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細說經筵宮府異趣 傳諭舊聞首輔欷
打從小皇上繞過內閣下了兩道旨後,這幾天君臣未曾見面。但皇上給張居正賞賜紋銀實物以及直頒諭旨兩件事,同時刊登在最近一期邸報上,這截然不同的兩則消息,引起了京官們極大的興趣。大凡官場中人,都有捕風捉影望文猜度的嗜好。尤其是對權勢人物的行止動靜,更是密切關注。所以,這一期的邸報,一到各衙門便都爭相傳閱,不到一天就差不多翻爛了,一些人恨不能從字縫兒裡盡行摳出那些「意在言外」的東西。如此這般之後,便廣泛得出結論,李太后對張居正已經有些不滿了。在李偉、張溶、許從成等王公貴戚與張居正之間,李太后是寧可得罪後者也決計不肯結怨於前者。有了這個結論,官員們對新任首輔的敬畏之感頓時減輕了許多,本來已經當起了「縮頭烏龜」的那些人又開始活躍起來。
但張居正本人並不這麼看。當他在積香廬裡乍一聽說那兩道旨後,內心著實惶惑了一陣子,但冷靜下來慎重思考,他又覺得這並非外人所想像的那種「政治危機」。李太后如此做,並非動搖了對他的信任,而是在國與家兩者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凡朝廷大政,只要不觸動王侯勳戚的根本利益而給皇上添麻煩,餘下的事情還是聽憑內閣處置。因此,皇上下旨只是免去王侯勳戚的胡椒蘇木折俸,而並非盡行更改悉數推翻。還有補呂調陽入閣之事,從內心深處講,張居正也覺得呂調陽是最佳人選,因為他所需要的閣臣是助手而非對手。呂調陽與高儀為人處事差不多,都是遠離朋黨案牘勞形的人物。他之所以在推薦折子中把呂調陽列在第三,是因為楊博、葛守禮都是三朝老臣,資望遠在呂調陽之上,從禮儀與輿情上都不得不這樣排位。誰知歪打正著,李太后硬是幫小皇上挑出了這位位居末席的呂調陽。雖然各有心思,結果卻是一樣。從另外一個角度,這件事也消除了張居正的擔心,那就是皇上增補閣臣並沒有另闢蹊徑,而是仍在他舉薦的人中選出一個。這般思考下來,張居正重又恢復了那種「挾泰山以超北海,捨我其誰乎」的心態,讓王篆把王之誥、王國光兩位心腹大臣連夜召來積香廬商議如何渡過難關。免去在京王侯勳戚的胡椒蘇木折俸,得拿出兩萬多兩現銀來,這筆錢怎樣盡快籌集攏來,是王國光的事。張居正認為真正棘手的事,是王崧之子刺死章大郎。若讓王崧之子殺人償命,必然得罪士林,因為大家都覺得王崧死得冤。若對王崧之子從輕發落甚至宣判無罪,又會得罪邱公公甚至李太后。通過這次會面言談,張居正發覺李太后雖然雍容大度精明過人,卻也仍難擺脫女人的通常毛病——生性多疑,以情代理。這件命案若處置不當,保不準就會真的結怨於李太后。二王知道張居正的難處,王國光歎道:「這件事要做到菜刀切豆腐——兩面光溜,確非易事也。」王之誥手托下巴想了半天,說:「這事兒我看只有一個法子,那就是拖。」見張居正投以詢問的眼光,王之誥接著說道:「眼下京城亂攘攘一片,這時候做啥事,都會有人站出來橫挑鼻子豎挑眼,惟一萬全之策,就是拖。當年嘉靖皇帝要殺海瑞,三法司問讞會審就用了一年多時間,時過境遷,當事人慢慢淡忘這事兒,解決起來就容易多了。辦案的人要是性子急,十個海瑞都沒命了。」張居正心領神會,同意王之誥如此辦理。這些時,單從面上看,刑部處理王崧之子殺人案積極得很,不但議定了三法司會審辦案的人員,而且天天都有折子往宮中呈奏稟報進展……
