時,他追求過夏夢而不得手,因為那時夏夢是大明星,是香港一流的影星,而金庸只不過是一個小編劇,一個毛頭小伙子,看不上他,他可能把這種利弊都轉移到筆下的形象上,但是金庸本人是不承認這個說法的,因為金庸現在的夫人比他小20多歲。那麼後來金庸的作品越來越能看到與本人經歷的關係,雖然寫的是虛構的故事,但是那個境界,你看為什麼「文革」時他寫個人崇拜問題,寫專制集團的問題,寫「山呼萬歲」的問題,他寫了多少這些方面的問題,東方不敗、任我行是一個例子,日月神教是一個例子,洪教主是一個例子,有很多這方面的例子,星宿老怪是一個例子,溜鬚拍馬,歌功頌德,這樣的集團他寫了不少,這都和他現實的觀察有密切的關係,所以金庸雖然寫武俠,但是把現實的東西融和進去,這樣又不至於很局限、很具體,又超越了具體的寫實小說。
    (本人在各高校所作金庸小說講座基本上大同小異,特選北廣一場,取其比較全面且對話有代表性也。本文收入中國工人出版社《透視中國》一書。)

《口號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