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寒

徐循對周嬤嬤心裡的擔憂實在是一無所知,不然,即使周嬤嬤對她沒好臉色,她也肯定會稍微解釋幾句的——她是不知道皇后為什麼如此看重管宮大權,反正在徐循自己看來,這裡頭有很大一部分事情都挺糟心的,別說她不是皇后,就算她是皇后,徐循也肯定不會親自來管的,頂多挑選一些人事關係互相制衡的宮人來管,再借助東廠的力量加以監督就是了,不然每天忙忙碌碌的都是做這些瑣事,還要底下人幹嘛?

當然,皇后也有皇后的難處,太后如今擺明車馬就是要折騰她,拿這些瑣事來折騰還算是好的了,起碼還是事兒,還能讓皇后去管。真要裝個病,讓皇后每天捧個藥碗過去侍疾,就那樣在清寧宮裡罰站,那才是折騰人呢。徐循多少也能理解孫皇后這樣任由太后揉搓的考慮,現在皇帝好像是不準備為皇后出頭了,既然如此,婆媳之間,媳婦就處於天然的弱勢——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在熬成婆之前就是如此,孝道跟前沒有任何道理可講,哪怕太后要殺她呢,皇后不遞刀都是不孝順,兒子可以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但媳婦就是不可以,尤其皇后身為女德表率,那就更別想了。反正,在男人不肯出頭給與特權的情況下,這孝的要求,就是如此嚴苛。

好在,太后估計對徐循多少也會放鬆點要求,反正徐循是打定主意了,太后那邊若有意見,那就正好讓喬姑姑來管,指望她和皇后一樣費盡心思地操辦年間慶典,那是不可能的事。被人議論她不會管宮又如何?反正該管宮的是皇后,又不是她。她太能耐了,還顯不出皇后呢。

懷抱著這樣的態度,也就沒什麼戰戰兢兢的心情了,徐循翻了翻周嬤嬤呈上來的待辦事項,不禁笑道,「怪道嬤嬤是娘娘跟前第一人,確實是能幹,這樣列出來的表格,條理清晰,一目瞭然,一望即知,是辦老了事的。」

周嬤嬤還被她誇得有點臉紅,「娘娘謬讚了,這也都是自己瞎琢磨的。」

她是把每天的格子都打了出來,從今日起,每一日需要準備的細務都給列了出來,一直列到了元宵節後,雖然密密麻麻一大長串,但這樣弄就比一樁一樁分列來得更清晰,徐循正翻看時,喬姑姑和尚宮局劉尚宮、鄭尚宮前後腳也都進了屋裡,一道給徐循問了好,徐循令她們四人都在炕下坐了,又道,「如今宮裡的宦官是怎麼個差使法,各宮人手以外,也是尚宮局差使嗎?」

「有些是尚宮局差使,有些是二十四衙門在打理,兩邊人手都是互相扯著用的。」劉尚宮一欠身,恭敬地道,「這些年宮裡使喚人不足,難免也有些內外不分,漸漸地就是這麼樣了。」

不要以為兩千多都人內侍很多,就說一件事吧——南京的宮城多大,行在的宮城多大?更別提行在除了這巨大的皇城和西苑以外,如今又增開了南苑,地方大了就要維護和修繕,人手需求自然也就變大了,但因為種種原因,宮裡並不是每年都進新人,卻是幾乎每年都有一定的減員,而各宮裡的服侍人手,一般都是優先供給的,這麼一來,各種事務性人手不敷使用是常有的事,尤其眼下到了年邊,皇城也有許多活動需要籌備,徐循和幾個嬤嬤計議了一番,不由道,「這麼弄,五百多人完全不夠使喚啊,去年娘娘是怎麼辦的?」

「去年娘娘從南苑抽調了二百人回來,好容易才支應上的。」周嬤嬤回道,「不過今年皇爺要在南內開宴,未必能兩邊伺候……」

然後隨著人口的增多和排場的增加,第二樁問題繼續又出現了,作為嬪妃,當然感覺不到內庫的逼仄,不過看到賬本就能發現,去年一年,各種慶祝活動實在是多了點,再加上多了南苑,平時維護都要好多錢,過去開宴會當然花費也大,還有添了新人給置辦嫁妝,每年按時按節採辦日常份例,置辦珠寶等等,人口越多,花費當然越大。文皇帝時候畢竟大量錢財都用於軍費,宮中還算是崇尚簡樸,這幾年來國家寬裕,皇帝也有閒情行樂,宮裡越發是歌舞昇平,一年下來,後宮自己的庫房,已經是有些吃緊了,還得問乾清宮再從內庫撥物資進來,才夠花銷。

