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也稱《周易》,但都離不開一個易字,那麼這個”易”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易經》看起來如此神秘複雜,為什麼說它是簡易?而變易和不易又該如何理解呢?人們常說:世事無常,《易經》能幫助我們掌握未來的變化嗎?《易經》所揭示的,是自然與人類社會變化的基本規律,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依據《易經》的道理,來把握這變化莫測的未來世界呢?
《易經》中的易字到底是什麼意思,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曾仕強教授所講的:“易”有三義,即“簡易、變易、不易”,來自於《易緯乾鑿度》。我們從中國人特有的,筷子和毛筆也可以看出,《易經》的道理看似神秘,但實則簡易,那麼《易經》中的變易和不易,又該如何理解呢?
現在,就是過去和未來的交接點。過去的一切,已經無法改變,但是未來的一切還都在千變萬化之中。所以人們常說:世事無常,就是覺得未來非常難以把握,那麼《易經》是否能夠幫助我們,來看清這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呢?
《易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無論是代表儒家的孔子,還是代表道家的老子,他們的哲學理論都來源於《易經》。瞭解了《易經》,就會明白儒道相濟的道理。老子認為,所有能說出來的道理,都是非常道,那麼那個常道,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很多正直的人都認為,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應該一致才對,但是當我們懂得了《易經》中的道理,就會明白,什麼叫”難得糊塗”,其實糊塗的是表面,清楚的是內心。但是現代社會發展變化得很快,我們到底要不要變,又該怎麼變呢
《易經》曾經被稱為《變經》,因為宇宙的一切都在變化之中,而《易經》所表示的就是變化的規律。曾仕強教授告訴我們,變化有三個原則,第一個是權不離經,第二個是權不損人,那麼第三個原則是什麼?而這些變化的原則和道理,對於我們現代人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在《易經的奧秘》前五集基礎上,讓我們繼續跟隨,台灣師範大學曾仕強教授,一起來探索:《易經》的奧秘,第六集:易有三義。
《易經》,也稱《周易》,但都離不開一個易字,那麼這個”易”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易經》看起來如此神秘複雜,為什麼說它是簡易?而變易和不易又該如何理解呢?人們常說:世事無常,《易經》能幫助我們掌握未來的變化嗎?《易經》所揭示的,是自然與人類社會變化的基本規律,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依據《易經》的道理,來把握這變化莫測的未來世界呢?
大家都很清楚,易有三義,第一個就是簡易,第二個叫變易,第三個叫不易,這是一般的說法。為什麼簡易?我們從陰陽的觀點,從現在開始,既然進入了《易經》的大門,我們看任何事情都要採取陰陽的觀點,加上自然的標準,作合理的判斷,就這三句話就講完了。
那我這樣講,我倒不如拿一樣東西,各位馬上就明白了,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筷子。各位,我要教你小孩懂《易經》,是從筷子開始。你看兩個筷子一陰一陽,合起來就是一個太極。你用筷子的時候,一個不動一個動。你會兩個都動嗎?你會兩個都不動嗎?看準目標,一個不動,一個動,一陰一陽之謂道,馬上就夾到了。天天用它,就不知道它是幹什麼的,簡單明瞭方便攜帶容易操作,這是它本身的特性。所謂簡,就是你不要把這個東西搞得太複雜。筷子的功能是什麼?夾得起來我就夾,夾不起來我就用叉的,實在夾也夾不動,叉也叉不了,整個盤子端過來趕一點,統統解決。三部曲,所有問題都克服掉了。哪有那麼複雜的。
