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說清田新官三把火 論星變名士一封疏
幾乎就在同一天,張居正的《乞恩守制疏》在最新一期的邸報上全文刊登。這是一篇長文,雖然孝子之情哀溢於紙,但請求守制的語氣並不十分堅決。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張居正迫於反對派的壓力而作出的敷衍。同一期邸報上,還有皇上的兩道任命更令人注意。一是任命王國光接替張瀚出任吏部尚書;二是他空出的戶部尚書一職,由薊遼總督王崇古擔任。他們兩人都是因張居正的推薦而履任新職。推薦他們,張居正確實動了一番心思:王國光既是心心相印的政友,又是難得的幹練之臣,且還是諳熟財政的理財高手,他主政戶部五年來,朝廷賦稅收入年年攀升。這樣的專才循吏,實屬難得。但若讓他在戶部職上久任不遷,雖無悖於朝廷用人之道,卻有負於朋友之情。政績斐然不能陞官,誰還肯替朝廷效命?吏部與戶部雖同屬二品,但吏部畢竟是六部
之首,文官至尊之位。如今讓王國光繼任,不但對他是一種獎掖,而且也不用擔心大權旁落。再說王崇古,萬曆四年因戚繼光部發生的「棉衣事件」而受到牽連,他的精神一度萎靡不振,宦途也受到影響。那次事件發生不久,兵部尚書譚綸就因積勞成疾死在任上,按張居正最初的想法,王崇古是理所當然的接任者,但這時候,如果讓掛兵部尚書銜的王崇古到部主事,勢必引起人們的詬病與非議。於是,張居正改推南京兵部尚書方逢時接替譚綸,王崇古職位事權不變。儘管此前張居正已把王崇古的外甥張四維提拔為輔臣以示安撫,但王崇古仍覺得自己有些受屈。張居正也認為王崇古是有大功於朝廷的良臣。隆慶五年,正是由於他大膽建議接受當時最強大的蒙古部落首領——俺答封貢的要求而創立互市,一舉解決了數十年與蒙古部落的邊界戰爭。因此,無
論從功績名望與才幹哪一方面講,王崇古都應該成為部院大臣。如今「棉衣事件」已過去一年時間了,人們對於它的記憶已逐漸淡忘。張居正遂決定推薦王崇古膺任戶部尚書一職。讓一位指揮干軍萬馬的邊帥來當錙銖必較的財政大臣,似乎有些不倫不類,但如此安排,正體現了張居正的高明之處:其一,經過五年的撥亂反正及規劃謀略,朝廷的財政制度大致上已趨完善。王崇古履任後只須謹守章程辦事,即可控制局面;其二,皇上已批旨允行在全國展開清丈田地,這一工程被張居正視為涉及社稷安危的頭等大事,執行起來必然要觸動許多勢豪大戶的利益,而受到種種阻攔。一般文雅儒臣,難以擔此重任。王崇古征戰多年,早練出了堅如磐石的殺伐之心,由他出掌清丈田地之責,便可以排除險阻威懾群小。再加上王國光掌吏權,一些與勢豪大戶勾結的地方
官吏想玩弄伎倆破壞清丈田地工作的進行,亦難逃他的法眼,有這樣兩個股肱大臣共襄此事,則不愁清丈田地工程會半途而廢。張居正打算用三年時間完成這一件大事。
因張居正服喪,小皇上准他在七七日內不隨朝不人閣,而在家守孝辦公。這天下午,已到部履新的王國光與王崇古二人相邀著到張居正府上拜謁。此前,他們都已分別到張府表達過弔唁之情,此次前來,純粹是談公事。他倆到來之前,小皇上又派太監前來張府傳旨,這是小皇上看了張居正的《乞恩守制疏》後親自手書的諭旨:
卿篤孝至情,朕非不感動。但念朕生當十齡,皇考見背,丁寧以朕囑卿。卿盡心輔導,迄今海內義安,蠻
貊率服。朕沖年垂拱仰成,頃刻離卿不得,安能遠待三年?且卿身繫社稷安危,又豈金革之事可比?其強抑哀
情,勉遵前旨,以副我皇考委託之重,勿得固辭,吏部知道。欽此。
