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有心栽花花不開 無心插柳柳成蔭

瑞金醫院建在一座庭院裡,這座庭院,以前是一個大戶人家,蘇區建起來之後,大戶人家便舉家遷到了長沙,扔下這套房子,後來這個庭院便成了瑞金蘇區的醫院。庭院分上房下房及東西廂房,大小有幾十間,庭院中間有一個花壇,花壇裡的秋菊,正濃艷地開著。
    陳毅正住在正房的一間病房裡,他已經在這裡躺了一個多月了。8月下旬,他隨周恩來去興國前線,正趕上高興圩那場戰鬥,陳毅親臨前線指揮,一發炮彈在指揮部門前爆炸。就是那發炮彈讓陳毅的腰及臀部多處受傷。這使陳毅異常惱火。
    現在醫院裡上上下下顯得有些冷清。大部分傷員都出院了,就是有些重傷的,經過一段時間調養,也被部隊接回去了。醫院外面就是一條街道,這些日子,那條街道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一天到晚,不停地是人喊馬嘶,部隊似乎在不停地集結,還有母親送子參軍,媳婦送丈夫參軍的,他們的告別聲清晰可辨。醫院裡,那些醫生護士也在不停地進進出出,一些罈罈罐罐的家當,也不停地在搬來搬去。
    憑經驗,陳毅已經敏銳地察覺到部隊要有大的行動了。這更增加了他對腰傷的惱火。
    更讓他惱火的是眼前蘇區的現實。早在1929年,陳毅便隨毛澤東和朱德離開井岡山向南行進,和他們並肩戰鬥,風風雨雨東拼西殺,在贛南和毗鄰福建省的邊區建立了中央蘇區。他親眼目睹了這擁有35個縣、300多萬人口的土地上在1931年11月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瑞金成了紅色首都。可以說,他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國元勳。可這一年多來,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紅軍卻接二連三地失利,紅色蘇區在一點點地縮小。他眼見著眼前這種局面,急在眼裡痛在心上。
    就在部隊即將又要行動的時候,他仍躺在病床上。他想到外面院子裡走一走,他喊了幾聲護士,想讓她們幫自己一把,可那些忙碌的護士醫生們居然沒有聽到他的喊聲。他想罵娘,想摔東西,他伸手抓過喝水的缸子想摔出去,想了想,又停下了。這時,他聽到了熟悉的腳步聲。他從那沉穩又矯健的腳步聲中聽出是周恩來在向這裡走來。果然,門簾一動,周恩來走了進來。陳毅握著喝水缸的手慢慢移開。
    周恩來笑著開玩笑道:你這病號泡得也差不多了,是不是該出院了。
    陳毅想從床上坐起來,可他剛一動傷痛使他重又躺下了,他愁眉苦臉地沖周恩來道:周總政委,你算猜對了,我做夢都想離開這個鬼地方。
    周恩來幫陳毅掖了掖被角,拉了把椅子坐在陳毅的床邊。
    陳毅歪過頭沖周恩來說:我知道部隊要有大動作了,讓我幹什麼,快說吧。
    周恩來也不想兜圈子,他這次找陳毅就是為這次部隊行動而來的。他拉過陳毅的一隻手,用力握了握,然後正色道:中央委員會決定幾天後撤離蘇區,向西轉移,再建立新的根據地。
    陳毅點點頭,他從周恩來的手中已感到這次決定的重要。
    周恩來又說:中央委員會決定你不隨主力撤退,仍留在蘇區。
    留下的還有誰?陳毅從周恩來手中抽回了手。
    項英。周恩來緩緩地說:你負責軍事指揮,他負責全面工作。
    陳毅半晌沒有說話,他清楚,項英與博古、李德關係密切,是「蘇俄」路線的支持者。第五次反「圍剿」以來,一直是「蘇俄」路線在領導著紅軍,使紅軍遭受了一次比一次慘重的損失。
    周恩來又把留守人員的情況簡單地向陳毅做了介紹:留守部隊是一支2.5萬至3萬人的部隊,其中至少有1萬人是傷員,許多人是重傷員,根本不能參加戰鬥,這些人中受過正規訓練的只有六七千人,其餘的都是赤衛隊,很多人從來沒有握過槍。而敵人方面,蔣介石能夠調集起幾十萬人的部隊。
    陳毅一言不發,他甚至沒有詢問將留給他多少武器彈藥。他知道,武器彈藥是不多的,因為從紅軍初創時期到現在從來就沒有夠過。
