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虛勞骨蒸候
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腎,旦起體涼,日晚即熱,煩躁,寢不能安,食無味,小便赤黃,忽忽煩亂,細喘無力,腰疼,兩足逆冷,手心常熱。蒸盛過,傷內則變為疳,食人五臟。二曰脈蒸,其根在心,日增煩悶,擲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睡即浪言;或驚恐不定,脈數。若蒸盛之時,或變為疳,臍下悶;或暴利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無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時,胸滿,或自稱得注熱,兩脅下脹,大嗽,口內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體熱如火,煩躁無汗,心腹鼓脹,食即欲嘔,小便如血,大便秘澀。蒸盛之時,身腫目赤,寢臥不安。
五曰內蒸,亦名血蒸。所以名內蒸者,必外寒而內熱,把手附骨而內熱甚,其根在五臟六腑。其人必因患後得之,骨肉自消,飯食無味,或皮燥而無光澤。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
又有二十三蒸:一胞蒸,小便黃赤;二玉房蒸,男則遺瀝漏精,女則月候不調;三腦蒸,頭眩悶熱;四髓蒸,髓沸熱;五骨蒸,齒黑;六筋蒸,甲焦;七血蒸,發焦;八脈蒸,脈不調;九肝蒸,眼黑;十心蒸,舌干;十一脾蒸,唇焦;十二肺蒸,鼻干;十三腎蒸,兩耳焦;十四膀胱蒸,右耳偏焦;十五膽蒸,眼白失色;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腸蒸,下唇焦;十八大腸蒸,鼻右孔干痛;十九三焦蒸,亦雜病乍寒乍熱;二十肉蒸;二十一膚蒸;二十二皮蒸;二十三氣蒸,遍身熱。
凡諸蒸患,多因熱病患愈後,食牛羊肉及肥膩,或酒或房,觸犯而成此疾。久蒸不除,多變成疳,必須先防下部,不得輕妄治也。
四十一、虛勞舌腫候
心候舌,養於血,勞傷血虛,為熱氣所乘。又,脾之大絡,出於舌下。若心脾有熱,故令舌腫。
四十二、虛勞手足皮剝候
此由五臟之氣虛少故也。血行通榮五臟,五臟之氣,潤養肌膚,虛勞內傷,血氣衰弱,不能外榮於皮,故皮剝也。
四十三、虛勞浮腫候
腎主水,脾主土。若脾虛則不能克制於水,腎虛則水氣流溢,散於皮膚,故令身體浮腫。若氣血俱澀,則多變為水病也。
四十四、虛勞煩悶候
此由陰陽俱虛,陰氣偏少,陽氣暴勝,則熱乘於心,故煩悶也。
四十五、虛勞凝唾候
虛勞則津液減少,腎氣不足故也。腎液為唾,上焦生熱,熱沖咽喉,故唾凝結也。
四十六、虛勞嘔逆唾血候
夫虛勞多傷於腎。腎主唾,肝藏血,胃為水穀之海。胃氣逆則嘔,腎肝損傷,故因嘔逆唾血也。
四十七、虛勞嘔血候
此內傷損於髒也。肝藏血,肺主氣。勞傷於血氣,氣逆則嘔,肝傷則血隨嘔出也。損輕則唾血,傷重則吐血。
四十八、虛勞鼻衄候
肺主氣而開竅於鼻,肝藏血。血之與氣,相隨而行,俱榮於臟腑。今勞傷之人,血虛氣逆,故衄。衄者,鼻出血也。
四十九、虛勞吐下血候
勞傷於臟腑,內崩之病也。血與氣相隨而行,外養肌肉,內榮臟腑。臟腑傷損,血則妄行。若胸膈氣逆,則吐血也。流於腸胃,腸虛則下血也。若腸虛而氣復逆者,則吐血下血。
表虛者則汗血。皆由傷損極虛所致也。
五十、虛勞吐利候
夫大腸虛則洩利,胃氣逆則嘔吐。虛勞又腸虛胃逆者,故吐利。
五十一、虛勞兼痢候
臟腑虛損,傷於風冷故也。胃為水穀之海,胃冷腸虛則痢也。
五十二、虛勞秘澀候
此由腸胃間有風熱故也。凡腸胃虛,傷風冷則洩利;若實,有風熱,則秘澀也。
五十三、虛勞小便利候
此由下焦虛冷故也。腎主水,與膀胱為表裡;膀胱主藏津液。腎氣衰弱,不能制於津液,胞內虛冷,水下不禁,故小便利也。
五十四、虛勞小便難候
膀胱,津液之腑,腎主水,二經共為表裡。水行於小腸,入於胞而為溲便,今胞內有客熱,熱則水液澀,故小便難。
五十五、虛勞小便餘瀝候
腎主水。勞傷之人,腎氣虛弱,不能藏水,胞內虛冷,故小便後水液不止,而有餘瀝。