但是你從拿筷子動筷子,可以看出你的人品是怎麼樣的,中國人都從這裡瞭解你。第一個,看你筷子怎麼拿,拿這樣子,那可能你媽媽根本就不用心教你,哪有拿筷子這樣的。拿筷子這樣子,有沒有拿這樣子的,有,那就表示你很神氣,這些算什麼東西。人家一眼就看穿你心思想什麼。最怕就是做人家客人這樣,還把這個手拐在這裡,後面就不必說了嘛。第二個怕的是什麼?怕的是大家還沒有開動,你就先站起來夾外面的,你那麼急幹什麼,遲早會輪到你。通常我們拿筷子會拿固定的地方,不會太上也不會太下,這合理一點。我們第一夾筷子一定夾我們眼前的,我們不會夾旁邊的也不會夾前面的。第一個表示我這人不挑食,第二個表示我尊重大家,第三個我家教不錯,第四個我很守分,所有每一點都出來了。
外國人常常講你們用筷子是不衛生的,人家一個人一副不會傳染,你們筷子傳染來傳染去。其實他錯了,中國人拿筷子,不可以去挑東西的,你一挑就傳染了,我們眼睛多准,一夾就上來了,哪裡挑。我抽一抽,我傳染給誰。所以,很多東西,你要從這裡去瞭解。
我們的毛筆,你看只要一支,要畫小點就小點,要很粗就很粗,各種變化都有,一支就夠了。現在有人筆一拿來就是一排,選這個太粗了,選這個又太細了,忙死了。易簡,結構很簡單。功能變易無窮。
《易經》中的易字到底是什麼意思,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曾仕強教授所講的:“易”有三義,即“簡易、變易、不易”,來自於《易緯乾鑿度》。我們從中國人特有的,筷子和毛筆也可以看出,《易經》的道理看似神秘,但實則簡易,那麼《易經》中的變易和不易,又該如何理解呢?
《易經》這本書,最早的時候不叫《易經》,叫《變經》。因為它本來就是研究變化的道理,但是後來,我們很害怕,不敢用《變經》。第一個,它會害死很多人,一個人如果一直想變的話,這個人會變得連根本都沒有,變到連父母他都不認得,那你還敢變嗎?而且我們也知道,有變必有常,因為它是相對的,變如果是陽常就是陰,它離不開太極。你看很多人說世事無常,然後他就開始抱怨,就開始覺得我掌握不住,那就錯了。變化只是現象,背後一定有不變。宇宙在怎麼變,它還是宇宙,它沒有變。你想到變的時候,你一定要想到不變,你想到不變的時候,你一定要想到變,這才叫做“一陰一陽之謂道”。變與不變兩者是合在一起的,是分不開的,沒有不變,哪裡有變?沒有變,哪裡又有不變呢?先拿自己來說,你覺得你自己變了沒有?大家肯定會想,我還是我,哪裡變了?實際現代醫學證明,人身體裡所有的細胞,每七天就全部更新一次。人不變就活不下了。我們再從時間來看,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很明顯是不變的,你能改變你的童年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比如你在哪裡出生,一輩子就是那個地方,這是不變的。過去的事情,是誰也沒有辦法改變的,所以孔子說過去就過去了,不要再計較,後悔沒有用,最重要的是未來。但是,未來是不可測的,不是變不變的問題。而現在呢?現在是變還是不變?答桉只有一個,有的變,有的不變。很多人覺得變的學問挺複雜,其實也沒有什麼,我們所能掌握的只有現在,但現在是最麻煩的,因為現在可變可不變,有變有不變,亦變亦不變,變也挨罵,不變也挨罵,變也死,不變也死。對人生最大的考驗就是現在。
現在,就是過去和未來的交接點。過去的一切,已經無法改變,但是未來的一切還都在千變萬化之中。所以人們常說:世事無常,就是覺得未來非常難以把握,那麼《易經》是否能夠幫助我們,來看清這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呢?