    周恩來心裡也清楚,他這次向陳毅傳達這種命令,不可能激起陳毅的熱情。
    當時考慮到把陳毅留下,作為周恩來,他瞭解也相信陳毅。陳毅在這裡戰鬥多年,不僅瞭解城市,包括農村的山川河流也是瞭如指掌。一個多月前,陳毅又受了重傷,若讓陳毅隨大部隊轉移,無疑是非常困難的。
    周恩來見陳毅不語,又問起了他的傷情。
    陳毅皺著眉頭說:醫生還沒有把那些碎骨片取出來,真該死!陳毅狠命地用手擂了一下床頭。
    周恩來喊了一聲:警衛員。警衛員應聲走了進來。周恩來說:去把院長找來。
    警衛員去了,不一會兒40多歲的戴眼鏡的院長走了進來,叫了聲周總政委,便立在一旁。
    周恩來說:給陳將軍照一個片子吧,要想方設法把碎骨取出來。
    院長為難地搓著手道:根據指示,我們已把X光機打了包裝。
    那就再拆開。周恩來說。
    好吧。院長眨眨眼,沖陳毅歉然道:我們也是根據上級命令把X光機打包裝的,請您別在意。
    陳毅沖院長理解地點點頭。
    院長退出做準備去了。
    周恩來再一次握緊了陳毅的手道:那我就告辭了。
    陳毅意味深長地點點頭,一直看著周恩來的背影消失。
    作為一個軍人、將軍,陳毅明白也理解什麼是命令,他心裡再不痛快,在任務面前還得想方設法去努力完成好這項工作。即使到後來,他與項英合作時,出現截然相反的意見,他還是顧全了大局,在贛南堅持了3年游擊戰爭。
    就在周恩來去醫院看望陳毅,並把中央委員會留下陳毅的決定轉達給他時,博古也在和項英進行一番有意味的交談。
    項英的住所是一座古舊但卻寬大的庭院,他的庭院中不僅盛開著菊花,幾株丹桂也在散發著濃香。庭院的一間房子裡,擺著一張木板床和一張杉木桌。此時是晚上,一盞油燈忽明忽暗地在兩個人之間燃著。李德坐在床上,處於燈影的暗角處,此時項英看不到李德的表情。李德說的每一句話,都得靠博古從中擔任翻譯。警衛員倒水後,項英就讓他出去了。他們心裡清楚,他們交談的內容,最好不要讓外人聽到。
    博古瞅著項英的臉一字一句地道:留下的這些人,你是中央分局的書記,負責全面工作,對留下的其他人你還有沒有什麼意見?
    項英沉思了一下,聲音不大地道:意見麼倒是沒有,不過,有些人你是知道的,在路線、原則上總是不那麼令人放心……
    博古知道項英說的是陳毅,他喜歡乾脆,不喜歡項英的吞吞吐吐,他不等項英把後半句話說完,接過話茬說:讓陳毅擔任中央辦事處主任是否合適,可以考慮。一是他現在的身體,主要是他的情緒,這也是李德最關心的。
    博古說完看了眼床上的李德,李德似乎明白了兩個人交談的內容,也在暗影裡點點頭。
    項英沉吟道:這個人我清楚,他的出身決定了他的動搖性,很容易倒向右傾機會主義。他這段時間身體不好,關於辦事處的事,我可以兼管,至於他的情緒,可以展開鬥爭嘛,真理總歸是真理,反正他也是在分局的領導之下……
    博古很快把項英的意思翻譯給了李德,李德一動不動地聽著,最後沖兩人點了點頭,然後鄭重地道:紅軍主力西征,蘇區鬥爭將會是艱苦的,政治上我們對你是放心的,你可以兼任根據地的司令和政委。
    項英聽了博古翻譯出李德的話,他的腰在不易察覺中向上挺了挺,他覺得肩上的擔子很重,同時他又異常感激李德、博古兩人,他覺得這是領導對他的信任,這種信任讓他週身的血液流得更加暢快和洶湧了。他同時也清楚,中央分局書記這一職務,按理說應該由中央蘇區的奠基者毛澤東擔任。正因為臨時中央對毛的不信任和戒心,才把這一艱巨而又沉重的擔子交給了他。李德又把賀昌留下了,讓賀昌當政治部主任,賀昌歷來都比較聽話,這一點項英很感激李德、博古考慮問題的細緻,陳毅暫時不能工作,這也是項英求之不得的。在工作中,他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辦事,那樣才是自由的,順暢的,可他仍覺得留下的兵力少了一些,少得幾乎幹不成什麼大事,於是他把這一想法提了出來。
