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她是《梅蘭芳》的編劇,中文小說多被大導演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陳沖看中。
她是好萊塢專業劇作家,用英文寫作,作品進入美國正規商業出版渠道。
嚴歌苓,旅居國外20年,牆外牆內一樣香。她寫女人,用情熱烈,最新小說《寄居者》出版,20歲女孩為了愛情用盡心機勇往直前。
她說,她自己也是這樣濃烈地愛著。
生活要新鮮:一定要變著花樣來
「你看,這雙繡花鞋挺好看的吧,繡花精緻,還是皮底的,很舒服,這是一位朋友送的。」在嚴歌苓北京的家裡,她把自己蜷縮在陽台的沙發上,順便跟我們「炫耀」她的紅色繡花鞋,她把這雙繡花鞋當家居拖鞋穿。
不光對自己,她對他人的衣著外貌也超級敏感,她用女人和作家的雙重眼光去觀察細節,比如見了記者,她會真心地誇獎,「你的襯衣很好看。」
我們的採訪便在這種「很女人」的氛圍中展開了,話題從她的新書《寄居者》的女主人公開始。
跟以往她塑造的「單純又有生命力」的女性角色不太一樣,這一次,她給我們捧出了一個有點狡詐有點心機的20歲女孩子。
在《寄居者》中,女主人公「我」在1939年的上海,愛上一名剛剛逃離集中營的猶太男子。為讓愛人逃往美國,「我」臨時在上海抓了個救星——另一位美國青年——做自己的丈夫,最後,「我」用「愛人」的錢贖救了「丈夫」,用「丈夫」的護照讓「愛人」脫險。
「我以前比較喜歡寫蒙昧的女人,不是概念很多的那種女人,很多概念會把一個人本身很美好的東西弄髒」,她邊把搖椅沙發晃動起來邊說,「而這個女孩是跟我完全不一樣,她有陰謀詭計,有心計。」
她承認她寫這個為了愛情用盡心機的女孩子有點挑戰甚至有點吃力,但她覺得就應該這樣做,「我想每篇小說都應該有點突破嘛。你要是全寫一樣的,你自己都沒有樂趣了,每次你都覺得,嗯,很新鮮。我做飯也是這樣,從來不按照一種方法去做,每次做同樣的菜都會稍微改進一些,沒意思,就一定要變著花樣來。」
「你認為這篇小說在語言上有突破嗎?」她盯著我的眼睛,很認真地追問。
寫作要厚重:想和盤托出一方水土
嚴歌苓寫的故事都很厚重,她喜歡舊掉的歷史和年代。一個長期旅居國外的作家怎麼能把本土故事講得如此繪聲繪色?
她喜歡聽故事,「我接觸的人很多,走的地方那麼多,我經常催著別人給我講。朋友也好,熟人也好,生人也好,我都會讓別人給我講。」然後她把故事放在自己腦袋裡的素材庫中。
比如《寄居者》的原型是她1993年在柏林牆前聽來的故事,經過了十來年的積澱,她把它從柏林移花接木到上海,變成了猶太人在上海的寄居生活。
是寄居這個詞讓她有了共鳴,從1989年去美國,嚴歌苓做寄居者也已經有20年了。
她為這個故事搜集所有的素材,包括讀了十多本有關那個年代的猶太人在上海的書,還專門從老一代人那裡瞭解細節,比如什麼牌子的香水,什麼裁縫店,什麼舞廳,什麼牌子的風衣大衣等等。
「當時上海在這樣一群人的生活的狀態能夠和盤托出,當時他們怎麼生活,我把他們和盤托出的時候,是一方水土和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感情要濃烈:女人再成功,歸宿還是感情
她從不寫都市情感,因為她覺得都市人的感情很蒼白無力。
她筆下的情感都是濃烈的,筆下的女人甚至有點「一根筋」似地對愛情猛烈追求。比如《寄居者》裡女主人公敢愛敢恨,《一個女人的史詩》裡紅色女兵對丈夫「哼哧哼哧」的愛,她筆下的女人愛起來是從不吝嗇、從不惜力的。
而這也恰恰是她自己的愛情觀。
「我覺得一個人不管怎樣,要給出去的感情都是非常濃烈的,非常深的。」她曾經有一段以失敗告終的婚姻,她也毫不忌諱地說起,「我對我的前夫至今難以忘懷。」
她現在的丈夫,一位美國的外交官,多年來,她一直追隨他去非洲、去台北。「我很在意我先生的一切,他的事業我能幫上的就會去幫。我很在意我在他眼裡的形象,比如發脾氣很可惡的樣子,我會盡量減少。」
「愛人是一種紀律」,這是她曾經跟朋友提起的一句話,「當然是一種紀律啊,不是一個長期飯票到手了,愛幹嘛就幹嘛,我認為不是這樣的。」
她意識到這一點,是因為「有時候寫作寫得很忙了,我先生下班回家看我還穿著睡衣,就會說:我都懷疑我沒去上這個班。」
後來她嘗試去一點一點改變,比如一大早為他煮一杯咖啡,在他回家之前準備好晚餐,穿上好看的衣服。
你真的很難相信,身為一個文筆犀利的女作家,她的感情觀是如此傳統:「女人所做的一切,你再成功,你的歸宿還是感情。你的成功能夠使這份感情變得有價值,全世界關注我有什麼用?我還是要愛我的人來關注我。」
她說她現在所做的一切,她的先生都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