很多人都說世事無常。實際上,世事怎麼會無常呢?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脈絡,有一定的規律,是可經推理的。如果連理都推不通,那人就沒法活了。你最起碼知道,你今天中午有飯吃,晚上回到家,你的床還在。要不然,你在外面幹什麼事情都不安心。我們之所以能夠安心,就是我們知道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小孩子安心什麼?就是知道自己的爸爸媽媽不會變。如果小孩子一回家,發現爸爸媽媽都變了,那他就不知所措了。所以,我們不要相信“一切一切都在變,只有變是不變的”,這種話聽起來好聽,但卻不堪一擊。家是不會變的,否則你不安定,世道是不會變的,否則人們還努力幹什麼?人事全非,但是江山依舊在,雖然一直在變,卻總是有不變的東西存在。我們現在就是忙於應付這些變,所以搞的自己緊張忙碌,最終卻一無所獲。
一個人看到變的時候,要去掌握後面那個不變的常則,拿就是自然規律。太陽一定從東方升起,這是我們都知道的自然規律,誰都變不了,你再怎麼創新都沒有用;太陽一定從西方落下,用原子彈都阻止不了。人的力量很偉大,但也有局限性。當我們看到變的時候,不要老在變裡面打滾,而要學會去掌握那個不變的東西。現在的人,可憐就可憐在老是在變裡面打滾。太極是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都是太極。太極是有陰就有陽,陰是不易的,我們把它叫做常,哲學上叫做本體;陽是變易的,就是無常,哲學上叫現象。本體永遠不會變,現象是瞬息萬變的。但是,人們往往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只相信自己看得見的東西,可是我們所看得見的東西沒有一樣是不變的,而且眼睛所能看到的東西是非常有限的,很多東西我們根本看不見。我們怎麼能否定自己眼睛看不見的東西呢?
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假象,真相是永遠看不見的。假象就是那些變來變去的東西,而真相就是本體,是實質,它內藏於事物之中。所以太極就是有所變有所不變。有人理解太極是有一部分變,有一部分不變,其實不是這樣的。太極中變跟不變是同時存在的,你看它變,它好像沒有變。你看它沒變,好像又在變。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叫做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一張桌子,桌面看上去是平的,但是你放大來看,就會發現它也是凹凸不平的。世界上沒有一種東西是平的,直線也是虛擬出來的概念。但我們現在腦海裡總有切割的觀念,好壞善惡總喜歡分開來看,這就糟糕了。我們要明白,事物是亦好亦壞,人也是亦善亦惡,有時候會變善,有時候又會變惡。我們找不到一個純善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活不了;我們也找不到一個純惡的人,因為別人根本容不下他。所以說,純善容不了自己,純惡別人容不了你。《道德經》開宗明義講了六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它告訴我們,宇宙有兩個道,一個叫常道,一個叫非常道。常道是不可說的,凡是你說得出來的,就不是常道,只是非常道而已。