經過如此周詳的謀劃,雖然京城各衙門口風囂雜,但張居正始終控制著大局。這兩日,他思慮著如何寫揭帖求見皇上,沒想到馮保先通知他會面。他知道這次會面定有許多要緊事談,因此立即擱下手頭事情,前來赴會。
此時整個大內悄沒人聲,白晃晃的陽光映照著文華殿黃色琉璃瓦的大屋頂,再反射到周圍的花叢秀樹,愈覺蔥翠熾亮。磚道上,偶爾有巡街內役走過,都經過嚴格訓練,步子不疾不徐且無多大響動。每日窩在值房中忙昏了頭的張居正,根本沒有閒暇觀賞繁茂秋景。這會兒沿著文華殿側花圃前行,林蔭夾道清風徐來,特別是當他看到滿園子的雞冠蜀葵罌粟鳳仙玉簪
十姊妹烏斯菊等都在爭奇鬥艷逍逍遙遙地開放,不覺有了一種樊鳥出籠的感覺。他揉了揉酸脹的雙眼,提起小腹作了幾次深呼吸,頓時又覺得精神氣兒格外地旺了起來。
大約離文華殿西室還有百十步路,只見候在門口的張宏撒著腿兒跑上來跪下磕頭,口中說道:「奴才張宏恭候首輔大人張師父,馮老先生在屋子裡候著您老哪。」
宮中俗習,稱有資望的大太監為老先生,對閣臣則稱老師父。這張宏二十多歲,就已混到了腰懸牙牌的司禮監值房答應的地位,在內侍裡頭,也算是春風得意了。他到內閣傳過幾次信,張居正已經認識了他。但不知怎的,他覺得這個人過於乖巧,因此並不喜歡,這會兒他示意張宏起來,敷衍著問:
「馮公公來了多時吧?」
「也才是剛剛到。」
答話的不是張宏,而是站在西室門口的馮保。只見他穿著一件豆青坐蟒貼裡,衣料細薄柔和且很有墜性,一看就是上乘絲品。他是聽到張宏的聲音,才從西室中走出來的。張居正走上前去,誇讚道:
「馮公公這件貼裡的料子真是講究,穿起來很有大家風度。」
「這是七彩霞今年新進的面料,咱試著做了這一件,瞎穿而已。」
七彩霞?張居正一聽這店號,馬上就想到那個郝一標。今早出門前,游七向他稟報,說昨夜與郝一標見了面,郝已同意掛牌收購胡椒蘇木,這應該是一個喜訊,那些口口聲聲說賣不出胡椒蘇木的人,現在可以閉嘴了。張居正素來不肯同那些富商巨賈打交道,但這會兒情形不同。接了馮保的話,他笑道:
「聽說七彩霞的老闆郝一標,是個生意精。」
「不是生意經,哪能做出這大的場面?」馮保看似隨話搭話,其實另藏深意,「咱內廷製衣局,都不如他哪。」
「內廷在江南有好幾個織造局,難道還沒有他郝一標的貨色齊全?」
「真是沒有。前幾日,李太后想制幾件換季的秋裳,咱吩咐從製衣局調了十幾種面料,又從七彩霞選了幾種。結果,製衣局呈上的面料,李太后只看中了一種,倒是七彩霞的面料,送上的五種她看中了四種。你看看,這個郝一標是不是會辦事?」
「哦。」
張居正心中格登一下:「這郝一標又攀上李太后了?」頓時覺得此人不可不防。
馮保此時又道:「這郝一標雖然腰纏萬貫,卻也是道義中人。咱聽說他已答應掛牌大量收購胡椒蘇木,這是平息京官怨忿的善舉。」
「是啊,古人言盜亦有道,何況商賈。」
張居正回答得輕描淡寫,他不想在這件事上與馮保過多討論。
說話間,兩人已來到西室中坐下。張居正一眼瞥見馮保面前茶几上擺放著一隻盛裝奏折的紅木匣子,心裡想著那裡頭究竟放的是什麼。
兩人坐下,還來不及呷茶,張宏就跑進來稟道:
「奴才得馮老先生之命,已著人把值殿監、尚衣監、鐘鼓司三衙門的管事公公都請了來,現都在門外候著。」
「讓他們進來,」馮保吩咐過,又對張居正說,「今日請先生來,就是商量皇上經筵的具體事項,首先是文華殿陳設的添制與修繕,所以請了幾位內局的管事來合議……」
