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痛候
腹痛者,由腑臟虛,寒冷之氣,客於腸胃、募原之間,結聚不散,正氣與邪氣交爭相擊,故痛。其有陰氣搏於陰經者,則腹痛而腸鳴,謂之寒中。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者也。
診其寸口脈沉而緊,則腹痛。尺脈緊,臍下痛。脈沉遲,腹痛。脈來觸觸者,少腹痛。
脈陰弦,則腹痛。凡腹急痛,此裡之有病,其脈當沉。若細而反浮大,故當愈矣。其人不即愈者,必當死,以其病與脈相反故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治股、脛、手臂痛法:屈一脛、臂中所痛者,正偃臥,口鼻閉氣,腹痛,以意推之,想氣往至痛上,俱熱即愈。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手,仰足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又云:正偃臥,以口徐徐納氣,以鼻出之。除裡急。飽食後嚥氣數十,令溫中;若氣寒者,使人乾嘔腹痛。口納氣七十所,大振腹;嚥氣數十,兩手相摩,令熱,以摩腹,令氣下又云:偃臥,仰兩足、兩手,鼻納氣七息。除腹中弦切痛。
二、久腹痛候
久腹痛者,臟腑虛而有寒,客於腹內,連滯不歇,發作有時。發則腸鳴而腹絞痛,謂之寒中,是冷搏於陰經,令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也。寒中久痛不瘥,冷入於大腸,則變下痢。
所以然者,腸鳴氣虛故也,腸虛則洩,故變下痢也。
三、腹脹候
腹脹者,由陽氣外虛,陰氣內積故也。陽氣外虛,受風冷邪氣;風冷,陰氣也。冷積於腑臟之間不散,與脾氣相擁,虛則脹,故腹滿而氣微喘。
診其脈,右手寸口氣口以前,手陽明經也,脈浮為陽,按之牢強,謂之為實。陽實者,病腹滿,氣喘嗽。右手關上脈,足太陰經也,陰實者,病腹脹滿,煩擾不得臥也;關脈實,即腹滿響;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內,腹脹急,心內澹澹,食慾嘔逆;關脈浮,腹滿不欲食,脈浮為是虛滿。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足少陰經。沉者為陰,陰實者,病苦小腹滿。左手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腹脹善鳴。左手關後尺中脈浮為陽,陽實者,膀胱實也,苦少腹滿,引腰痛。脈來外澀者,為奔腹脹滿也,病苦腹滿而喘。
脈反滑利而沉,皆為逆,死不治。腹脹脈浮者生,虛小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坐,住心,卷兩手,發心向下,左右手搖臂,遞互欹身,盡膊勢,卷頭築肚,兩手衝脈至臍下,來去三七。漸去腹脹肚急悶,食不消化。
又云:腹中苦脹,有寒,以口呼出氣,三十過止。
又云:若腹中滿,食飲苦飽,端坐伸腰,以口納氣數十,滿吐之,以便為故,不便復為之。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又云:端坐,伸腰,口納氣數十。除腹滿、食飲過飽、寒熱、腹中痛病。
又云:兩手向身側一向,偏相極勢;發頂足,氣散下,欲似爛物解散。手掌指直舒,左右相皆然,去來三七;始正身,前後轉動膊腰七。去腹肚脹,膀胱、腰脊臂冷,血脈急強,悸也。
又云:苦腹內滿,飲食善飽,端坐伸腰,以口納氣數十,以便為故,不便復為。
又云: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發汗,去風冷邪氣。若腹內有氣脹,先須暖足,摩臍上下並氣海,不限遍數,多為佳。始得左回右轉三七。和氣如用,要用身內一百一十三法,回轉三百六十骨節,動脈搖筋,氣血布澤,二十四氣和潤,臟腑均調,和氣在用。頭動轉搖振,手氣向上,心氣向下,分明知去知來。莫問平手、欹腰,轉身,摩氣,屈蹙迥動,盡,心氣放散,送至湧泉,一一不失氣之行度。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氣亂。
四、久腹脹候
久腹脹者,此由風冷邪氣在腹內不散,與臟腑相搏,脾虛故脹。其脹不已,連滯停積,時瘥時發,則成久脹也。久脹不已,則食不消而變下痢。所以然者,脾胃為表裡,脾主消水谷,胃為水穀之海,脾虛,寒氣積久,脾氣衰弱,故食不消也。而冷移入大腸,大腸為水谷糟粕之道路,虛而受冷,故變為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