及脈微細者,小便餘瀝也。
五十六、虛勞小便白濁候
勞傷於腎,腎氣虛冷故也。腎主水而開竅在陰,陰為溲便之道。胞冷腎損,故小便白而
五十七、虛勞少精候
腎主骨髓,而藏於精。虛勞腎氣虛弱,故精液少也。
診其脈,左手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苦足下熱,兩髀裡急,主精氣竭少,為勞傷所致
五十八、虛勞尿精候
腎氣衰弱故也。腎藏精,其氣通於陰。勞傷腎虛,不能藏於精,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
五十九、虛勞溢精、見聞精出候
腎氣虛弱,故精溢也。見聞感觸,則動腎氣,腎藏精,今虛弱不能制於精,故因見聞而精溢出也。
六十、虛勞失精候
腎氣虛損,不能藏精,故精漏失。其病小腹弦急,陰頭寒,目眶痛,發落。
診其脈數而散者,失精脈也。凡脈芤動微緊,男子失精也。
六十一、虛勞夢洩精候
腎虛為邪所乘,邪客於陰,則夢交接。腎藏精,今腎虛不能制精,因夢感動而洩也。
六十二、虛勞喜夢候
夫虛勞之人,血氣衰損,臟腑虛弱,易傷於邪。邪從外集內,未有定捨,反婬於髒,不得定處,與榮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喜夢。氣婬於腑,則有餘於外,不足於內;氣婬於髒,則有餘於內,不足於外。若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燔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墜。甚飽則夢行,甚饑則夢臥。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喜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體重身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凡此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已。厥氣客於心,則夢見山嶽火;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器奇物;客於肝,則夢見山林樹木;客於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客於腎,則夢見臨深,沒於水中;客於膀胱,則夢遊行;客於胃,則夢飲食;客於大腸,則夢田野;客於小腸,則夢遊聚邑街衢;客於膽,則夢斗訟自割;客於陰,則夢接內;客於項,則夢多斬首;客於脛,則夢行走而不能前,又居深地中;客於股肱,則夢袂節拜起;客於胞 ,則夢溲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尋其茲夢,以設法治,則病無所逃矣。
六十三、虛勞尿血候
勞傷而生客熱,血滲於胞故也。血得溫而妄行,故因熱流散,滲於胞而尿血也。
六十四、虛勞精血出候
此勞傷腎氣故也。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虛勞則生七傷六極,氣血俱損,腎家偏虛,不能藏精,故精血俱出也。
六十五、虛勞膝冷候
腎弱髓虛,為風冷所搏故也。腎居下焦,主腰腳,其氣榮潤骨髓。今腎虛受風寒,故令膝冷也。久不已,則腳酸疼屈弱。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反向拓席,一足跪,坐上,一足屈如,仰面,看氣道眾處散適,極勢振四七。左右亦然。始兩足向前雙踏,極勢二七。去胸腹病,膝冷臍悶。
又云:與跪,調和心氣向下至足,意想氣索索然,流布得所,始漸漸平身,舒手傍肋,如似手掌納氣出氣不止,面覺急悶,即起背至地,來去二七,微減去膝頭冷,膀胱宿病,腰脊強,臍下冷悶。
又云:舒兩足坐,散氣向湧泉,可三通,氣徹到,始收右足屈卷,將兩手急捉腳湧泉,挽。足踏手,挽,一時取勢。手足用力,送氣向下,三七,不失氣之行度。數尋,去腎內冷氣、膝冷腳疼。