馮保話未說完,張居正臉上的笑容就凝固了。他心知肚明,今兒個這個會,牽扯的必定又是花錢的事兒。
經筵,就是給皇帝進講經書。之所以加一個「筵」字兒,該因講完書後,皇上一般都要給講官及陪侍大臣賜一頓豐盛的酒饌——這頓飯同平常的賜宴不同,不但參與的臣工可以吃
,他們還可帶夫人前來同吃,甚或轎夫侍班,都可以入席。不但可以吃,還可以拿,不但可以拿食品菜餚,還可以拿餐具酒器。京官們有一句口頭禪叫「吃經筵」,莫不引以為幸事。因此,舉行經筵,在君臣兩方面都是大事。
自永樂皇帝以來,歷代皇上的經筵,每年舉行春秋兩次,春二月至四月,秋八月至十月。每月大講三次,逢二進講,稱為大經筵;每天還有日講,稱為小經筵,已成定制。大經筵最為隆重,每次進講官兩名,一講四書,一講經章。講本都得提前寫好,由內閣審閱後再轉付中書繕錄正副各二本,先一日送進司禮監呈至御前。經筵循例都在文華殿舉行,皇上出經筵的頭天晚上,文華殿內寶座地面之南,左右各設金鶴香爐一隻,左香爐之東稍南,設御案講案各一,皆西向。案上各置所講之書稿,壓以金尺一副。經筵之日,除近侍內官及講官外,一應勳臣及內閣學士、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鴻臚卿、錦衣指揮使及四品以上寫講本官都要陪侍參加,都要穿繡金緋袍,這是一等的。二等者是展書翰林、侍儀御史、給事中、序班鳴贊等官,都穿元青繡服。卯時三刻,皇上從乾清宮起駕,一路鳴鞭,由二十名大漢將軍導駕至左順門。皇上於此更換朝服,然後再入文華門進文華殿。這一路上,都有先期到來的參加經筵的官員跪迎。皇上入殿之前,先有四十名金瓜衛士進去,負東西牆而立。皇上升座後,眾官員在鴻臚寺鳴贊官的引領下依次入殿序班行禮,然後各就各位。這時候鳴贊官唱:「進講官出列——」,進講官站出來,鳴贊官又唱:「展書官出列——」,展書官出至地平,膝行至御案前,展四書講章……
經筵之創設,本意是給皇上講經書學問治國之道,發展到後來,竟成了一種儀式,繁文縟節不必細說,極盡奢華鋪排之能事。張居正覺得這是陋習,想恢復永樂時期的講求實效的經筵風格,但方纔馮保提了個頭,他就知道小皇上的經筵又得水行舊路了。
說話間值殿監、尚衣監、鐘鼓司三位管事牌子已進到室內,對著坐在上首的張居正與馮保一列兒跪了。馮保讓他們覓凳兒坐下,清咳了咳,說道:
「前幾日,為萬歲爺出經筵的事,老朽找你們幾位議過。這件事,李太后有旨,今秋經筵,
是萬歲爺登極後的第一次,要規制得像個樣兒。凡用的儀式,要添置的物件,都得想周全些。今兒個奉李太后之命,老朽請來了首輔張先生,你們作奴才的,都要把各自要辦的事向張先生稟報奏實,都聽明白了?」
「奴才明白。」三位太監一起欠身回答。
「好,那就分頭說吧,」馮保在太監們面前,舉手投足盡顯威嚴,他伸手指了指值殿監管事牌子,「王公公,你先說。」
王公公四十來歲,一看就是個篤實辦事兒的人。值殿監管各殿清掃陳設。王公公也不繞彎子,開口就道:
「文華殿裡的陳設,遵李太后懿旨,凡該更新的一律更新,奴才查點了一下,大部分物件庫中都有備件。但需重做的也有四件。一是御案,這得用黃梨木,四角包金;一是講案,也是用黃梨木,四角包銀;還有就是金交椅、金腳踏,金交椅承祖制,奴才不贅言。金腳踏高一尺二寸,寬兩尺,長三尺,這兩樣都得用純金。」
「金腳踏?」張居正一時沒有會過來,問道,「哪裡用的?」