《易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無論是代表儒家的孔子,還是代表道家的老子,他們的哲學理論都來源於《易經》。瞭解了《易經》,就會明白儒道相濟的道理。老子認為,所有能說出來的道理,都是非常道,那麼那個常道,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什麼叫常道?用今天科學的話來講,叫絕對宇宙,絕對宇宙它是園的。園代表圓滿,它是理想狀態。月一園你就知道馬上缺了,就在園的那一剎那它就開始缺了。所以人求圓滿是跟自己過不去,但是你非求不可。所以孔子才說,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人要有理想,但理想永遠不可能實現,可是你不能放棄,你還是要盡人力,最後聽天命。不懂《易經》,很難瞭解孔子的話。絕對宇宙就是《易經》裡面所講的不易,它一點都沒有變化,它永遠是那樣。絕對圓滿,絕對自由,絕對平等,絕對光明,可是那種狀態我們很難接受,就是你我不分。一個錢在這裡,你會不會去拿,就看你有沒有分的觀念。如果那個錢擺在哪裡都是一樣的,你不會去拿,你拿它幹什麼?你會伸手去拿,就是因為這個東西可以分的,我據為己有,別人要不到,我就要了。人會伸手去拿東西就是你知道這是可分的,沒有人會去抓月亮,你抓月亮幹什麼,因為那不可能是你私有的。只有要絕對狀態才有百分之百公有的東西,所以我們一旦生而為人一旦落入這個地球,我們一定要覺悟,我們只能相對的自由只能相對的平等,我們只能享受相對的光明,一定有黑暗面的。你不管什麼柏拉圖的理想國也好,陶淵明的桃花源也好,都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現在講我們可以有絕對的自由,答桉只有一個,除非你死了,死了就絕對自由。人類就被這種很奇怪的名詞把自己箍得死死的。
你會盲目去追求這些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不存在的事情,那不是很冤枉嗎?我們現在已經初步得到了世界上有變就有不變了,它是同時存在的不可分割的,而且變的當中就含有不變,不變的當中就含有變。現在我們看出來了,“易”有變易和不易兩種意思,我現在要講一句,很多人不會相信而且甚至於會很憤怒的話。人類最高的智慧就是以不變應萬變。不變的是原則,萬變的是現象,我用不變的原則來應對萬變的現象。
一個人裡面一定要有原則,而且要堅持,但是外面你要磨成園的,你才有辦法去跟人家妥協協調,最後大道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桉。內圓外圓的人是小人絕對是小人,完全沒有理想完全沒有目標惟利是圖,有好處我就有洞就鑽,可恥。所以內方外方不好,內圓外圓更不好。人妥協卻不能放棄立場,才能圓通。現在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很簡單,一句話就是,站在不變的立場來變,才不會亂變。中國人有跟沒有是合在一起的,它不會分的,要跟不要合在一起,好跟不好合在一起,善跟惡合在一起,一分開你就完了。不要認為這樣的人好像煳塗,不要認為這樣的好像不負責任,錯了。在中國社會,只要你的立場太分明,你就得不到群眾的支持。連我明明不喜歡的都先說,好,沒有關係,然後在想辦法一個一個把它否定掉。我們不會一開始就說,我不喜歡,不可以。所以外國人老看不懂中國人,因為他腦筋很簡單,它對就對錯就錯。這樣各位才知道,為什麼美國的小孩子一做錯事情,做爸爸的一定要問誰對誰錯,他只罵錯的,他不罵對的。中國人沒有,我兩個男孩子,一吵架,統統罰站,我首先教他對是沒有用的,對有什麼用,你不要以為你對就好了,然後站了五分鐘以後,我會把弟弟叫來,我說今天你沒有錯,就是哥哥一個人錯。那既然你沒有錯,我為什麼罰你站。他說這樣比較好,我說你拍爸爸馬屁,你不高興就說不高興。他說我真的沒有不高興。我說這怎麼可能呢?你沒有錯我罰你站,你還說你沒有不高興。他說真的,有一次不曉得你為什麼只罰哥哥沒有罰我,結果我被哥哥打得很慘。我說哥哥打你,你就告訴我好了。他說不告還好,告打得更慘。我說那我要怎麼樣呢?它說就這樣好了,不管我有沒有錯,罰我站,我就沒事了。