    李德自然有李德的考慮,他心裡清楚,這次部隊西征轉移,前途將會有許多艱難險阻,關於蘇區的兵力多少那是次要的,中央紅軍的主力都不能保衛蘇區的安全,難道留下一兩萬人就能使蘇區不落入敵人手中嗎?這是不可能的,中央蘇區留下一部分人,他們曾經過多次的考慮,留下這些人,對傷員的安置是一種辦法,他們這次西征,一不能帶著傷員走,二也不能不給敵人留下一個包袱,那就是讓一部分武裝力量牽制敵人,使主力部隊的轉移能更從容一些,另外那就是他們都堅信蘇區還是有生還希望的,說不定什麼時候,主力部隊還會打回來。現在項英向他叫苦兵力的事,使他有些不快但還是沉穩地說:恐怕不能再留更多的部隊了,西征任務艱巨,主力的西征,敵人必然圍追,這也減少了蘇區的壓力,另外關於兵力問題,除歸你指揮的一個師和三個獨立團外,還有江西軍區的三個團,再加上一些各縣的獨立營和赤衛隊,全部武裝差不多已有3萬人了……
    博古也說:這是一支不小的力量了,還有近兩萬的傷員,早晚也都是戰鬥力量。
    可眼下這些傷員只會是負擔。項英苦著臉說。
    那就把他們疏散到群眾中去,這是革命的種子,讓他們在群眾中發芽,開花。
    博古一邊說一邊揮著手。
    項英又想到了這次留給他的那些年老體弱的老同志,像何叔衡、瞿秋白這樣的老同志,他明白這些人無論如何也不能隨大部隊走,一來是這些人的身體不允許,二來大部隊的負擔也夠重的了。看來只有等以後有機會把這些老弱病人送到上海去養病了。想到這兒,他沖李德點點頭,算是對決定接受認可了。
    李德從床上下來,站到牆上貼著的那張地圖旁,項英端著油燈走過來,博古插著腰站在了兩人中間。
    李德指著地圖上瑞金、會昌、於都、寧都四個縣之間的空地說:你們的分局就是要保衛蘇區的勝利果實,另外要死死地拖住敵人。
    博古補充道:你們要有信心。
    項英剛才對蘇區的存亡還是抱著悲觀的態度,此時面對著蘇區這張地圖,使他又堅定了自己樂觀的想法,他堅定地說:你們放心好了,等你們回來時,蘇區的面貌將會大變的,你們這次西征,我擔心的不是敵人的強大,倒是周恩來,你們應注意這個人,我發現此人對國際路線是動搖的,這個人很容易轉向……
    李德沒急於說話,他點燃了支「美麗」牌香煙,這不用項英提醒他也清楚,自第五次反「圍剿」以來,周恩來仍提倡毛澤東那套游擊戰術,在正式場合就提出過兩次,都被他和博古給否決了。對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戰術、打法,雖然周恩來沒再說什麼,但他可以看出周恩來一直不太滿意,只是暫時保留意見而已。他當然對周恩來有獨到的見解,雖然這種見解帶著個人的好惡和恩怨,但也不能不說是反映李德當時的一種心境,這種心境在以後出版的《中國紀事》中,有這麼一段:
    共產黨領導人中精力最旺盛、策略最靈活的是周恩來,周受過中國的古典教育和歐洲的現代教育,有豐富的革命經驗和國際經驗,有傑出的組織才能和外交才能,然而在政治上,他總是力求見風使舵,使自己適應環境的變化,在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和國民革命軍最高司令時,他曾任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政治部主任。他在1927年組織了上海起義和南昌起義,但作為中央常委和政治局常委,他在20年代末也參與或容忍了陳獨秀和李立三的錯誤……
    項英在長征前夕,提醒李德和博古注意周恩來的轉向情緒,李德並沒有把事情看得那麼複雜和誇大,他相信部隊這次西征一定會達到預期目的,目的達到了,他不相信周恩來會轉向。直到此時,他仍堅信自己牢牢地控制著紅軍最後的決策權,他一點也沒懷疑過自己的能力。就是到了遵義會議之後,毛澤東放棄了與2、6軍團會師的想法,北上陝北,他也沒放棄自己的主張和想法。至於紅軍在陝北會師,最後發展壯大起來,那是後來的事情,況且若堅信自己的與2、6軍團會合主張,也不能說以後紅軍就沒有出頭之日。
    當李德和博古走出項英的庭院時,夜已經很深了,遠處紅軍營地裡仍是一片忙亂的景象,李德看到眼前的一切,心裡說不上踏實,也說不上不踏實,他不知道十幾天以後,部隊轉襼E時,會遇到什麼樣的不測。