王公公答:「御案御椅的製作有定規,不可更改。但那是根據成人設計,當今萬歲爺若是坐上去,兩條腿會懸著著不了地,所以,御椅底下,須得有腳踏。」
「那也不必用金子製作呀。」張居正突然提高嗓門。
「這……」
王公公支吾著,拿眼覷著馮保。馮保嘿嘿一笑,調侃地說:「老朽聽說京城裡頭一些有錢人物,用的夜壺都是金製的,萬歲爺鐘鳴鼎食帝王家,用只金踏凳也只是平常事。」
張居正只覺得心火一躥一躥地難以遏制,但他到底還是忍住了,只平靜地問:
「這得用多少金子?」
「大概得兩百斤。」王公公答。
「張先生,太倉中有嗎?」馮保問。
張居正難堪地搖搖頭。馮保也不再追問,又用手指了指尚衣監管事牌子:
「胡公公,輪到你了。」
胡公公抬抬屁股算是禮敬,一開口,那副娘娘腔嗲得出奇:「奴才管的是萬歲爺的穿戴,萬歲爺出經筵,按規矩得穿袞冕玄衣裳。這套章服的規格,嘉靖八年就定下了。頭上的冠制是圓匡烏紗帽,頂上有覆板,長二尺四寸,寬二尺二寸,玄表朱裡,前圓後方。前後各七彩珠玉十二旒,用黃赤青白黑紅六色玉製成玉珩、王簪,導以朱纓,遮耳處則用兩顆蜜棗兒大小的祖母綠大玉珠,這是帽子。再說衣服,底色是玄色,底色上頭還得織出六色來。日月在肩,各徑五寸,星山在後,龍華在兩袖,長不掩裳。章裳是黃色,七幅。前三幅後四幅,連屬如帷。上頭的刺繡也是六章,分作四行,火宗荇藻為二行,米黼黻為二行。中間用單素紗做襯。領是青綠領,織黻文十二道。蔽膝與裳色一致。上繡龍一條,下繡火二道,繫於革帶
。革帶前用玉,後無玉,以佩【JP2】綬系而掩之。朱襪赤鞋,黃絛玄纓,結圭白玉。玉上刻山形……」【JP】
「好了好了,」馮保大約看出張居正已經聽得不耐煩了,便打斷了胡公公的話,「這套章服怎麼承製,你依規矩就是,你只需說,這套衣服要花多少銀子?」
胡公公嚥了口唾沫,他很遺憾不能把話說完,抖不出肚中的學問,這會兒舔了舔嘴唇,答道:
「光那兩顆大祖母綠寶石,就得八千兩銀子。」
「一套制下來呢?」
「兩萬兩銀子。」
「唔,知道了,」馮保又轉向鐘鼓司管事牌子,「劉公公,現在該你說。」
自那一次小孌童事件發生後不久,馮保一出任司禮監掌印,頭一個就把鐘鼓司值事李厚義撤換下來,把他發配到南海子種菜,讓這位叫他向左不敢向右的劉公公接任。今天來的這三位太監,就他資歷最淺。所以,輪到他說話,就分外顯得拘謹:
「萬歲爺出經筵,攤到奴才名下的差事,就是朝樂。第一次大經筵,得用大樂。須得樂工四十六人。分工是引樂二人、簫四人、笙四人、琵琶六人、箜篌四人、杖鼓二十四人、大鼓二人、板二人。這四十六名樂工的穿戴,都是戴曲腳帕頭,穿紅羅生色畫花大袖衫,系塗金束帶,腳上是紅羅擁頂紅結子皂皮靴。樂工的訓練,前幾日就已開始,只是有些樂器得添置,還有那四十六套行頭,也得趕早兒備下。」
「這個花不了多少錢,撐破天二千兩銀子。」馮保一副「些許小事何足掛齒」的神態,「你們三位,把要添置的物件兒,所需銀兩,都填單兒寫好報上來。」
「回老先生,小的們都填好了。」
王公公帶頭摸出加蓋了值殿監關防的報單,餘下二位也照樣做了。馮保接過看了看,說:「沒你們的事兒了,去吧。」
三位公公磕頭而退。馮保把那三張報單遞給張居正,張居正認真看了一遍,說:
「這幾樣開銷加起來,又得五萬兩銀子。」
「該省的咱都省過了,這些是省不下來的,」馮保說著歎了一口氣,「張先生你也知道,隆慶皇帝登極後第一次出經筵,總共花了三十萬兩銀子。除了文華殿修繕,主要是用在賞賜上。凡參與者都有程度不等的頒賜。這一回,慮著太倉空虛,老朽向李太后建言,一應賞賜就免了,總開銷只打到十萬。」
