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裡包括了我近年來寫的三部長篇小說。我寫長篇小說是很不適合的,主要的原因在於記憶力方面的缺陷。我相信如果不能把已寫出的每一根線索都記在心裡,就不能寫出好的結構;如果不能把寫出的每一句話記在心裡,就不能寫出好的風格。對我來說,五萬字以下的篇幅是最合適的。但是這樣的篇幅不能表達複雜的題目。
我從很年輕時就開始寫小說,但一直不知自己為什麼要寫,寫的是些什麼。直到大約十年前,我在美國讀《孟子》,深刻地體驗到孟子的全部學說來自於一種推己及人的態度,這時才猛省到,人在寫作時,總免不了要推己及人。有關人的內心生活,所有的人都知道一個例子,就是自己。以自己的品行推論他人,就是以一個個案推論無限總體。在統計上可以證明這是很不可靠的做法,但是先賢就這樣做了。自己這樣想了,就希望人同此心,這種願望雖不合理,但卻是不可避免。一個個案雖不能得到可靠的推論,但是可以成立為假設。這是因為要作出假設,可以一個個案都沒有,雖然多數假設都受到了一個個案的啟迪。
我的三大基本假設都是這樣得到的。第一個假設是:凡人都熱愛智慧——因為我自己就熱愛智慧,雖然這可能是因為我很低能。所謂智慧,我指的是一種進行理性思維時的快樂。當然,人有賢愚之分,但一個人認為思維是快樂的,那他就可說是熱愛智慧的。我現在對這一點甚為懷疑,不是懷疑自己,而是懷疑每個人都熱愛智慧。我寫《尋找無雙》時,心裡總是在想這個問題。
第二個假設是凡人都熱愛異性,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的。我很喜歡女孩子,不管她漂亮不漂亮。我也很喜歡和女孩子交往——這僅僅是因為她是異性。我不認為這是罪惡的念頭。但是這一點現在看來甚為可疑。我寫《革命時期的愛情》時,這個念頭總在我心間徘徊不去。
第三個假設是凡人都喜歡有趣。這是我一生不可動搖的信條,假如這世界上沒有有趣的事我情願不活。有趣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一直伸往未知的領域,無趣是個封閉的空間,其中的一切我們全部耳熟能詳。《紅拂夜奔》談的是這一點。現在我承認有很多人是根本不喜歡有趣的。我所能希望的最好情況就是能夠證明還有少數人也喜歡有趣。
有位希臘名醫說:這個人的美酒佳餚,就是那個人的穿腸毒藥。我認為沒有智慧、性愛而且沒意思的生活不足取,但有些人卻以為這樣的生活就是一切。他們還說,假如有什麼需要熱愛,那就是這種生活裡面的規矩——在我看來,這種生活態度簡直是種怪癖。很不幸的是,有這種怪癖的人是很多的,有人甚至把這種怪癖叫做文化,甚至當作了生活本身。在他們的作品裡瀰漫著這種情緒,可以看出,他們寫作時也免不了推己及人,希望人人都有這種情緒。這種想法我實在沒法同意,所以,寫作又多了一重任務——和別人做倫理上的討論。我最討厭在小說裡做這樣的事,但在序言裡寫上幾句又當不同,而且有關智慧、性愛和有趣,我還可以談得更多一些。
羅素先生幼年時,曾沉迷於一種悲觀的心境之中。五歲的時候他想:人的一生有七十歲(這是《聖經》上說的),我這不幸的一生到此才過了十四分之一!但隨後他開始學習幾何學,體驗到智慧為何物,這種悲哀就消散到了九霄雲外。人可以獲得智慧,而且人類的智慧總在不斷的增長之中。假如把這兩點排除在外,人活著就真沒什麼意思了。至於性,弗洛伊德曾說,它是一切美的來源。當然,要想欣賞美,就不要專注於性器官,而是去欣賞人對別人的吸引力。我可以說服別人相信智慧是好的,性愛是好的,但我沒法說服一個無趣的人,讓他相信有趣是好的。有人有趣,有人無趣,這種區別是天生的。
