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十二章 永樂大典

    「先生們,女士們,今天的慈善拍賣所進行的第二項拍品,是來自神秘的東方國度中國……六百年前的古籍,它也是最早的一部社會百科全書,目前在全世界只留存了幾百冊……這六冊珍貴的古籍都由是博納戴特先生珍藏的,現在也拿出來用於慈善事業,讓我們把掌聲獻給博納戴特先生……」
    同樣的水晶玻璃展櫃,但是裡面所放的物件,卻是從鑽石珠寶變成了幾冊書籍,在最前面的六個展櫃裡,每個展櫃中擺放了一冊書頁泛黃的古籍,加起來一共是六本。
    「這……這……難道是《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卷五千八百六十八之三十六……」
    雖然書籍並沒有打開,但是莊睿也能從那泛黃的書衣上,看出一層黃絹連腦包過的痕跡,使其顯得格外莊重,書衣正面的左上方黏有一個長方形的書籤,框內題「永樂大典」四字,字下方還有雙行小字,說明這冊書的卷數。
    看著這本即使是現代印刷品都很少見到的大幅書卷,莊睿可以想像,一萬多冊開本宏闊的《永樂大典》擺在架上,如同一個小型圖書館,真可以說是煌煌巨製了。
    這樣,一方面透過把士人集中起來,可以消弭朝野間的抗拒力量,達到籠絡士人的目的;另一方面還可以炫耀文治,確立自己的正統地位,於是就在即位的是年(1403年)七月,下令編纂《永樂大典》。
    說到《永樂大典》,不能不提到主持編纂這部典籍的兩個大功臣:解縉和姚廣孝,這部古代的鴻篇巨著,正是在二人的主持下,在各地徵召了大批繕書人進行描欄、清抄、繪圖和圈點工作,歷經六年編撰而成。
    至於姚廣孝,則是更具傳奇色彩,姚廣孝14歲就出家當了和尚,法名道衍,江湖人稱病虎,傳說朱棣起兵清君側,就是姚廣孝的手筆,一舉扶持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甚至被民間稱之為帝師,是朱棣最為信任和倚重的人。
    《永樂大典》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為後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不過《永樂大典》流傳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為自然或人為的破壞,最終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了。
    歷史上的《永樂大典》,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奇和讚歎,它的毀滅也帶來了同樣強烈的悲傷和遺憾,留給後世許多有待探尋的謎,現在,許多人不知道《永樂大典》是一部什麼書,還有許多對《永樂大典》耳熟能詳的人,恐怕一生也無緣見到《永樂大典》的原貌。
    「買下來,一定要買下來,不管花多少錢,一定要將其帶回到自己的博物館裡……」
    其實嚴格說來,現在留存下來的《永樂大典》,也並非是永樂年間的原本,這裡面有許多曲折複雜的故事。
    為防止今後再遭受類似禍患,明世宗萌生了重錄《大典》的想法,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人負責重錄《永樂大典》的工作,重錄工作整整花了6年時間,到明穆宗隆慶元年四月才最後完成。
    以歷史記載詳實而著稱的中國,怎麼會連這樣大的一部重要典籍的下落都沒有記載呢?讓包括莊睿在內的許多研究歷史的學者,都感到匪夷所思,正本究竟遭受了何等命運?如何亡佚的?至今還是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剩下的約400冊零本被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個機構收藏,即使是這樣,《永樂大典》這部奇書在今天仍然以其巨大的資料和文物價值而受到學者們的青睞。
    台上的威廉見到莊睿幾乎把眼睛都貼在了玻璃櫃上,還以為他是在分辨裡面書籍的真假,開口說道:「莊先生,這六冊古籍,都是經過專家和儀器鑒定過的,的確是貴國數百年前的東西,這一點還請您放心……」
    莊睿有些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他知道自己干擾了拍賣的進程,連忙向後退出了幾步。
    威廉知道,這六冊來自中國的古籍,其實是博納戴特昨天才臨時拿出來的,定價並不是很高,或許就是專門為了那個中國人特意拿出的拍品。
    莊睿毫不掩飾自己對於這六本古籍的喜愛,在威廉話聲剛落的時候,直接就喊到了五百萬,對於莊睿而言,這些孤本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花費再多錢,他也要將其收入到自己的博物館內。
    在距離莊睿不遠的角落裡,一個同樣長著亞洲人面孔的中年男人,舉起了手中的號牌。
《黃金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