當然了,錢那肯定是會有的,堂堂宮廷,不可能連年都過不起。不過徐循還有點疑惑,「我記得內十二庫雖名為內庫,但那不是用作賞賜臣下、賑災濟世,還有給武官支應俸祿等等,怎麼如今宮裡使用的錢財,都直接從內庫支給了?」

雖然內庫叫做內庫,但其並非位於宮城,而是在皇城之中,而且也不是徐循等後宮妃嬪可以接觸到的,都是由皇帝身邊的親信宦官掌管,不過徐循以前上課的時候聽幾個嬤嬤提過,宮廷花費主要由戶部供給,內承運庫所用,還是以她所說的那些用途為主,皇帝以前開玩笑,說要把庫房鑰匙給她,那說的是後宮自己的宮庫內藏,內承運庫位於皇城中,是個很嚴肅的部門,和後宮女子沒有什麼關係——起碼,在徐循的理解裡是這樣的。

「娘娘有所不知。」劉尚宮撇嘴道,「也就是前兩年,好像是外頭又嫌咱們花費大了,皇爺一惱火,索性全由內庫供給,反正咱們宮裡用什麼也用不著錢,缺什麼取什麼,更為方便,不論是要米面還是要金珠,內庫裡什麼沒有啊?直接和皇爺說了,開張條子就能去支給,可是方便。這下,看外頭還能說什麼了吧。——也不想想,在南京地方多大,行在地方多大呢?這地方大了,又要體面不墮,可不就得多花銷些了麼,難道咱們竟不是辦事,而是全吞進肚子裡去了不成?」

這話頓時就引起了周嬤嬤和喬姑姑的共鳴,三人也不分敵我了,全都一起聲討『外頭』的物議,對於『外頭』又要體面,又不要花錢,讓巧婦為無米之炊的思路,感到十分憤慨。

按徐循來看,『外頭』就算有說道,應該也是集中在前朝的禮儀活動上,後朝的事情他們可不會多說什麼。不過,從前沒想到這一塊,現在接觸到賬本了,她才感覺到宮廷花費日益奢靡,甚至要侵佔原來用於救急、賞賜的物資儲備……

徐循的思路很簡單,這一塊多佔了,那原本的用途就要上別處去擠去。本來也就是可有可無的宴會,又不是吃飯穿衣之類的生活必需品……

想到每年秋後稅丁到雨花台收稅時那飛揚跋扈的樣子,她皺了皺眉,不再追問內庫的事了,「就咱們自己宮藏庫的這些金銀綵緞,可還夠年下使用的?」

每年賞新衣、賞吉祥果子,還有佈置宮宴會場,紮彩花等等,劃拉出去的可都是貨真價實的財富——絹帛糧食,在鄉下很多時候都是被當成錢財來使用的。後宮對財富的消耗,不是說拿錢去亂花,而是肆意地消耗價值昂貴的絹帛,對糧食和加工產品的大量支取,當然還有對於金銀財寶打造而成的首飾那逐日增大的需求。至於說人工月例、採買物資上的中飽私囊等等,那是宦官的事,和徐循等後宮妃嬪女史,沒有太大的關係。

「就這些緞子,只怕是剛夠給做新衣的。」周嬤嬤道,「這還是九月中秋時娘娘特地從內承運庫要來的,大約臘月初便可發到尚功局,由尚功局做上新衣,新年正好賞穿了。別的亭台樓閣、彩花冰燈的料子,那還得再要。」

除了各宮的體面宮人以外,其餘低等宮婢以及雜役內侍,一年到頭也就是端午、中秋和年節能賞個新衣了,其餘時節,並沒什麼額外的進項,就指著那點微博的月例銀子過活,銀子還時常晚發,吃冷飯甚至是吃不上飯,都是大概率事件。——徐循不可能還去裁撤他們的新衣,她歎了口氣,又道,「那估摸著還得要多少料子啊?」

「各色彩紗、綵緞,都得照著一千匹來要吧。」周嬤嬤看了喬姑姑一眼,說得有點不自信了。倒是鄭尚宮支持道,「起碼的,過了節就又要發春季份例了,千匹哪裡夠,這點料子,正月裡多去幾次南苑那就沒了。」

