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養生,就是按照中醫理論,調整飲食,注意飲食宜忌,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養生方法。
飲食是供給機體營養物質的源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功能,保證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漢書·酈食其傳》所說:「民以食為天」,就是這個意思。古人早就認識到了飲食與生命的重要關係。他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經驗,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飲食養生理論,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飲食養生的目的在於通過合理而適度地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並通過飲食調配,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頗,從而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由於飲食為人所必需,而飲食不當,又最易影響健康,故食養是中醫養生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節 飲食養生的作用
飲食為的是補充營養,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但具體說來還有許多講究。首先,人體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是精、氣、神,統稱「三寶」。機體營養充盛,則精、氣充足,神自健旺。《壽親養老新書》說:「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明確指出了飲食是「精、氣、神」的營養基礎。其次,由於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對臟腑的營養作用也有所側重。《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此外,食物對人體的營養作用,還表現在其對人體臟腑、經絡、部位的選擇性上,即通常所說的「歸經」問題。如:茶入肝經,梨入肺經,粳米入脾、胃經,黑豆入腎經等等,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宜的飲食,對人的營養作用更為明顯。飲食養生的作用大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強身、防病
食物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營養供給,可以使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旺盛。因而,新陳代謝功能活躍,生命力強,適應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大,抵禦致病因素的力量就強。
飲食又可以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即《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所說:「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根據食物的氣、味特點,及人體陰陽盛衰的情況,予以適宜的飲食營養或以養精,或以補形,既是補充營養,又可調整陰陽平衡。不但保證機體健康,也是防止發生疾病的重要措施。例如:食用動物肝臟,既可養肝,又能預防夜盲症;食用海帶,既可補充碘及維生素,又可預防甲狀腺腫;食用水果和新鮮蔬菜,既可補充營養又可預防壞血病等等,均屬此類。
此外,發揮某些食物的特異作用,可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例如:用大蒜預防外感和腹瀉;用綠豆湯預防中暑;用蔥白生美預防傷風感冒等等,都是利用飲食來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二、益壽、防衰
飲食調攝是長壽之道的重要環節,利用飲食營養達到抗衰防老、益壽延年的目的,是歷代醫家十分重視的問題。中醫認為:精生於先天,而養於後天,精藏於腎而養於五臟,精氣足則胃氣盛,腎氣充則體健神旺,此乃益壽、抗衰的關鍵。因此,在進食時選用具有補精益氣、滋腎強身作用的食品。同時,注意飲食的調配及保養,對防老抗衰是十分有意義的。特別是對於老年人,充分發揮飲食的防老抗衰作用尤其重要。《養老奉親書》說:「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清代養生家曹廷棟認為,以粥調治頤養老人,可使其長壽。他指出:「老年有競日食粥,不計頓,饑即食,亦能體強健,享大壽」。因之編制粥譜百餘種,以示人食飲。
很多食物都具有防老抗衰作用,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龍眼肉、胡桃、蜂皇漿、山藥、人乳、牛奶、甲魚等,都含有抗衰老物質成分,都有一定的抗衰延壽作用。經常選擇適當食品服用,有利於健康、長壽。
在傳統的中醫飲食養生法中,有豐富的調養經驗和方法,在食品選擇上,有穀類、肉類、蔬菜、果品等幾大類;在飲食調配上,則又有軟食、硬食、飲料、菜餚、點心等,只要調配有方,用之得當,不僅有養生健身功效,而且可以收到治療效果,這些內容詳見《中醫飲食營養學》,這裡不予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