又云:跪一足,坐上,兩手髀內卷足,努 向下,身外扒,一時取勢,向心來去二七。
左右亦然。去痔、五勞、足臂疼悶、膝冷陰疼。
又云:臥展兩脛,足十指相柱,伸兩手身旁,鼻納氣七息。除兩脛冷,腿骨中痛。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手,足外踵,指相向,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兩膝寒、脛骨疼、轉筋。
又云:兩足指向下柱席,兩湧泉相拓,坐兩足跟頭,兩膝頭外扒,手身前向下盡勢,七通。去勞損陰疼膝冷、脾瘦腎干。
又云:兩手抱兩膝,極勢,來去搖之七七,仰頭向後。去膝冷。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足指左向,直兩手身旁,鼻納氣七息。除死肌及脛寒。
又云:立,兩手搦腰遍,使身正,放縱,氣下使得所,前後振搖七七,足並頭兩向,振搖二七,頭上下搖之七,縮咽舉兩膊,仰柔脊,冷氣散,令臟腑氣向湧泉通徹。
又云:互跪,兩手向後,手掌合地,出氣向下。始,漸漸向下,覺腰脊大悶,還上,來去二七。身正,左右散氣,轉腰三七,去臍下冷悶、膝頭冷、解溪內病。
六十六、虛勞陰冷候
陰陽俱虛弱故也。腎主精髓,開竅於陰。今陰虛陽弱,血氣不能相榮,故使陰冷也。久不已,則陰萎弱。
六十七、虛勞髀樞痛候
勞傷血氣,膚腠虛疏,而受風冷故也。腎主腰腳,腎虛弱則為風邪所乘,風冷客於髀樞之間,故痛也。
六十八、虛勞偏枯候
夫勞損之人,體虛易傷風邪。風邪乘虛客於半身,留在肌膚,未即發作,因飲水,水未消散,即勞於腎,風水相搏,乘虛偏發,風邪留止,血氣不行,故半身手足枯細,為偏枯也
六十九、虛勞陰萎候
腎開竅於陰,若勞傷於腎,腎虛不能榮於陰器,故萎弱也。診其脈,瞥瞥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陰陽衰微,而風邪入於腎經,故陰不起,或引小腹痛也。
《養生方》云:水銀不得近陰,令玉莖消縮。
七十、虛勞陰痛候
腎氣虛損,為風邪所侵,邪氣流入於腎經,與陰氣相擊,真邪交爭,故令陰痛。但冷者唯痛,挾熱則腫。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足指向下柱席,兩湧泉相拓,坐兩足跟頭,兩膝頭外扒,手身前向下盡勢,七通。去勞損、陰痛、膝冷。
七十一、虛勞陰腫候
此由風熱客於腎經,腎經流於陰器,腎虛不能宣散,故致腫也。
七十二、虛勞陰疝腫縮候
疝者,氣痛也。眾筋會於陰器。邪客於厥陰、少陰之經,與冷氣相搏,則陰痛腫而攣縮
七十三、虛勞陰下癢濕候
大虛勞損,腎氣不足,故陰冷,汗液自洩,風邪乘之,則瘙癢。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令兩手布膝頭,取踵置尻下,以口納氣,腹脹自極,以鼻出氣,七息。除陰下濕,少腹裡痛、膝冷不隨。
七十四、虛勞陰瘡候
腎榮於陰器,腎氣虛,不能制津液,則汗濕,虛則為風邪所乘,邪客腠理,而正氣不洩,邪正相干,在於皮膚,故癢。搔之則生瘡。
七十五、風虛勞候
風虛者,百 之長。勞傷之人,血氣虛弱,其膚腠虛疏,風邪易侵。或游易皮膚,或沉滯臟腑,隨其所感,而眾病生焉。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屈一足,指向地努之,使急,一手倒挽足解溪,向心極勢,腰、足解溪、頭如似骨解、氣散,一手向後拓席,一時盡勢三七。左右換手亦然。去手足腰膊風熱急悶。
又云:抑頭卻背,一時極勢,手向下至膝頭,直腰,面身正。還上,來去三七。始正身,縱手向下,左右動腰二七,上下挽背脊七。漸去背脊、臂膊、腰冷不和。頭向下努,手長舒向背上高舉,手向上,共頭,漸漸五寸,一時極勢,手還收向心前、向背後,去來和諧,氣共力調,不欲氣強於力,不欲力強於氣,二七。去胸背前後筋脈不和、氣血不調。
又云:伸左脛,屈右膝內壓之,五息止。引肺氣,去風虛,令人目明。根據經為之,引肺中氣,去風虛病,令人目明,夜中見色,與晝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