聽太監宣讀皇上這道諭旨,張居正越發覺得心口堵得厲害。他讓游七封了幾兩銀子送走傳旨太監,一個人又回到書房,本說把姚曠送來的一些急著擬票的折子看看,但拿起一份看了半天,竟不知道看了些什麼,只好從頭再看,仍集中不了精力,眼前的字都是模糊的。他只得放下折子,伏在書案上,手支著額頭養一會兒神。
卻說昨日早上,他剛用過早膳,門子就來報,說是翰林院編修吳中行已在門廳候著,請求拜謁。張居正雖然足不出戶,但不斷有耳報神前來稟告外頭大小事體。所以,對吳中行到處串連反對他奪情的事,他早有耳聞。對這位門生的才華,張居正是欣賞的,正是由於他的青睞,吳中行才得以成為庶吉士而留在翰林院,並被升為編修。張居正沒想到自己信賴的人,競挑頭兒與他唱對台戲,因此對吳中行由欣賞而變成了極度的反感。現在聽說他來求見,張居正本想拒之門外,但轉而一想,何不趁此機會當面聽聽他的想法,遂讓門子把他領進花廳。剛一坐下,張居正也不吩咐賞茶,而是板著臉劈頭問道:
「你為何事前來?」
吳中行雖然放蕩不羈,但在座主咄咄逼人的目光下,那一股子好不容易攢起的傲氣兒頓時就洩了。他躲開那灼人的目光,小聲說道:
「門生給老座主送一份折子來。」
「什麼折子?」
「老座主看過便知。」
吳中行說著就把他遞進大內的那份折子的副本遞給了張居正。雖然張居正胸有城府處變不驚,但看了折子後仍不免詫異地問道:
「折子送進去了?」
「早上剛送進,想必這時候皇上已看到了。」
「你想要如何?」
「沒想到如何,」吳中行鼓著勇氣說,「門生難以附和奪情之議,既給皇上上折,不敢不稟告老座主,若有得罪,還望老座主原諒。」
吳中行說罷一個長揖辭別而去,氣得張居正七竅生煙。他的第一個念頭是:門生彈劾座主,這是國朝二百年來都沒有發生過的事,偏偏去年的劉台,今年的吳中行,都是他的門生。他頓時感到受到極大的侮辱,也為士林對他的誤解而深感痛心。當天晚上,當他得知皇上已下旨將吳中行與趙用賢抓進錦衣衛大牢時,他才略感寬慰。今天,聽到太監宣讀的皇上對他再行慰留的諭旨,他的本來七上八下的心情,更是如有一團亂麻塞進。
也不知過了多少時候,游七前來推門稟報說王國光、王崇古兩人來訪。張居正揉了揉發澀的眼睛,命游七將他們二人領進書房。一坐下,王國光就說道:
「上午,皇上就把再次慰留首輔的諭旨傳到吏部,想必首輔你本人也已收到了。」
「喏,還在案台上擱著呢。」
張居正指了指檯子上的旨匣,王國光瞟了一眼,又道:「聽說吳中行與趙用賢二人,早上剛揮到午門枷拷示眾時,圍觀的人就擠得密不透風。道他們不是的雖然有,但同情他們的人,竟然佔了多數。」
「這就是邪氣,」王崇古開口說話聲如洪鐘,他氣憤言道,「一幫子酸秀才,狗屁不懂偏還要議論國事,這邊火燒房子,那邊死了爺,你是先哭爺,還要先救火?這道理淺顯不過了,還扯啥子橫筋!」
王崇古是嘉靖二十年的進士,雖是讀書人出身,但因長期生活在軍幕之中,早把那點兒窮酸斯文銷磨淨盡,說話直來直去從不拐彎兒,張居正喜歡他這脾性,便接他的話言道:
「問題在於吳中行這些人,並不認為眼下朝廷的局勢如同救火,他們反倒認為現在是國泰民安,既無外患又無內憂的大好光景呢。」
「這就叫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王國光插話說,「前幾年財政改革績效顯著,太倉裡現存了幾百萬兩銀子。但是,船到中流,不進則退,眼下正是在進退之間,是在節骨眼兒上,這局勢類同救火。」
王崇古附和道:「幸虧皇上英姿天縱,看得清情勢,所以一再慰留首輔。」
張居正非常感激兩位政友的理解與支持,他再次把擱在案台上的旨匣瞟了一眼,動情地說:
