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皮的功效與作用

椿皮-原態

椿皮-藥材

椿皮-原態

椿皮-藥材

為苦木科植物臭椿(樗)Ailanthusaltissima (Mill.) Swingle 的根皮或樹皮。 主產於山東、遼寧、河南、安徽等地,全年可采,剝下根皮或干皮,刮去外層粗皮, 曬乾、切段或切絲。生用或麩炒用。

【藥性】苦、澀,寒。 歸大腸、肝經。

【功效】清熱燥濕,收斂止帶,止瀉,止血。

【應用】

1.赤白帶下。本品苦可燥濕,寒以清熱,澀能收斂。既可清熱燥濕,又能收斂止帶,為止帶之常用藥物。治療濕熱下注,帶脈失約而致赤白帶下者,常與黃柏等同用,如樗樹根丸(《攝生眾妙方》)。

2.久瀉久痢,濕熱瀉痢。本品收澀止瀉,清熱燥濕。治久瀉久痢,常與訶子、母丁香同用,如訶黎勒丸(《脾胃論》);治濕熱瀉痢,常與地榆同用,如椿根散(《魯府禁方》)。

3.崩漏經多,便血痔血。本品善能收斂止血,因其性寒,尤宜用於血熱崩漏、便血者。治崩漏、月經過多者,常與黃柏、黃芩、白芍、龜甲等同用,如固經丸(《醫學入門》)。治便血痔血,可單用本品為丸服;或與側柏葉、升麻、白芍等同用,如椿皮丸(《丹溪心法》)。

此外,本品尚有殺蟲功效,內服治蛔蟲腹痛;外洗治疥癬瘙癢。

【用法用量】煎服,6~9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慎用。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椿木葉,味苦有毒,主洗瘡疥,風疽,水煮葉汁調之。皮主甘」。

2.《本草拾遺》:「主赤白久痢……疳蟲,去疥……下血」。

3.《日華子本草》:「主女子血崩,產後血不止,赤帶,腸風瀉血不住,腸滑洩,縮小便。」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根皮含苦楝素、鞣質、赭樸酚,根及樹幹含苦木素。樹皮含臭椿苦酮、臭椿苦內酯、乙酰臭椿苦內酯、苦木素、新苦木苦素等。

2.藥理作用:椿皮有抗菌、抗原蟲及抗腫瘤作用。椿皮煎劑在體外對福氏痢疾桿菌,宋氏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有抑製作用,臭椿酮對阿米巴原蟲有強烈的抑製作用,對淋巴細胞白血病P388顯示一定的活性。苦木素對人體鼻咽癌KB細胞有細胞毒活性,同時能提高小鼠白血病P388的生命延長率。

3.臨床研究:據臨床報道,取鮮樗根白皮濃煎口服;或100%椿根皮流浸膏口服,或作保留灌腸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療效顯著(中醫雜誌,1961,1:27)。另外,本品尚可用於阿米巴痢疾、蛔蟲病及便血等。用椿皮內面厚白皮,曬乾炒黃研粉,製成丸、散、片劑口服,治療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患者419例,療效均佳(湖北科技(醫藥部分),1972,1:13)。此外,有用椿皮治療宮頸癌的報道。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