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

長,即廣的意思;刺,針刺;節,法度。本篇廣泛地論述各種疾病的針刺法度,所以篇名為「長刺節論」。篇中討論了頭痛、寒熱、癰腫、疝、積、痺、狂、麻風等病的針刺部位和針刺方法。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三卷。12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3456陰刺,入一傍四處。治寒熱深專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會,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發針而淺出血。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7之,必端內針為故止。病在少腹有積,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俠脊兩傍四椎間,刺兩髂?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痺,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痺,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痺,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原脫,據《甲乙》卷十一第二校語補)止。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

1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為針之』,無『藏』字」。

2道;道路。皮膚為針刺出入的道路。

3陰刺:新校正云:「……此陰刺疑是陽刺也」。

4專:通「傳」。

5大藏:馬蒔注:「五藏為大髒,而刺五俞即所以刺大髒也。」

6藏會:背部俞穴,是髒氣聚會之處。

7皮骨盾:《太素》作「腹齊」,楊上善注:「故小腸有積,刺於齊腹,下至少腹。」是腹齊當乙作「齊腹」。

高明的針灸醫生,在診斷疾病時,聽病人訴說病在頭部,頭痛得非常厲害,於是便進行針刺,當針刺到骨時,頭痛就停止了,而且並沒有傷損骨肉皮膚,皮膚是針刺出入的道路。陽刺的方法是中間直刺一針,然後在其上下、左右四傍各刺一針,用這種針刺方法治療寒熱病變。如果寒熱邪氣向裡深入傳變,就當針刺五臟,邪氣內傳接近五臟時,就當針刺背部五臟的俞穴,邪近五臟針刺髒俞穴的理由,因為這些地方是髒氣會聚之處。待腹中寒熱邪氣清除後再停針。大凡針刺的要點,是出針時,針孔少少的出點血為好。治療癰腫病,直接在癰腫上進行針刺,根據癰腫的深淺大小而刺,針刺大的癰腫,讓它出血稍多一點,小的癰腫,當針刺深一點,但都以正直而刺為準則。病人少腹部生有積塊,可針刺齊腹以下至少腹部的穴位,再針刺第四椎俠脊兩傍的穴位,還可針刺兩髂骨後居?穴以及季脅間的京門穴,引導腹中熱氣向下行,病就會痊癒。病在小腹部,表現為腹痛,大小便不通利,病名叫疝氣。遇到寒冷於是腹痛加重,大腿內側發涼。治療時可在腰及踝骨之間取穴針刺,針刺後再行艾灸,待小腹部發熱,病就會好了。筋的病變,表現為筋脈攣急,關節疼痛,不能行走,名叫筋痺。治療時以針刺筋為準則,可在肌肉相接處針刺,但不要刺傷了骨,針刺後筋發熱,表明病可痊癒,即停止針刺。肌膚的病變,肌肉、皮膚都出現疼痛,名叫肌痺,這個病,是感受了寒濕邪氣所形成的,治療時,當針刺大、小分肉間,多刺幾針,而且應當針刺深一點,以針處發熱為準則,但不要傷到筋骨,若傷到筋骨,寒邪發作,將出現其它病變,待分肉發熱時,病將痊癒,即停止針刺。骨的病變,表現為骨沉重不能舉動,病人感覺骨髓中酸痛,寒冷深達到骨。治療時應當深刺,以不傷脈肉為準則,待大小分肉及骨發熱時,病將痊癒,即停止針刺。

陽經的病變,大小肌肉出現時寒時熱,病名叫狂。治療時可用瀉法瀉其實邪,留意觀察,大小肌肉發熱時,病將痊癒,即停止針刺。這個病剛產生的時候,每年發作一次,若不及時治療,將發展為每月發作一次,若還不及時治療,將發展為每月發作四、五次,於是轉變成癲證。治療時可針刺大小分肉,如果沒有寒象,當用針刺調補,病將痊癒,即停止針刺。感受風邪致病,表現為時寒時熱,發熱時汗出,一日發作數次。治療時先針刺分肉的絡脈,若仍然汗出,時寒時熱,三日針刺一次,針刺一百天,病將痊癒。患麻風病,骨節沉重,鬍子、眉毛脫落,病名叫麻風。治療時先針刺肌肉使病人汗出,連續治療一百天後,再針刺骨髓使病人汗出,連續治療一百天。如此一共治療二百天,鬍子、眉毛重新生長時,停止針刺。   

《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