「吳中行折子中所言之事,也並非全是妄語。不谷離鄉十九年,就再也沒見過家父,老人家一旦謝世,作為人子,我的確應該即刻奔喪,憑棺一慟,再為他守墓三年。但皇上不讓我離開京城,一邊是忠,一邊是孝。作為人臣,我不能不忠,作為人子,我孰能不孝?這麼多天來,我一直為這兩個字苦惱,一時抉擇不下。翰林院的那幫詞臣,以為我貪戀祿位,真是可笑之極。」
王國光說:「叔大兄,平心而論,為天下計,你的確不能離開京城。」
「汝觀兄,眾口爍金啊!」張居正痛苦地搖搖頭,道,「不谷想好了,準備再次上疏乞皇上開恩,准我回江陵守制。」
「寫則可寫,但依咱之陋見,皇上決不會同意。學甫兄,你說呢?」
王崇古正愣瞧著窗外的槐樹出神,見王國光問他,連忙回道:
「汝觀兄所言極是,首輔,家嚴既已棄養,心中存孝即可,眼下最重要的,是要盡忠。」
張居正長歎一聲,說道:「如果宦海中人,都像你倆這樣通達,我張居正怎會被逼到如此難堪的地步。」
王崇古見首輔被奪情事弄得神情沮喪,情知再說下去只會徒
增煩惱,便換了個話題說:
「叔大兄,咱邀汝觀兄今日來拜謁,為的是清丈田畝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汝觀兄已講得詳細。咱倆議過,這件事開展起來,必定阻力很大,依不谷之見,得用一點雷霆手段。」
「用何雷霆手段?」張居正問。
「聽汝觀兄所言,首輔的意思是先在山東開始?」
「是,」張居正點點頭,「楊本庵決心甚大,在他那裡先行一步,試試風頭。」
「肯定推進很難,不谷擬從部衙中抽調一名侍郎前往督陣,不知首輔意下如何。」
「很好,派去的人,一定要勇於任事。」
「這個請首輔放心。」王崇古仍如在帳幕中議論軍事,大有縱橫捭闔的氣勢,他侃侃言道,「若欲振士氣,不谷與汝觀兄商議過,首先得殺猴給雞看。」
張居正眉梢掠過一絲難得的笑意,說道:「人家殺雞嚇猴,你偏要殺猴嚇雞,說說你的打算。」
王崇古回答:「不谷分析,只要重新清丈田畝的咨文到省,陽武侯薛汴與衍聖公孑L尚賢兩人一定會反對,咱的意思,先從他二人中找出一隻『猴兒』來。他只要一蹦躂,立刻就逮起來。還有一些大戶,比起他們來,只算是『雞』,『猴子』咱都敢殺,你『雞』還算什麼?你只要一動,咱就把你掐住。」
「方纔學甫兄所言,就是他倡議的雷霆手段,只是這樣一來,就會有許多的侯爺王爺跑到皇上那裡去告刁狀。」王國光跟著補充說,「首輔你還記得隆慶六年秋上的事麼,咱們施行的胡椒蘇木折俸,本已取得聖意,但幾個侯爵跑到李太后面前一哭訴,李太后立刻就改了口風。弄得咱們左右不是人,差一點被那幫混蛋算計了。」
「這種事情保不準還會發生,」張居正伸了伸腰,一邊思考一邊說道,「就拿薛汴來說,他的陽武侯是世襲的,有成祖皇帝親自頒賜的鐵券金書,任何時候都能免死罪,所以他才敢胡作非為。能把這樣的『猴子』懲治一下,對於減除清丈田畝的阻力,是有百利而無一弊。學甫兄,你可以把這層意思,先向楊本庵吐露一二,讓他有個準備。」
「好,我回到衙門就急速辦理。」
三人把這件事議得透徹,告辭之前,王國光又斟酌著說道:「叔大兄,有一件事還想徵詢你的意見。」
「何事?」
「吳中行與趙用賢兩個書獃子,這會兒還戴著枷,跪在午門外示眾哪。」
「聽說皇上要他們罰跪三天?」張居正問。
「是的,」王國光說,「他們二人還不服氣,跪在那里昂頭一丈。但三天以後,該如何處置他們呢?」
「這要看皇上的意思。」
「皇上已有旨意到部,要吏部先拿出懲處意見條陳上奏。咱接任不過兩天,哪件事該如何辦理,腦子裡還是一盆糨糊,所以特來討教。」
王國光樣子極虔誠,但張居正感到他似乎有推諉之意,心裡頭略略有點不高興。正思慮著如何回答,王崇古插進來直捅捅言道:
「對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口喙狂人,應該予以嚴懲。」