「這十萬兩銀子也很難籌到啊。」
張居正手撫額頭,心裡頭謀算著這筆開銷。他原意是想說服皇上,今秋的經筵不搞排場,節約從事,為天下官民樹立個清廉簡樸的聖君形象。但現在看來,顯然還不是說這話的時候。
那兩道繞過內閣的諭旨,始終是他心中的兩道陰影,這一疙瘩不解開,他做任何事都只能取
個守勢。他這麼思慮著,馮保又在一旁說話了:
「張先生,咱就不相信你十萬兩銀子也籌不到,戶部上次給皇上申請胡椒蘇木折俸的折子中,不是說只需二個月,今年的夏稅就可陸續解京麼。」
「銀子還沒到,等著用銀子的請示移文,戶部已接了一大摞。」
「這個我相信,但任何時候,為皇上用錢天經地義就該擺在第一。」馮保突然嗆起來,接著口風一轉,委婉說道,「張先生,咱倆也不是外人,關起門來說話沒人聽見。你說說,當時太倉裡只有二十萬兩銀子,高拱寧可得罪朱衡,不付潮白河的工程款,也要用來給李太后置頭面首飾。他能這樣做,你為何不能?」
張居正只輕輕地「嗯」了一聲,沉思有頃,才答道:「多謝馮公公提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是戶部那頭,的確困難甚大。」
「戶部?」馮保冷笑一聲,伸手打開茶几上的紅木匣子,取出一份奏折遞給張居正,說:「這是彈劾王國光的折子,你先看看。」
國朝公文制度: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奏公事者,以衙門堂官領銜呈上稱為公折,以個人名義呈上稱為手本。每種奏章行文方式及用紙大小規格皆有定制。現在馮保從匣子裡拿出的是六扣白柬、長約七寸的折子,一看就知道是手本。
張居正接過手本翻開一看,是南京戶科給事中桂元清呈奏的,就胡椒蘇木折俸一事對王國光進行嚴厲彈劾。大意是說王國光出掌戶部,不思進取思慮如何開源取銀充庫,反而自圖省便,以庫中積年陳貨胡椒蘇木折俸,導致兩京官員宦囊羞澀,竟日為生計奔波,怨聲不絕於途。值新帝登基之初,出此下策,實乃離間君臣,渙散人心。政府無所作為,朝廷體面盡失。
因此懇請皇上,對王國光追伐罪責,以求正本清源收攬人心。
張居正把這個手本認認真真覽閱一遍,臉上看不出任何表情,既不顯得慌張,也沒有看出生氣。因為這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宦海生涯幾十年,他一直處在政治鬥爭的漩渦,哪能看不透這裡面的伎倆。大凡對手要想扳倒朝中某位重臣,必欲先讓級別較低的言官寫一份彈劾折子上呈御前試試風向。如果聖意反對,則不過犧牲了一個馬前卒。如果聖意猶豫,則讓級別稍高的官員題折再上;若聖意仍是不決,則再讓高官上折,直至目的達到方鳴金收兵。現在,對手首先讓南京方面的言官發難。如果有隙可乘,第二步肯定是北京的言官出面了,跟在後頭的,還有十三道御史,十八衙門堂官佐貳。這一套把戲雖然簡單卻行之有效。張居正心下清楚,此事是否有個圓滿解決,關鍵要看李太后的態度。
「張先生,折子讀了,您有何想法?」馮保問。
張居正答道:「這些人借胡椒蘇木折俸鬧事,本意是離間君臣關係反對京察。」
「老奴也是這樣看的,」馮保嘴角浮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刻毒笑意,說道,「張先生,只要太后和皇上對你信任不疑,隨那幫烏鴉嘴怎麼聒噪,也傷不著你一根毫毛。」
