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原態
夏枯草-藥材
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乾燥果穗。全國各地均產,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夏季果穗呈棕紅色時采收,除去雜質,曬乾。生用。
【藥性】辛、苦,寒。歸肝、膽經。
【功效】清熱瀉火,明目,散結消腫。
【應用】
1.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目珠夜痛。本品苦寒主入肝經,善瀉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可配桑葉、菊花、決明子等藥用。本品清肝明目之中,略兼養肝,配當歸、枸杞子,可用於肝陰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亦可配香附、甘草用,如夏枯草散(《張氏醫通》)。
2.瘰疬、癭瘤。本品味辛能散結,苦寒能洩熱,常配貝母、香附等藥用以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如夏枯草湯(《外科正宗》);用治癭瘤,則常配昆布、玄參等用,如夏枯草膏(《醫宗金鑒》)。
3.乳癰腫痛。本品既能清熱去肝火,又能散結消腫,可治乳癰腫痛,常與蒲公英同用(《本草匯言》)。若配金銀花,可治熱毒瘡瘍,如化毒丹(《青囊秘傳》)。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熬膏服。
【使用注意】脾胃寒弱者慎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寒熱、瘰疬、鼠瘺、頭瘡,破癥。散癭結氣,腳腫濕痺。」
2.《本草綱目》:「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內熱,緩肝火也。樓全善雲,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亦神效。蓋目珠連目本,肝系也,屬厥陰之經。夜甚及點苦寒藥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夏枯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故治此如神,以陽治陰也。」
3.《重慶堂筆記》:「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結之中,兼有和陽養陰之功,失血後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見矣。陳久者尤甘,入藥為勝。」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三萜皂甘、芸香甘、金絲桃甘等甘類物質及熊果酸、咖啡酸、游離齊敦果酸等有機酸;花穗中含飛燕草素、矢車菊素的花色甘、d-樟腦、d-小茴香酮等。
2.藥理作用:本品煎劑、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及乙醇浸出液均可明顯降低實驗動物血壓,莖、葉、穗及全草均有降壓作用,但穗的作用較明顯;本品水煎醇沉液小鼠腹腔注射,有明顯的抗炎作用;本品煎劑在體外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及人型結核桿菌均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3.臨床研究:結合傳統上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藥理研究有降血壓作用,現代臨床用以治療高血壓病,有助降壓;取其散結消腫而常用治甲狀腺腫大、淋巴結腫大、乳腺增生、高血壓等屬於肝熱者;用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白茅根、甘草、板藍根、山豆根,水煎服,治療慢性乙型肝炎50例,近期治癒33例,好轉12例(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6:366); 用夏枯草、白及,共研細末,豬油調膏敷患處,治手足皸裂36例,痊癒34例(中草藥,1995,6:297);用夏枯草100g,水煎2次,泡洗雙手,治療手脫皮證百餘例,均痊癒(中草藥,1995,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