王國光回道,「嚴懲肯定要嚴懲,但總要有法可行。」
王崇古不屑地一笑,揶揄道:「什麼叫法,皇上的旨意就是法,皇上讓吏部拿條陳,這實際上就是要嚴懲了。」
「但嚴懲亦應有度,殺頭、戍邊、開籍都是嚴懲,咱該取哪一種?」
張居正見王國光確實是因為不懂才拿不定主意,心下稍安,他制止了兩人的爭論,說道:
「去年劉台上折污告,皇上下旨判他五千里外充軍,不准回籍。此次吳中行趙用賢二人與他所行之事差不多,懲處之輕重,亦可參照執行。」
張居正一錘定音,二人再無話可說,當下告辭出來,起轎回府。
過了一夜,第二天麻麻亮,緹騎兵就把吳中行與趙用賢從鎮撫司大牢中提出來,押解到午門前的廣場。昨日已跪了一天,兩人的膝蓋都磨破了皮,蹭一下都痛。緹騎兵毫無憐憫之心,一到廣場,就把兩人推倒跪下,頸子上戴著四十斤重的鐵木枷,手圈在裡頭連轉動一下都不可能,腳下的磚地又都硬得像鐵,膝蓋一碰上去,剛結了血痂的地方頓時間又被磨破,鮮血滲了出來,濡濕了褲腿。趙用賢雖是個胖子,但忍耐力顯然比不上吳中行,跪在那裡齜牙裂嘴地難受,瞧他那副模樣,吳中行不免擔心,問道:
「汝師兄,你熬得住麼?」
「熬不住也得熬,」趙用賢仍不改心高氣傲的脾性,自嘲道,「戴枷罰跪,這也是讀書人必修的功課。過了這一關,方可稱天下斯文:」
「理是這個理兒,」吳中行艱難地挪了挪膝蓋,說道,「只要記住咱們是為了捍衛朝廷的綱常而下跪,咱們的膝蓋,就不會感到疼痛:」
剛說完,猛聽得趙用賢「哎喲」一聲,吳中行扭頭看去,只見趙用賢身子撲倒在地。原來他因膝蓋生疼,身子不住地搖晃,旁邊的緹騎兵嫌他不老實,故在他的後腰上踹了一腳。由於鐵木枷鎖得太緊,倒地一傾,把趙用賢的頸子劃開一道大血口子,鮮血流了出來。緹騎兵又把鐵木枷一拉,扯起趙用賢重新跪正。吳中行與趙用賢對視一眼,都是敢怒不敢言。他們深知與這些文墨不通的緹騎兵講理猶如對牛彈琴,只能自討苦吃。看到趙用賢血人一般,雙目圓睜跪在那裡,好像隨時都會跳起來與人拚命。吳中行怕他真的起爆,便想轉移他的注意力,言道:
「汝師兄,跪著也是跪著,咱們何不趁這大好光陰,做點咱們該做的事。」
「做什麼事?」趙用賢問。
「咱們聯詩如何?」
「聯詩?」趙用賢瞟了一眼站在身邊的凶神惡煞的緹騎兵,笑道.「記得金粉六朝時有兩句詩『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寫某皇帝的風流事。如今你和我,身邊不缺韓擒虎,卻沒有張麗華。所以,咱們既不是昏君,更不是昏臣。」
「那是什麼?」
「是咱大明皇朝的殉道者。」
「此評允當,」吳中行低頭看了看頸子上套著的沉重的鐵木枷,又抬頭看了看淡雲飄逸的藍天,苦笑著問,「汝師兄,你不想聯詩了?」
「聯吧,你出題兒。」
「好,就用這枷字起韻吧。」
吳中行略略沉思,便吟道:
十月輕寒戴鐵枷
趙用賢素有捷才,立刻聯上一句,並又出一句:
書生自賞血如華。
午門長跪丹心壯,
吳中行把趙用賢的聯句復誦一遍,又吟道:
御苑流風燕子斜。
禁鼓聲聲聞帝闕,
趙用賢一笑,一邊打腹稿,一邊說道:「帝闕之禁鼓,該用什麼對?子道兄,你這是故意整我。」
吳中行知他故意賣關子,便催促道:「誰不知道你有七步之才,快對上,不然罰你。」
「怎麼罰?」
「一炷香工夫,不准挪動膝蓋。」
趙用賢瞟了瞟站在身邊的緹騎兵,嚷道:「你比韓擒虎還要
惡毒,聽著,我有了。」說著吟出兩句:
浮雲片片掛簷牙。
春來春去長安道,
這時來午門看熱鬧的人又多了起來,兩位詞臣都有股「人來瘋」的傻勁兒,一時間思如泉湧,你來我往聯得好不暢快:
花落花開處士家。
我因朝奏終成禍,(吳中行)
誰苦今晨未品茶?