幾人一邊說一邊算,算得徐循都是心顫:元宵節長燈一路擺到南內,熱鬧不熱鬧?全是做的彩紗宮燈,蒙的是上等貢紗、貢絹,過一次元宵,單單宮燈一項,消耗的就是成千上萬兩銀子,這都還是往少了說的。還有每年開宴時在亭間樹上扎的彩花,也是用緞子紮起來的,先不說人工了,扔出去就是錢,冬日雨雪多,樹下往往泥濘,緞子沾髒了愛掉色,彩花耗損率高得怕人……

「我記得就在文皇帝年間還沒這個講究呢。」她不禁道,「那時候我隨大哥到行在來,也管過幾個月家的,何曾有這些花銷呢?那時候也不記得有這樣的講究。」

這個周嬤嬤就不曉得了,還是劉尚宮笑道,「娘娘有所不知,如今各家女眷,在自家飲宴時,都是這麼回事的,畢竟寒冬臘月,不比南邊,樹上多數都是光禿禿的不大好看,庭院裡就給扎上花兒了。咱們這宮裡,怎麼也是天家的臉面……」

臉面、臉面,又是臉面。徐循掃了劉尚宮一眼——對自己這個寵妃,她自然是畢恭畢敬,可她在宮裡生活多少年了?劉尚宮眼角眉梢那微微帶著的不屑,難道她看不出來?

「我是個鄉下丫頭出身。」她冷冰冰地道,「寒門小戶,從小沒見過世面,不敢和嬤嬤們比較。這彩花一朵,加人工起碼要三錢,我家佃戶一年嚼用,也就是十朵花,連一棵樹也綁不過來,一場歡會,誰的眼睛往花上看?一眼也沒看呢,幾百兩銀子就這麼沒了,你們不心疼,我是心疼得很。」

劉尚宮一句話,倒是衝起徐循的情緒了,不管她心裡看不看得起徐循,如今自是嚇得索索發抖,忙跪下請罪。徐循瞅了她一眼,也不讓她起來,而是轉向周嬤嬤道,「彩花這一項,勾免了。今年宮燈用不用上等貢紗,待我問過大哥再說。」

她的語氣斬釘截鐵,絲毫沒有商量餘地。周嬤嬤很少見到貴妃發火,竟被她氣勢所攝,心中念頭轉動都是艱難,根本無法細想利弊,只知點頭答應,伏案就勾去了彩花一項的花費。

徐循又對喬姑姑道,「姑姑是宮中老人了,想必也還記得文皇帝年間的做派,祖宗成法不可輕廢,我等妃嬪,自當事事以祖宗為先,怎能踵事增華、日漸奢靡,姑姑不如先看看這單子上的事情,以文皇帝年間為例,有些事項,能免了的就免了吧。我這人性子孤寒得很,說不得大家跟我一起,要過個窮年了。」

喬姑姑又要比周嬤嬤強些,倒還沒被嚇破了膽,她瞥了瞥還跪在地上的劉尚宮,又看了看垂頭寫字的周嬤嬤,嘴角蠕動了幾下,終是低聲道,「娘娘,還請借一步說話……」

徐循微微一怔,便同喬姑姑一道走到屋角,喬姑姑方才低聲道,「您諭免的彩花、宮燈,那都是老娘娘囑咐作興出來的……」

皇后正是戰戰兢兢,立穩腳跟的時候,打的肯定也是蕭規曹隨的主意,沒有太后的授意,怎會自找麻煩地大搞排場?到時候一個奢靡無度的帽子砸下來,她可不是吃不飽兜著走?徐循立刻就明白了這裡頭的彎彎繞繞,她想到了去年那延綿數里的燈路——為了把這條燈路給架起來,皇后只怕亦是付出了不少心血。

這可真是好昂貴的婆媳鬥氣,該說是皇家氣像嗎?這一鬥氣,斗掉的就是千千萬萬兩銀子,徐循胸口,不禁是一陣怒氣上湧,她閉了閉眼,方對喬姑姑微微一笑,先謝她,「多得姑姑提醒,不然,我還真是不知此事。」

喬姑姑明顯鬆了口氣,她才要遜謝呢,徐循已回身又坐到炕邊。

她不容置疑地囑咐周嬤嬤,還有猶自立在屋角的喬姑姑,「繼續刪減。」

別說喬姑姑了,連跪在地上的劉尚宮,眉毛都不禁是跳了一跳。

周嬤嬤漸漸回過神來,又哪裡猜不到喬姑姑這借一步說話,說的是什麼。此時見貴妃發話,訝異之餘,也不由在心底一笑——如今,她又有幾分喜歡徐貴妃的性子了。

她是第一個回應徐貴妃的,「按昔年舊例,這冰山上也是不紮彩緞的……」

《貴妃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