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與意的矛盾

【原文】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日:「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1),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蘊邪(2)?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3),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陵,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父。極天下之噴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一vy;'> 【註釋】

一vy;'> (1)情偽:真情假象。

一vy;'> (2)蘊:內涵。

一vy;'> (3)形而上者:思想、觀念等沒有確定物象的意識形態。道:理論,原則。形而下者:可見可觸的具體物質。器:具有實用性的物質。

【譯文】

孔子說:「文字不能完全表達語言,語言不能完全表達意義。」那麼聖人的意圖就不能表現出來了嗎?孔子說:「聖人創立卦象是為了充分表達意念,設置六十四卦是為了充分表達真偽,加上文辭是為了充分表達要說的話,使卦史變化相通是為了充分顯示有利之處,激勵人們是為了充分顯示它的神奇。」「乾卦」和「坤卦」集中體現了《易》的內涵嗎?乾坤確定了秩序,《易》的原則就以它為基礎。乾坤毀滅了,那麼就無法體現《易》的原理。

《易》的原理體現不出來,那麼乾坤差不多就要停止運動了。因此,形而上者叫做道,形而下者叫做器,將它們結合調節叫做變,推演運用叫做通,在民眾中實施運用叫做事業。所以,卦象是聖人用來顯示天下萬物繁雜的現象,模擬它們的外形面貌,反映事物的特性,因而叫做卦象。聖人用來顯示天下萬物的運動變化,觀察它們的普遍聯繫,以推行立身處世的準則和規範,加上文辭,用以判斷吉凶,因此稱為艾。極盡天下萬物最繁雜的現象,這是卦象的演化,激勵天下萬物運動的,是卦交辭的啟示。互相聯繫並適度調節,是變化的結果。推動萬物運行,是變通的結果。對它們心領神會的是人,默默成就它們,無言中確立信賴,是德行顯現的結果。

【讀解】

人世間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用什麼方式來表現宇宙萬物千變萬化的形貌及其內在聯繫,用什麼方式來傳達人們內心對大千世界的深奧複雜微妙的感受。

《系辭》的作者認為,只有超凡入聖的人才能成功地解決這一難題,而《周易》則是成動解決這一難題的代表作、典範,所以被看成是「經典」。具體地說,《周易》用六十四個卦象和卦辭、爻辭,揭示了天地萬物的形貌、特點、聯繫、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表現了聖人對天地萬物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聖人的偉大品德。

姑且不說作者一再表現出的對「聖人的厚愛,這裡提到的「言」與「意」的矛盾,恐怕才是真正要關注的焦點。言語、話語、表達手段和方式總是有限的,外部大千世界和深幽的內心世界卻是無限的。如何用有限來表現無限,既是哲學問題,又是藝術問題,同時也是人生問題。老百姓關心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只有聖人君子(精英)才會去思考遠離切身利益、又關係到切身利益的這類問題。他們的思考是有價值和意義的。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 者:周振甫

《周易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