枯舌生津思好句,(趙用賢)
忠肝沸血化煙霞。
三杯小醉饒絲竹,(吳中行)
九死餘生對暮鴉。
敢為綱常成死諫,(趙用賢)
終叫社稷免咨嗟。
吳中行這一句對得有些勉強,但一時也覓不來好詞替換。他此刻也想弄個生僻的上句來難一難趙用賢,正攢眉沉思,忽聽得有人朗吟了兩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
天道無窮地有涯。
吳中行與趙用賢兩人只顧得吟詩,全然不知身邊圍觀的人已越聚越多:聽得有人接句,忙抬頭來看,只見艾穆已站在他們的面前。
「和父兄,原來是你。」吳中行一陣驚喜。
艾穆單腿跪下,一邊掏出手袱兒替趙用賢擦拭頸上的血跡,一邊說道:
「看你們在這裡旁若無人地斗韻,艾某實在欽慕。二位受此冤屈,猶苦中作樂,真名士也。」
「苦倒沒什麼苦,」吳中行強忍著疼痛,取笑道,「就是手箍死了,撓不了癢癢。」
趙用賢也咬著牙巴骨硬撐,附和道:「如果有人替我撓癢,跪他十天半月又有何妨。」
艾穆看著地上的血跡,只覺心揪得很,便伸手去把趙用賢的鐵木枷往上抬了抬,想讓這位冒著虛汗的大胖子輕鬆一些。緹騎兵見他動作越格,便頓了頓手持的哨棒,嚷道:
「這位大人,請站開些。」
艾穆不理會他,仍用手抬著枷,趙用賢怕他吃虧,低聲提醒道:
「和父兄,快依他說的辦,這些兵爺是狗臉上摘毛,說翻臉就翻臉的。」
緹騎兵雖不懂詩,但耳朵尖,卻把這句話聽進去了,頓時又一腳把趙用賢踹翻在地,吼道:
「你敢罵人,看老子不揍死你。」
艾穆趕緊把趙用賢扶起,霍地站起身來,雙目如電逼視著緹騎兵,厲聲喝道:
「大膽兵賊,竟敢侮辱斯文,定不能饒你。」
「你想怎麼樣?」
緹騎兵一提嗓子叫起來,執行任務的這一隊緹騎兵本有二三十人,聽這邊一叫喊,便提著兵器都圍了過來。在刑部點卯之後一同前來的沈思孝生怕艾穆吃虧,忙把他扯出人群。翰林院裡的一幫詞臣在趙志皋的帶領下也早都趕來這裡。他們不是來看熱鬧,而是來想辦法疏通執法的錦衣衛緹騎兵,力爭讓兩位受刑的同僚少吃一點苦頭。見艾穆與緹騎兵發生爭執,趙志皋忙趨上前去,偷偷地把一隻銀錠塞到領頭的小校手中.腆著臉笑道:
「這位兵爺不要發怒,大家都替皇上辦事,能通融的盡量通融。跪著的這兩位是咱的同事,待他們平安解了刑罰,咱請各位兵爺喝酒。」
「解刑之後,你們這些官老爺還不像昂頭的公雞,哪裡還認得俺們這些大兵。」
得了銀錠的小校,嘴上雖這麼說,臉上卻浮著得意的笑容,他一揮手,緹騎兵又都散開各就各位。艾穆趁這空兒,又走了過來,蹲下來問跪著的二位:
「昨晚上發生的事,你們知道麼?」
「發生什麼事了?」吳中行問。
「天上出了妖星。」
「妖星,什麼妖星?」趙用賢問。
「昨晚掃帚星起於東南,直犯北斗,光逼中天。隨後,京城就有三處火警。」
「星象變異,天人感應,這預兆什麼?」吳中行突然挺直了身子:
艾穆眼中射出深邃的光芒,反問道:「地上有奪情之議,天上有妖星閃耀,子道兄,個中蹊蹺,還用得著追問嗎?」
「老天爺有眼哪,」趙用賢突然狂笑起來,「我輩之舉,上合天意,縱死何憾!」
他這一笑,立刻吸引了不少圍觀者,緹騎兵一跺腳,又斥道:「你再胡鬧,小心俺又揍你。」
艾穆眼見人越聚越多,便提高嗓門說道:「那日在天香樓,艾某已說過,繼你們二位之後,我一定也會上疏皇上,批駁曾士華。所以,咱們既不是昏君,更不是昏臣。」
「那是什麼?」
「是咱大明皇朝的殉道者。」
「此評允當,」吳中行低頭看了看頸子上套著的沉重的鐵木枷,又抬頭看了看淡雲飄逸的藍天,苦笑著問,「汝師兄,你不想聯詩了?」
「聯吧,你出題兒。」
「好,就用這枷字起韻吧。」
吳中行略略沉思,便吟道:
十月輕寒戴鐵枷
趙用賢素有捷才,立刻聯上一句,並又出一句:
書生自賞血如華。
午門長跪丹心壯,
吳中行把趙用賢的聯句復誦一遍,又吟道:
御苑流風燕子斜。
禁鼓聲聲聞帝闕,
趙用賢一笑,一邊打腹稿,一邊說道:「帝闕之禁鼓,該用什麼對?子道兄,你這是故意整我。」
吳中行知他故意賣關子,便催促道:「誰不知道你有七步之才,快對上,不然罰你。」
「怎麼罰?」
「一炷香工夫,不准挪動膝蓋。」
趙用賢瞟了瞟站在身邊的緹騎兵,嚷道:「你比韓擒虎還要惡毒,聽著,我有了。」說著吟出兩句:
浮雲片片掛簷牙。
春來春去長安道,
這時來午門看熱鬧的人又多了起來,兩位詞臣都有股「人來瘋」的傻勁兒,一時間思如泉湧,你來我往聯得好不暢快:
花落花開處士家。
我因朝奏終成禍,(吳中行)
誰苦今晨未品茶?