外國人一輩子想不通這種道理,然後我又把哥哥叫來,我說今天誰錯。他說我錯。我說弟弟有沒有錯,他說他沒有錯。我說你知道得很清楚。他說我當然了。我總是知道是非的。中國人是表面沒有是非,心裡一清二楚心知肚明,佳偶哦心中有數。我說那我問你,為什麼我要罰弟弟站。他說你是給我面子。我說我幹嘛給你面子,他說不是,你要以後更加愛護弟弟,我說你知道這樣就好了。中國人考慮事情是考慮得很長遠的。
很多正直的人都認為,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應該一致才對,但是當我們懂得了《易經》中的道理,就會明白,什麼叫”難得煳塗”,其實煳塗的是表面,清楚的是內心。但是現代社會發展變化得很快,我們到底要不要變,又該怎麼變呢
要怎麼變?這是對中國人來講,一生一世都要面對的難題,我們提出三個原則,我相信你照這三個原則去做的話,你就可以應付的非常妥當。
第一個,叫做權不離經。權就是權變的意思,經就是經常的守則,不可以變的規矩。你怎麼變,不能超越這個規矩,用現代的話來講,叫有原則地應變,不可以沒有原則地亂變。一個變來變去,變到沒有原則了,那誰都怕你了。一個死守原則,不知道變通,那誰也怕你。這樣各位才知道為什麼我們中國人講外圓內方了。這外圓內方是非常有道理的事情,你再怎麼變,那個規矩不能變掉。我們用現代話來講,每一個人都可以變通,但是不能變得太離譜,就這麼一句而已。這樣就叫做權不離經。每一種改變都應該看它合理不合理,合理是檢驗的標準,你變得合理,我們就同意,你變得不合理,我們就搖頭。
第二個原則,叫做權不損人。所有的權變不可以損害別人,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不叫變通。使既得利益者受到很大的傷害是不公平的。我來舉一個實實在在的桉例。有一家公司,有一位朱小姐,她在甲單位希望掉到乙單位去,我想這是很簡單的事情。人事單位就首先徵求朱小姐的直屬上司,你同意朱小姐離開你的單位嗎?他說沒有問題啊,我尊重她的選擇,我們都是同一家公司。人事單位又去問朱小姐要去的那個單位,你同不同意朱小姐調過來,他說歡迎啊,我們也很熟。然後總經理一批准,公佈,就生效了。可是偏偏公佈了以後,本來要接受朱小姐去的那個單位,就跟人事單位講,我不接受朱小姐。人事單位說,你不能這樣,我事先徵求你同意的,我才簽准的,現在命令發佈了,你又說不同意。他說,你不要問我理由,我不同意就是不同意,你真的要她來,那我辭職。他是個很好的經理,你把他逼走對你沒有好處,可是他就是反悔了,你說誰不對。我不覺得誰不對。所以那個人事單位的主任就問我,怎麼辦。我說,怎麼辦?你看唐朝有一個人,姓程,叫程咬金,這裡面一定有個系統叫程咬金系統,他是半路殺出來的。外國人很少有什麼程咬金系統,中國人到處都是,無端端殺出一個人來,就叫程咬金。我說我告訴你,我們想事情要這樣想,這位原來要接受朱小姐的新單位的主管,是個太極,他有陰有陽,他平常是講信用還是不講信用的。他說他平常很講信用。我說那就好了,他答應的事情,他會不會反悔。他說從來不反悔。我說那就好了,這次是例外,這不是通例。那一定有他說不出的苦衷。我說我的判斷是很清楚的,是他太太不同意,而不是他不同意。他說他跟他太太有什麼關係?我說你去問問好了。他就去問這位主管說,是不是你太太不同意?他說你怎麼知道?所以為什麼說讀《易經》的會算,其實是推理。他說那你太太為什麼不讓朱小姐進來?他說我太太不是對朱小姐有意見,她根本不認識她,是三年前,我擔任主管的時候,我太太就跟我講一句話,我不許沒有結婚的女同事到你的單位裡來,你給我記住,我以為三年過去了已經解禁了,我都忘得一乾二淨了,沒想到她還記得。所以那個人就給我打電話,問題是出在他太太,任何未婚的女同事都不同意到他單位。他就問我怎麼辦。我說很簡單,你現在幾條路可走,第一個,請總經理收回成命,行嗎不行,朝令夕改,整個公信力都沒有了。