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個美國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刊登在美國的報紙上。

一位學社會學的女學生,大學畢業後做了一次有趣的社會測試,調查老人的社會境遇。她化裝成一個步履蹣跚的老婦人,走在街頭,走入商店,走進會場,仔細觀察人們對自己的態度,一一記錄下來。第二天,她卸除化裝,露出自己年輕美麗的本來面目,再到昨天去過的那些地方,重新走一次,進行對比。

對比有點可怕。她終於明白平日街頭遇到的那麼多微笑,大多是衝著她的年輕美麗而來。而當她裝扮成了老婦人,微笑的世界轟然消失。

「老婦人」跌跌撞撞地走進一家藥店,這總該是一個最需要醫藥援助的形象吧,但藥店的那個男營業員神情漠然。男營業員的慇勤,十分誇張地出現於第二天。

「老婦人」還摸進了一個「老人問題研討會」。發言者的觀點且不去說它,就連會場的服務生,也只瞟了她一眼,懶得把別人面前都有的茶水端來。

實例非常豐富,寫一篇論文早已綽綽有餘,但女學生的情感受不住了。那天,她依然是老婦人裝扮,經受種種冷遇後十分疲憊,坐在街心花園的長椅上休息,沮喪地打量著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長椅的另一端,坐著一位與她的裝扮年齡差不多的老漢。老漢湊過來說話,沒談幾句,已開始暗示:實在太寂寞了,有沒有可能一起過日子……

怕老漢得知真相後傷心,她找了個借口離開長椅,向不遠處的海灘走去。

海灘上,有一群小孩在玩耍。見到老婦人,小孩們就像一群小鳥一般飛來,齊聲喊著「老奶奶」,拉著她在沙灘上坐下,嘰嘰喳喳地問這問那。

這篇報道說,就在這時,這位已經搞不清自己是什麼年齡的社會學研究者,終於流下了熱淚。

讀了這篇報道,我想了很久。

我猜想不少作家如果要寫這個題材,一定會非常生動地寫出裝扮前後的種種有趣細節。用第一人稱寫,感覺也許更好。社會學者對某些藝術細節總是不太在意的,例如那篇報道中曾經提到,她在裝扮老婦人時困難的不是衣著面容,而是身材。她好像是找了一幅長布把自己的身材捆緊後才勉強解決問題的,其實此間可描寫的內容甚多,越瑣碎越有味。

至於她在大街上的遭遇,藝術的眼光與社會學的眼光也是有差異的。作家們也許會讓她見到幾個平日的熟人,她故意地去招惹他們看能不能認出來,結果識破了朋友們的很多真相。更聰明一點的作家則會讓她走著走著果真轉化成了老婦人的心態,到卸了裝都轉不回來,即使轉回來了,還有大量的殘留,如此等等,都可想像。

但是,我的興趣不在這兒,而在於街心花園的長椅、小孩嬉戲的海灘。

先說長椅。兩個老人,一男一女,一真一假,並肩而坐。肩與肩之間,隔著人生的萬水千山。老漢快速地點燃起了感情,除了寂寞之外,還有原因,我猜是由於她那年輕的眼神。他對這種眼神沒有懷疑,因為老人的回憶都是年輕的,但是,年歲畢竟使回憶變成了飄忽不定的夢幻,當夢幻突然成真,他豈有不想一把抓住的道理?

他很莽撞,連她的情況都來不及細問。他早已懂得,年老是一個差不多的命題,不問也大同小異,這位老婦人孤身一人悲愴獨坐,已經坦示他想知道的基本隱秘。有人說,老人動情,就像老宅起火,火勢快速,難以撲救。

這場大火騰起於街心公園的長椅上,行色匆匆的路人誰也沒有看到。大家都遺棄了這個角落,遺棄得無情無義,卻又合情合理。

那些忙碌的街道是城市的動脈,不能不投入生命的搏鬥。忙碌者都是老人們的子弟,是老人們把他們放置到戰場上的,他們也是無可奈何的一群。他們的肩上有太多的重擔,他們的周圍有太多的催逼,如果都把他們驅趕到老人膝下來奉承照拂,社會的活力從哪裡來?

街心公園的長椅,這批去了那批來,永遠成不了社會的中心,因此,老人的寂寞就如同老人的衰弱,無可避免。這有點殘酷,但這種殘酷屬於整個人類。

女學生借口離去了,不管什麼借口,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一場大火變成了一堆灰燼,保留著淒楚的餘溫,保留著邊上的空位。

再說海灘。她剛剛告別老人,走到了孩子們中間,孩子們熱烈歡迎她這位假老人。人生的起點和終點,就此緊緊擁抱。她流淚了,我想,主要是由於獲得了一種意料之外的巨大安慰。

她的眼淚也可能包含著艱澀的困惑:大街上那些漠視老人的青年人和中年人,不管是藥店的營業員還是「老人問題研討會」的服務生,他們也都曾經是天真無邪的海灘少年,而且遲早,又都必然安坐到街心公園的長椅上。是什麼力量,使他們麻利地斬斷了人生的前因和後果,變得如此勢利和淺薄?

如果這個困惑確實產生了,那麼,她會長久地注視著孩子們的小臉出神。這些小臉上的天真無邪,居然都是短暫的?她又會回想起剛才邂逅的老人,他是不是也在為中年時的勢利行為而懺悔?

在這一系列疑問面前,人與人之間已無所謂單純的清濁、強弱、枯榮,大家都變成了一個自然過程,漸次分擔著不同的基調。

每一個基調間互為因果又互相懲罰,互相陌生又互相嘲弄,斷斷續續地組接成所謂人生。

這位年輕的社會調查者辛辛苦苦地裝扮出行,原是為了寫出一個調查報告,但有了長椅和海灘,社會學也就上升到了人類學、哲學和美學。

且把長椅和海灘提煉一下,讓它們有點像征意義。人們如果不是因年齡所迫,偶爾走出街市,在長椅上坐坐,在海灘上走走,就有可能成為人生的覺悟者。

《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