枯舌生津思好句,(趙用賢)
忠肝沸血化煙霞。
三杯小醉饒絲竹,(吳中行)
九死餘生對暮鴉。
敢為綱常成死諫,(趙用賢)
終叫社稷免咨嗟。
吳中行這一句對得有些勉強,但一時也覓不來好詞替換。他此刻也想弄個生僻的上句來難一難趙用賢,正攢眉沉思,忽聽得
有人朗吟了兩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
天道無窮地有涯。
吳中行與趙用賢兩人只顧得吟詩,全然不知身邊圍觀的人已越聚越多。聽得有人接句,忙抬頭來看,只見艾穆已站在他們的面前。
「和父兄,原來是你。」吳中行一陣驚喜。
艾穆單腿跪下,一邊掏出手袱兒替趙用賢擦拭頸上的血跡,一邊說道:
「看你們在這裡旁若無人地斗韻,艾某實在欽慕。二位受此冤屈,猶苦中作樂,真名士也。」
「苦倒沒什麼苦,」吳中行強忍著疼痛,取笑道,「就是手箍死了,撓不了癢癢。」
趙用賢也咬著牙巴骨硬撐,附和道:「如果有人替我撓癢,跪他十天半月又有何妨。」
艾穆看著地上的血跡,只覺心揪得很,便伸手去把趙用賢的鐵木枷往上抬了抬,想讓這位冒著虛汗的大胖子輕鬆一些。緹騎兵見他動作越格,便頓了頓手持的哨棒,嚷道:
「這位大人,請站開些。」
艾穆不理會他,仍用手抬著枷,趙用賢怕他吃虧,低聲提醒道:
「和父兄,快依他說的辦,這些兵爺是狗臉上摘毛,說翻臉就翻臉的。」
緹騎兵雖不懂詩,但耳朵尖,卻把這句話聽進去了,頓時又一腳把趙用賢踹翻在地,吼道:
「你敢罵人,看老子不揍死你。」
艾穆趕緊把趙用賢扶起,霍地站起身來,雙目如電逼視著緹騎兵,厲聲喝道:
「大膽兵賊,竟敢侮辱斯文,定不能饒你。」
「你想怎麼樣?」
緹騎兵一提嗓子叫起來,執行任務的這一隊緹騎兵本有二三十人,聽這邊一叫喊,便提著兵器都圍了過來。在刑部點卯之後一同前來的沈思孝生怕艾穆吃虧,忙把他扯出人群。翰林院裡的一幫詞臣在趙志皋的帶領下也早都趕來這裡。他們不是來看熱鬧,而是來想辦法疏通執法的錦衣衛緹騎兵,力爭讓兩位受刑的同僚少吃一點苦頭。見艾穆與緹騎兵發生爭執,趙志皋忙趨上前去,偷偷地把一隻銀錠塞到領頭的小校手中,腆著臉笑道:
「這位兵爺不要發怒,大家都替皇上辦事,能通融的盡量通融。跪著的這兩位是咱的同事,待他們平安解了刑罰,咱請各位兵爺喝酒。」
「解刑之後,你們這些官老爺還不像昂頭的公雞,哪裡還認得俺們這些大兵。」
得了銀錠的小校,嘴上雖這麼說,臉上卻浮著得意的笑容,他一揮手,緹騎兵又都散開各就各位。艾穆趁這空兒,又走了過來,蹲下來問跪著的二位:
「昨晚上發生的事,你們知道麼?」
「發生什麼事了?」吳中行問。
「天上出了妖星。」
「妖星,什麼妖星?」趙用賢問。
「昨晚掃帚星起於東南,直犯北斗,光逼中天。隨後,京城就有三處火警。」
「星象變異,天人感應,這預兆什麼?」吳中行突然挺直了身子。
艾穆眼中射出深邃的光芒,反問道:「地上有奪情之議,天上有妖星閃耀,子道兄,個中蹊蹺,還用得著追問嗎?」
「老天爺有眼哪,」趙用賢突然狂笑起來,「我輩之舉,上合天意,縱死何憾!」
他這一笑,立刻吸引了不少圍觀者,緹騎兵一跺腳,又斥道:「你再胡鬧,小心俺又揍你。」
艾穆眼見人越聚越多,便提高嗓門說道:「那日在天香樓,艾某已說過,繼你們二位之後,我一定也會上疏皇上,批駁曾士華。所以,咱們既不是昏君,更不是昏臣。」
「那是什麼?」
「是咱大明皇朝的殉道者。」