第二個,勉強那個新的單位要接受她,那你逼走一個好人才。你兩條路都走不通,你唯一的一條路,就是你帶著一籃子蘋果去見他的太太,說我們事先不知道你有這個規矩,如果知道,怎麼樣也不會讓朱小姐到你先生的單位裡去,現在已經弄錯了,所以,總經理叫我帶一籃子蘋果來特別拜託你幫他一件事,就是他命令已經出來了,馬上收回不對,但是最起碼維持兩個月,兩個月以後再把她調走。這兩個月,好好看管你的先生,不要讓他出事了。她說這個可以商量,兩個月可以商量。兩個月以後,人事主管再去的時候說,要不要把朱小姐調走。她說也沒有怎麼樣,讓她留下來就好了。就解決了。這個才叫做化。不是解決,而是化解。《易經》是講“化”的,中國這個“化”它是一切都化到最後沒有了,大事化小,小事化到沒有事。
《易經》曾經被稱為《變經》,因為宇宙的一切都在變化之中,而《易經》所表示的就是變化的規律。曾仕強教授告訴我們,變化有三個原則,第一個是權不離經,第二個是權不損人,那麼第三個原則是什麼?而這些變化的原則和道理,對於我們現代人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第三個原則,權不多用。常常變就表示你這個規矩有問題。我們今天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講求新求變。這是很奇怪的事情。我講幾句話各位就瞭解了,常常變就表示很不成熟,才會常常變。一個人摸索一陣子以後就知道你穿什麼衣服最合適,你就穿那種衣服就好了,一會穿這樣一會穿那樣就是表示你根本穿哪種都不合適,這很幼稚的。求新求變要記住,變有百分之八十是錯誤的,天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規矩,不要亂變,你看水龍頭你就這樣開好了,他不行,用壓的,各式各樣的。所以你一住到旅館裡面去,這樣開也不出來,那樣開也不出來,踢它,它噴得你全身都是,這算什麼設計嘛,這很可笑的事情。他就是基本的規律不懂。中國人設計房子,先設計裡面,每個房間方方正正,然後在設計外面。風水是非常科學的東西,我講一句很正經的話,不懂的人就是迷信,懂得人就是講道理,完全根據科學的道理,只是現在很多人他不懂他亂講,亂講你把它當迷信,那也是真的那也不是假的,有內行一定有外行,這個我們承認,但是外行比內行還多,那人家就不服氣了。內行比較少,外行比較多,經常這樣辦,偶爾這樣。
求新求變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到最後你會覺得,新的就是好的,舊的就是壞的,這個是最可怕的觀念。新的常常不如舊的,你看我們現在很懷念以前的東西,因為以前的東西很簡單明瞭。我說清楚,求新求變本身是對的,是你搞錯了,你認為新的一定比舊的好,這是錯誤的。你認為舊的再好也要換掉,那叫喜新厭舊,一個人只要喜新厭舊,我看這個人就沒有指望了,遲早連太太也換掉了。老子當年已經說過了,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經》。
一個人不知道常規,不知道常則,你就開始亂變,最後結果只有一個字,凶。你變得最後你不知道你連立錐之地都變掉了,那是多可怕的事情。一個人對父母孝可以變嗎?對朋友信可以變嗎?這不能變的。編導最後彼此信任感沒有了,然後人間就有疏離感。
我們一定要記住這三個原則,權不離經,所有的變不能離開規矩;權不損人,所有的應變你不可以損害人家的利益;權不多用,你偶爾用,大家沒有話講,那根本就是你的規矩要改,你改規矩改原則改方法。一個人變得連根本都變掉的人是最可怕的。我們既然談到這裡,我就知道大家心裡頭會想,那《易經》到底能不能佔卜?這是個不能避免的問題,因為它本來就是一本占卜的書,你躲來躲去不是辦法,你要面對這個問題,它本來是很正經的問題。所以我們接下來要談孔子為什麼說不佔?