這話明是關心,暗含威脅。張居正不接這個話茬,只是說道:「僕正想寫帖進去懇求晉見皇上。」
「皇上也想見你。」
「啊?」
「但這幾日見不著。」
「為何?」
「李太后不讓見。」
繞來繞去終於繞上了正題。張居正擔心地問:「馮公公,李太后對僕有了看法?」
「這,奴才不知。」馮保耍滑頭。
「李偉他們告狀,李太后好像很生氣。」
「啊,這倒有一點。所以,咱讓你學學高拱嘛。」馮保意味深長地說道,「今天咱來見你,除了經筵的事兒,再就是來傳李太后的旨意。你代太后為《女誡》一書作的序,太后很滿意。這兩天五千冊書就會印好,分發到在京各衙門以及全國各府州縣。昨天下午,太后在東閣講了一個故事,讓老朽講給您聽。」
「啊?」張居正又是一驚。
馮保想了想,說道:「這個故事講的是唐朝的玄宗。這位皇上體諒大臣,賓禮故老,特別尊重姚崇。每次晉見,玄宗都會親自把姚崇送到門外。後來,玄宗升姚崇為宰相。這姚崇為人謹慎。一天,趁玄宗接見他,他就一個郎吏的序升問題向皇上請示。玄宗一雙眼睛望著殿中楹柱,看也不看姚崇一眼。姚崇再三言之,玄宗就是不表態。這一下姚崇慌了,很狼狽地退出大殿。待他一走,侍立丹墀之下的高力士奏道,『陛下初承鴻業,宰臣請事,應當面言可否。而姚崇再三請示,陛下一言不發,也不拿眼看他,臣恐姚宰相必定大懼。』玄宗聽後答道,『朕既然升任姚崇為宰相,碰上大事他應該來奏,朕與他共決之。如郎署吏秩甚卑,他姚崇就該獨自決斷處理,何必來煩我呢。』高力士聽罷此言,瞅空兒跑到姚崇值房,把聖意告訴了他,姚崇一顆忐忑不安之心這才安定下來。自此大事上報,小事獨決,真正地做到了替皇上分憂,成為一代名相。」
聽罷這段故事,張居正心中湧出一股暖流。此中深意,不言自明,玄宗與高力士的態度,比之今天,就是李太后和馮保的態度。也就是說,由於李太后的信任與馮保的斡旋,他這個首輔應該勇敢擔當起攝政的責任。張居正頓時如釋重負,肅然動容說道:
「方纔馮公公傳達李太后所講故事,典出唐人李德裕的《次柳氏舊聞》。於此可見,李太后讀書之寬,學問博洽。」
「李太后在宮中好讀書,最喜愛的是兩種書,佛經和史著。讀書做到了一日不輟。」說到這裡,馮保又問了一句,「張先生,李太后講的故事,你可明白了?」
「臣下明白,」張居正彷彿是在直接回答李太后的問話,故態度恭謹,「感謝李太后與皇上對下臣的信任,也感謝馮公公足德懷遠鼎力相助。」
「老奴只做了份內之事,用不著感謝,」馮保謙遜了一句,接著說,「桂元清這折子如何處置,你回去擬票進來。殺雞給猴看,不要手軟。」
「太后與皇上如此信任下臣,居正縱肝腦塗地也無以報答。」
張居正說著,禁不住哽咽起來。
「張先生的忠心,老奴回去就奏明太后與皇上,」馮保說到這裡,待張居正情緒稍稍穩定,他又問道,「經筵的事,咱如何回復太后?」
「所需銀兩,僕盡快籌措。」張居正回答得很乾脆,看到馮保大大鬆了一口氣,他又說道,「不過,不谷還有一個建議,請馮公公轉告太后。」
「好哇,啥建議。」
「皇上第一次出經筵,茲事體大,恐怕得慎重選擇一個黃道吉日。」
「張先生提得好,太后就信這個。」
說罷,兩人都心照不宣地大笑起來。彼此剛要拱手作別,忽見張宏領了東廠掌作陳應鳳進來。「你怎麼來了?」馮保驚問。
陳應鳳跪地稟告:「馮公公,小的特來知會,禮部儀制司主事童立本上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