「此評允當,」吳中行低頭看了看頸子上套著的沉重的鐵木枷,又抬頭看了看淡雲飄逸的藍天,苦笑著問,「汝師兄,你不想聯詩了?」
「聯吧,你出題兒。」
「好,就用這枷字起韻吧。」
吳中行略略沉思,便吟道:
十月輕寒戴鐵枷
趙用賢素有捷才,立刻聯上一句,並又出一句:
書生自賞血如華。
午門長跪丹心壯,
吳中行把趙用賢的聯句復誦一遍,又吟道:
御苑流風燕子斜。
禁鼓聲聲聞帝闕,
趙用賢一笑,一邊打腹稿,一邊說道:「帝闕之禁鼓,該用什麼對?子道兄,你這是故意整我。」
吳中行知他故意賣關子,便催促道:「誰不知道你有七步之才,快對上,不然罰你。」
「怎麼罰?」
「一炷香工夫,不准挪動膝蓋。」
趙用賢瞟了瞟站在身邊的緹騎兵,嚷道:「你比韓擒虎還要惡毒,聽著,我有了。」說著吟出兩句:
浮雲片片掛簷牙。
春來春去長安道,
這時來午門看熱鬧的人又多了起來,兩位詞臣都有股「人來瘋」的傻勁兒,一時間思如泉湧,你來我往聯得好不暢快:
花落花開處士家。
我因朝奏終成禍,(吳中行)
誰苦今晨未品茶?
枯舌生津思好句,(趙用賢)
忠肝沸血化煙霞。
三杯小醉饒絲竹,(吳中行)
九死餘生對暮鴉。
敢為綱常成死諫,(趙用賢)
終叫社稷免咨嗟。
吳中行這一句對得有些勉強,但一時也覓不來好詞替換。他此刻也想弄個生僻的上句來難一難趙用賢,正攢眉沉思,忽聽得
有人朗吟了兩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
天道無窮地有涯。
吳中行與趙用賢兩人只顧得吟詩,全然不知身邊圍觀的人已戡聚越多。聽得有人接句,忙抬頭來看,只見艾穆已站在他們的面前。
「和父兄,原來是你。」吳中行一陣驚喜。
艾穆單腿跪下,一邊掏出手袱兒替趙用賢擦拭頸上的血跡,一邊說道:
「看你們在這裡旁若無人地斗韻,艾某實在欽慕。二位受此冤屈,猶苦中作樂,真名士也。」
「苦倒沒什麼苦,」吳中行強忍著疼痛,取笑道,「就是手箍死了,撓不了癢癢。」
趙用賢也咬著牙巴骨硬撐,附和道:「如果有人替我撓癢,跪他十天半月又有何妨。」
艾穆看著地上的血跡,只覺心揪得很,便伸手去把趙用賢的鐵木枷往上抬了抬,想讓這位冒著虛汗的大胖子輕鬆一些。緹騎兵見他動作越格,便頓了頓手持的哨棒,嚷道:
「這位大人,請站開些。」
艾穆不理會他,仍用手抬著枷,趙用賢怕他吃虧,低聲提醒道:
「和父兄,快依他說的辦,這些兵爺是狗臉上摘毛,說翻臉就翻臉的。」
緹騎兵雖不懂詩,但耳朵尖,卻把這句話聽進去了,頓時又一腳把趙用賢踹翻在地,吼道:
「你敢罵人,看老子不揍死你。」
艾穆趕緊把趙用賢扶起,霍地站起身來,雙目如電逼視著緹騎兵,厲聲喝道:
「大膽兵賊,竟敢侮辱斯文,定不能饒你。」
「你想怎麼樣?」
緹騎兵一提嗓子叫起來,執行任務的這一隊緹騎兵本有二三十人,聽這邊一叫喊,便提著兵器都圍了過來。在刑部點卯之後一同前來的沈思孝生怕艾穆吃虧,忙把他扯出人群。翰林院裡的一幫詞臣在趙志皋的帶領下也早都趕來這裡。他們不是來看熱鬧,而是來想辦法疏通執法的錦衣衛緹騎兵,力爭讓兩位受刑的同僚少吃一點苦頭。見艾穆與緹騎兵發生爭執,趙志皋忙趨上前去,偷偷地把一隻銀錠塞到領頭的小校手中,腆著臉笑道:
「這位兵爺不要發怒,大家都替皇上辦事,能通融的盡量通融。跪著的這兩位是咱的同事,待他們平安解了刑罰,咱請各位兵爺喝酒。」
「解刑之後,你們這些官老爺還不像昂頭的公雞,哪裡還認得俺們這些大兵。」
