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血候
夫吐血者,皆由大虛損及飲酒、勞損所致也。但肺者,五臟上蓋也,心肝又俱主於血。
上焦有邪,則傷諸髒,髒傷血下入於胃,胃得血則悶滿氣逆,氣逆故吐血也。
但吐血有三種:一曰內衄,二曰肺疽,三曰傷胃。內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心肺間津出,還流入胃內。或如豆汁,或如衄血,凝停胃裡,因即滿悶便吐,或去數升乃至一斗是也。肺疽者,言飲酒之後,毒滿便吐,吐以後有一合二合,或半升一升是也。
傷胃者,是飲食大飽之後,胃內冷,不能消化,則便煩悶,強嘔吐之,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蹙,因傷損胃口,便吐血,色鮮正赤是也。
凡吐血之後,體恆,KT KT 然,心裡煩躁,悶亂紛紛,顛倒不安。
寸口脈微而弱,血氣俱虛,則吐血。關上脈微而芤,亦吐血。脈細沉者生,喘咳上氣,脈數浮大者死。久不瘥,面色黃黑,無復血氣,時寒時熱,難治也。
《養生方》云:思慮傷心,心傷則吐衄,發則發焦也。
二、吐血後虛熱胸中痞口燥候
吐血之後,臟腑虛竭,榮衛不理,陰陽隔絕,陽虛於上,故身體虛熱,胸中痞,則口燥
三、嘔血候
夫心者,主血;肝者,藏血。愁憂思慮則傷心,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肝心二髒傷,故血流散不止,氣逆則嘔而出血。
四、唾血候
唾血者,由傷損肺所為。肺者,為五臟上蓋,易為傷損,若為熱氣所加,則唾血。唾上如紅縷者,此傷肺也;脅下痛,唾鮮血者,此傷肝。
關上脈微芤,則唾血。脈沉弱者生,牢實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伸兩腳,兩手指著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著。若唾血,久疼長伸兩腳,以兩手捉足五指七遍。愈腰折不能低仰,若唾血、久疼、血病。久行,身則可卷轉也。
五、舌上出血候
心主血脈而候於舌,若心臟有熱,則舌上出血如湧泉。
六、大便下血候
此由五臟傷損所為。髒氣既傷,則風邪易入,熱氣在內,亦大便下血,鮮而腹痛。冷氣在內,亦大便血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時疼而不甚痛。
前便後下血者,血來遠;前下血後便者,血來近。遠近者,言病在上焦、下焦也。令人面無血色,時寒時熱。
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
七、小便血候
心主於血,與小腸合。若心家有熱,結於小腸,故小便血也。
下部脈急而弦者,風邪入於少陰,則尿血。尺脈微而芤,亦尿血。
《養生方》云:人食甜酪,勿食大酢,必變為尿血。
八、九竅四肢出血候
凡榮衛大虛,腑臟傷損,血脈空竭,因而恚怒失節,驚忿過度,暴氣逆溢,致令腠理開張,血脈流散也,故九竅出血。
喘咳而上氣逆,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九、汗血候
肝藏血,心之液為汗。言肝心俱傷於邪,故血從膚腠而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