    早在擬定走留人員名單時,周恩來曾給毛澤東看過一份名單。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等都被編入了中央縱隊的休養連,毛澤東面對著這份長長的名單,並沒有說什麼。
    李德和博古在研究走留名單時,對留毛在蘇區還是西征也頗費了一番腦筋。
    毛澤東現在在軍內已無職無權,蘇維埃共和國主席一職,在離開蘇維埃之後已毫無意義。如果把毛澤東留下,他很可能東山再起,當初毛澤東也就是率領千八百人馬來到井岡山,後來與朱德的隊伍會合,創建了大片蘇區,使紅軍這支隊伍以不可思議的速度不斷發展壯大起來。他們相信毛澤東有這個能力,如果把毛澤東留下,讓他再把蘇區鬧得紅火起來,這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李德、博古卻不希望讓蘇區落在一個與國際路線相違拗的人手裡,那樣,即使再有十個八個蘇區,對他們來說也是無益的,最後他們選擇了項英。
    李德當然對毛澤東有他自己的認識,在他的《中國紀事》中寫道:
    毛澤東是一個身材修長,幾乎可以說是很瘦削的四十來歲的中年人,他給我最初的印象,與其說是一個政治家和軍人,不如說是一個思想家和詩人。在很少的幾次慶祝會上,我們見面時很隨便,在這種場合,他總是保持一種威嚴而又謹慎的態度,總是鼓勵別人喝酒,說話,唱歌,他自己則在談話中插講一些格言,這些格言聽來似乎無關緊要,但總有一定含意或暗示。很長時間,我一直吃不慣味道很濃的菜,像油炸辣椒,這種菜在毛澤東家鄉很普通。這就引起了毛的譏諷,他說:「真正的革命者的糧食是紅辣椒。」和「誰不能吃紅辣椒誰就不能戰鬥。」
    當有人第一次提出,我們的主力是否應當突破敵人對中央蘇區的封鎖這個問題時,他用一句毫不相關的話,回答說:「良皰歲更刀,割也;族皰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片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硼。」總之,他喜歡引用民間的形象比喻……當然毛也用一些他所熟悉的馬克思主義術語,但他的馬克思主義知識是很膚淺的,這是我對他的印象。博古也同意我這種看法,他還說了幾條理由:毛從來沒有在國外生活過,不懂外語,中國又非常缺少馬克思主義著作,有限的幾本也是第二手的,原著更是屈指可數,糟糕的是,毛用折衷主義的方法,曲解馬克思主義的概念,並加進其他的內容,例如常常講無產階級不僅僅是產業工人,而且包括那些最貧窮的階層——雇農、半佃農、手工業者……
    基於李德對毛澤東的認識,他們把毛澤東放在中央縱隊,跟董老、謝老、徐老等人放在一起,覺得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李德和博古認為,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人,不可能有很多的接觸機會,因為在西征的情況下,不可能創造出那樣的機會,即使是洛甫、王稼祥,他們身體都不好,連行軍都要坐在擔架上,他們之間又能有多少活動機會呢?在這種處境下,他們對毛澤東是放心的。
    他們最後決定,讓毛澤東隨隊伍西征。
    毛澤東在看過周恩來給他的那份去留名單後,久久不語。其實他的內心是非常複雜的。離開親手創建的蘇區,從感情上他是難過的,讓他離開部隊,他同樣的失落。他一時說不清孰重孰輕?那時他甚至有一個閃念,走與留利弊各佔一半,所以也可以說,他的心情是平靜的。即使在那時,他也不曾預料到此次紅軍西征的命運。他在等待時機,然而在西去的征途上,是毛澤東最後的時機,部隊在湘江岸邊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創之後,使人心再一次傾注到他毛澤東這一邊,於是才有了以後決定紅軍命運的「遵義會議」,也就從那時起,毛澤東重新樹立起重整紅軍命運的決心,毅然拋棄與2、6軍團會合的打算,一直向北挺進。

《紅土黑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