得了銀錠的小校,嘴上雖這麼說,臉上卻浮著得意的笑容,他一揮手,緹騎兵又都散開各就各位。艾穆趁這空兒,又走了過來,蹲下來問跪著的二位:
「昨晚上發生的事,你們知道麼?」
「發生什麼事了?」吳中行問。
「天上出了妖星。」
「妖星,什麼妖星?」趙用賢問。
「昨晚掃帚星起於東南,直犯北斗,光逼中天。隨後,京城就有三處火警。」
「星象變異,天人感應,這預兆什麼?」吳中行突然挺直了身子。
艾穆眼中射出深邃的光芒,反問道:「地上有奪情之議,天上有妖星閃耀,子道兄,個中蹊蹺,還用得著追問嗎?」
「老天爺有眼哪,」趙用賢突然狂笑起來,「我輩之舉,上合天意,縱死何憾!」
他這一笑,立刻吸引了不少圍觀者,緹騎兵一跺腳,又斥道:「你再胡鬧,小心俺又揍你。」
艾穆眼見人越聚越多,便提高嗓門說道:「那日在天香樓,艾某已說過,繼你們二位之後,我一定也會上疏皇上,批駁曾士楚、陳三謨等奪情之議,昨日午夜,我已擬好折子,沈主事定要附名,這折子就以我倆的名義遞進。」
「折子已遞了?」吳中行問。
「還在這兒呢。」沈思孝插話,說著就把手上的折子遞給艾穆,又道。「和父兄說遞進去之前,先要念給二位聽聽。」
「好,和父兄,快念。」趙用賢大聲催促。
艾穆站起身來,抖開折子。立刻,偌大的午門廣場鴉雀無聲,所有看熱鬧的人都屏神靜氣安寧下來。艾穆清了清喉嚨,大聲念道:
吾皇陛下:臣刑部員外郎艾穆、刑部主事沈思孝就首輔張居正奪情事,再行抗疏,諫曰:
自居正奪情,妖星突見,光逼中天。言官曾士楚、陳三謨,甘犯清議,率先請留,人心頓死,舉國如狂。
今星變未銷,火災繼起。臣豈敢自愛其死,不肯灑血為陛下言之:
陛下之留居正也,名曰為社稷。須知社稷所重,莫過於綱常。而元輔大臣者,綱常之表也。棄綱常而不
顧,何社稷所能安?且事偶一為之者,例也。而萬世不易者,先王之制也。今棄先王之制而從近代之例,如之決然不可也。居正今以例奪情,覿顏留機樞之地。設若期間國家有大慶賀大祭詞等盛典,為元輔者,欲避則害君臣之義,欲出則傷父子之情。臣不知陛下何以處居正,居正又何以自處也。徐庶以母故而辭於昭烈,日:臣方寸亂矣。居正獨非人子乎?而方寸不亂耶?位極人臣,反不修匹夫常節,何以對天下後世?臣聞古聖帝明王,勸人以孝矣,未聞從而奪之也。為人臣者,移孝以事君矣,未聞為所奪也。以禮義廉恥風化天下,猶恐不及,顧乃奪之?使天下為人子者,皆忘三年之愛於其父,常紀墜矣!異時即欲以法度整齊之,何可得耶?陛下誠愛居正,當愛之以德,使奔喪終制以全大節,則綱常固而朝廷正,乃使天下百官萬民成服之。災變不可弭矣,懇望陛下再思奪情之議,准臣之請。臣艾穆、沈思孝伏拜。
一篇雄文,抨擊猶烈。在場的官員豎著耳朵聽下來,不少人為之股慄,更有人生怕惹火燒身,趕緊抽身溜走。當然,也有不少人拊掌叫好。吳中行聽罷,也不免為艾穆鋒芒畢露的犀利言辭而大為擔心。因為,這篇疏中不但針砭首輔,而且捎帶著把皇上也刺激了一番,便道:
「和父兄這篇疏文,痛快淋漓,真千古奇文也,只是言辭過於激烈,一旦投進,下場不會比我倆好到哪裡去。」
「艾某正有此意,陪二位在此一跪。」
艾穆話音剛落,沈思孝也凜然說道:「還有我哪,我既來到午門,就沒打算回去。」
「快哉,快哉!」趙用賢又大叫起來,「讀此雄文,真想浮一大白。」
艾穆拱手朝兩位跪著的同道一揖,言道:「二位在此稍候,我和純父兄投折去了。」
話猶未了,圍觀的人早給他們二人讓出一條道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