1980年,我在大學裡讀到了喬治·奧威爾(G.Orwell)的《1984》,這是一個終身難忘的經歷。這本書和赫胥黎(A.L.Huxley)的《奇妙的新世界》、扎米亞京(Y.I.Zamyatin)的《我們》並稱反面烏托邦三部曲,但是對我來說,它已經不是烏托邦,而是歷史了。不管怎麼說,烏托邦和歷史還有一點區別。前者未曾發生,後者我們已經身歷。前者和實際相比只是形似,後者則不斷重演,萬變不離其宗。喬治·奧威爾的噩夢在我們這裡成真,是因為有些人以為生活就該是無智無性無趣。他們推己及人,覺得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看法。既然人同此心,就該把理想付諸實現,構造一個更加徹底的無趣世界。因此應該有《尋找無雙》,應該有《革命時期的愛情》,還應該有《紅拂夜奔》。我寫的是內心而不是外形,是神似而不是形似。
細讀過《孟子》之後,我發現裡面全是這樣一些想法。這世界上有很多書都是這樣的:內容無可挑剔,只是很沒有意思。除了顯而易見的壞處,這種書還有一種害人之處就在於:有人從這些書中受到了鼓舞,把整個生活朝更沒意思的方向推動。孟子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把奉承權威當作一生最主要的事業,並從中得到樂趣。有關這一點,可以從「樂之實」一節得到證明。這個權威在家裡是父親和兄長,在家外是君王和上級。現在當然沒有了君王,但是還有上級,還有意識形態。我絲毫不同意他的觀點。我很愛我故世的父親,但是不喜歡奉承他。我也很愛我哥哥,他的智能高我十倍,和他談話是我所能得到的最大樂趣。但我要是去拍他的馬屁,我們倆都會很痛苦。總而言之,我不能從奉承和順從中得到樂趣。
我總覺得不止我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說呢?有句話我們常說:不說話也沒人把你當啞巴賣了。很不幸的是,假如你不肯站出來說,有趣是存在的,別人就會以為你和他一樣是個無趣的人。到現在為止,這世界上贊成無趣的書比贊成有趣的書多得多,這就是證明。人的生活應該無智無性無趣,在我們這裡彷彿已經成了人間的至理。好在,哲學領域裡已經有人在反對無聊的烏托邦,反對那些以無趣推及有趣,以愚蠢推及智慧的人,比方說,波普先生。誰要是有興趣,不妨找本波普的書來看看。作為寫小說的人,我要做的不是這樣的事情。小說家最該做的事是用作品來證明有趣是存在的,但很不幸的是,不少小說家做的恰恰是相反的事情。
有一本書叫做Word is Out,雖然我對書裡的內容不能贊同,但是我贊成這個題目。有些話彷彿永遠講不出口,僅僅是因為別人已經把反對它的話講了出來。因此這些話就成了心底的暗流,形不成文字,也形不成話語,甚至不能形成有條理的思路——它就變成了鬱結的混沌。而已經講出的話則被人們一再重複,結構分明地架在混沌之上。我看到一個無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個無性的世界,但是性愛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個無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講出來。
在我的小說裡已經談到了我的人生態度,我認為這應該是對人類,或者對中國人人生態度研究的寶貴材料。假設大家都像我一樣坦白,我們就用不著推己及人,而可以用統計的方法求證。這就是說,寫作的意義不僅是在現在,而且在於未來。坦白不光是淺薄,而且是勇氣。這些話對於一本小說來說,只是題外之語。大家在小說裡看到的,應該是有趣本身。
作者曾計劃將《尋找無雙》、《革命時期的愛情》和《紅拂夜奔》三部長篇小說編成集子出版,取名為《懷疑三部曲》。本篇與下一篇《〈懷疑三部曲〉後記》是作者為該書所作。它們最初發表於1997年第5期《出版廣角》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