易經故事之一:智慧人生64個感悟
第一感悟:養精蓄銳把握機會-----學會定位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閒氣定----戒除浮躁
第三感悟:鍥而不捨奮發進取----磨掉幼稚
第四感悟:目標明確果斷前行----戰勝疏懶
第五感悟:等待時機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第六感悟:冷靜反省心安理得----避免爭執
第七感悟:伸張正義寬厚仁慈----化干戈為玉帛
第八感悟:相親相愛和平共處----趕走孤獨
第九感悟:以退為進蓄勢待發----鼓足幹勁
第十感悟:奮勇前行堅持真理----靠近成功
第十一感悟:善於溝通誠信待人----增進瞭解
第十二感悟:順應自然順水推舟----懂得順從
第十三感悟:和睦相處平易近人----融入團體
第十四感悟:柔順謙遜精中求細----穩妥操辦大事
第十五感悟:謙虛謹慎虛若懷谷----切忌得意忘形
第十六感悟:有備無患奉獻愛心----分享快樂
第十七感悟:隨機應變開闊視野----靈活變通
第十八感悟: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冷靜糾正錯誤
第十九感悟:智慧感化德行育人----因勢利導。
第二十感悟:審視自我觀察別人-----完善自我
第二十一感悟:大事花小小事化了-----消除阻梗
第二十二感悟:樹立形象提高修養----學會包裝自我
第二十三感悟:順應時勢尋求幫助----正確對待衰敗
第二十四感悟:有錯必糾改邪歸正----學會做聰明人
第二十五感悟:光明磊落腳踏實地----戰勝虛偽
第二十六感悟:積善行德招賢納士----攬人才籠人
第二十七感悟:自食其力養人養德----學會養家餬口
第二十八感悟:敢闖敢幹不怕失敗----過流時期堅強如剛
第二十九感悟:流而不盈持中守正----直面坎坷
第三十感悟:選擇依靠知命樂天----保存退路
第三十一感悟:相感以情坦誠相待-----尋找朋友
第三十二感悟:人貴有恆積極主動-----持之以恆
第三十三感悟:遠離小人敬而遠之-----保護自己有學問
第三十四感悟:目標正確懂得放棄-----穩步壯大自己
第三十五感悟:愛崗敬業以德服人----緩步晉陞
第三十六感悟:退而自保鋒芒不露----心懷遠大抱負
第三十七感悟:端正家風教子有方----創建美好家園,男成龍女成鳳,但必須要一個先決條件——家風純正
第三十八感悟:求同存異信而不疑----學會與不同人相處
第三十九感悟:追思反省剛健中正----擺脫困境
第四十感悟:養精蓄銳改過自新----平安渡過險境
第四十一感悟:吃虧是福有失必得----獲得利益
第四十二感悟:樂善好施惠人惠己-----愛別人就是愛自己
第四十三感悟:當機立斷勝卷在握------處理事情要果斷
第四十四感悟:珍惜緣分選擇朋友------慧眼識他人
第四十五感悟:聚集英才用人所長-----開創光明
第四十六感悟:積累資本尋找貴人-----機會青睞有準備的人
第四十七感悟:臥薪嘗膽笑看人生-----擺脫潦倒
第四十八感悟:求賢若渴善待英才----做合格的老闆
第四十九感悟:破舊立新與時俱進----改變自我
第五十感悟:厚積薄發堪當重任-----幹大事要人才
第五十二感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做事有分寸
第五十三感悟:循序漸進德厚載物----提升自我實現目標
第五十四感悟:專心如一白頭偕老----尋找如意伴侶
第五十五感悟:扶危濟困澤被後世----達則兼濟天下
第五十六感悟:走出家們闖蕩世界-----尋找發展之路
第五十七感悟:過謙不及有始有終----實現志向
第五十八感悟:開懷豁達齊心協力-----共同進步
第五十九感悟:凝聚人心增強實力----一盤散沙是大害
第六十感悟:潔身自保無慾則剛-----懂得節制
第六十一感悟:誠實守信專心致志----推動事業發展
第六十二感悟:小過無錯大過難容----正確對待過失
第六十三感悟: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保護成功果實
第六十四感悟:永不懈怠消除悔恨----迎接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