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原態
白薇-藥材
白薇-飲片
為蘿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atratumBge。或蔓生白薇C.versicolorBge.的乾燥根及根莖。我國南北各省均有分佈。春、秋二季採挖,洗淨,乾燥。切段,生用。
【藥性】苦、鹹,寒。歸胃、肝、腎經。
【功效】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應用】
1.陰虛發熱,產後虛熱。本品苦寒,善入血分,有清熱涼血,益陰除熱之功。若治熱病後期,余邪未盡,夜熱早涼,或陰虛發熱,骨蒸潮熱,常與地骨皮、知母、青蒿等同用;若治產後血虛發熱,低熱不退及昏厥等症,可與當歸、人參、甘草同用,共收養血益陰、清熱除蒸之效,如白薇湯(《全生指迷方》)。本品既能退虛熱,又能清實熱,與生地黃、玄參等清熱涼血藥同用,還可用治溫邪入營,高熱煩渴,神昏舌絳等。
2.熱淋,血淋。本品既能清熱涼血,又能利尿通淋,故可用於膀胱濕熱,血淋澀痛,常與木通、滑石及石韋等清熱利尿通淋藥同用。
3.瘡癰腫毒,毒蛇咬傷,咽喉腫痛。本品苦鹹而寒,有清熱涼血,解毒療瘡,消腫散結之效,內服、外敷均可。常與天花粉、赤芍、甘草等同用,治療血熱毒盛的瘡癰腫毒、毒蛇咬傷,如白薇散(《證治準繩》),也可配其他清熱解毒藥同用;若治咽喉紅腫疼痛,常與金銀花、桔梗、山豆根同用。
4.陰虛外感。本品還可清洩肺熱而透邪,清退虛熱而益陰,故常與玉竹、豆豉、薄荷同用,治療陰虛外感,發熱咽干、口渴心煩等症,如加減葳蕤湯(《通俗傷寒論》)。
【用法用量】煎服,4.5~9g。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古籍摘要】
1.《名醫別錄》:「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
2.《本草綱目》:「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
3.《本草正義》:「凡苦寒之藥多偏於燥,惟白薇則雖亦屬寒而不傷陰液精血,故其主治各病,多屬血分之熱邪,而不及濕熱諸證。……凡陰虛有熱者,自汗盜汗者,久瘧傷津者,病後陰液未復而餘熱未清者,皆為必不可少之藥,而婦女血熱,又為恆用之品矣。」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強心甘等。其中強心甘中主要為甾體多糖甘,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為白薇素。
2.藥理作用:本品所含白薇甘有加強心肌收縮的作用,可使心率減慢。對肺炎球菌有抑製作用,並有解熱、利尿等作用。
3.臨床研究:據報道,白薇又可治療其他疾病,如:用白薇、黨參(或人參)、當歸、炙甘草,水煎服,隨證加減,治療血管抑制性眩暈11例,治癒9例,一年未復發,有效2例;有用白薇、澤蘭、銀花、玄參、白芍等,水煎服,治療紅斑性肢痛27例,疼痛緩解者25例,無效2例(中藥學 2001:585)
4.不良反應:現代研究證明白薇有較強的強心作用,內服過量,易引起強心甘樣中毒反應,中毒量為30~45g,可出現心悸、噁心、嘔吐、頭暈、頭痛、腹瀉、流涎等中毒症狀,臨床用藥應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