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素質教育更重要的

    在上海時,看了幾對朋友的孩子,聽朋友講對孩子的教育,再觀察孩子的言行,不禁有些擔心祖國的花朵的未來。
    朋友們的孩子,一個五歲,一個四歲,大些的那個有七歲了。
    聽朋友們談孩子的教育現狀,都說現在的孩子只能養一個,多了養不起。現在上班是休息,休息是上班。一週五個工作日有三晚上要送孩子上不同的興趣班,週六週日要帶孩子去各種科技園、主題公園、展覽館,還要上課。
    朋友的臉上滿是疲倦,總是睡眼惺忪的樣子,苦笑著說把小時候欠缺的幼兒教育課程全部補上。
    「我現在會彈鋼琴了,也上書法課。我老婆跟著練芭蕾,每天我家一放音樂就是莫扎特肖邦。」
    「我兒子在上英語班,我又把中學英語小學英語複習一遍,才發現很多基本單詞都忘記了。現在能讀的都是電腦裡的單詞:Thisfiledoesnotexist」
    我很不解,孩子才五歲,古箏學兩年,英語學一年,繪畫學兩年,芭蕾學一年,那麼多的才藝,以後究竟要做什麼?
    「我們馬上還要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班!」父母還都特自豪。
    「學那個幹嗎?」我問。
    「現在不學不行!小學現在實行愉快教育,教師都是不管的。沒功課,沒壓力,去學校唱唱歌跳跳舞一天就混完了。到考試了,題出得一道比一道難。現在基本題大家都考一百分,怎麼區別誰高誰低?全看附加題。一年級的孩子就考:『兩輛列車相向而行,一隻蒼蠅在兩車中間飛,到兩車相遇時,蒼蠅要來回飛多少公里?』才一年級,就出這樣的題,老師又不教,只有外面奧林匹克班教,你不交錢去學,你家小孩兒就考不過別人!我們做家長的,總不能叫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現在光成績好也不行了,要求多才多藝。一到晚會上,小孩就開始比拚。能上去表演的,都是考過多少多少級的,一出手都跟小鋼琴家一樣。以前高考加分,都是照顧繪畫、音樂、體育特長生,現在哪裡有什麼特長生?只有『特短生』。你成績再好,什麼都不會,就會首先被學校篩掉。這哪裡是考學生?簡直是考家長。我們這一代倒霉透了。當年考大學已經焦過一次了,現在有孩子,就是十八年徒刑,烤到兩面黃。」
    「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孩子快快考到大學,我就解放了。孩子已經出來了,再塞回去是不可能的了,只希望跟DVD快進一樣,快快熬到頭。」
    「養一個孩子,我們粗算過,在上海這樣的地方,所謂的中產,到孩子大學畢業,一共要花六十萬。」
    具體到各項費用,聽朋友說,好地段的幼兒園,每個月是一千五百元;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往低裡估計是一千出頭;孩子的吃穿用度每個月要一千多,說的是溫飽水平,不是小康;玩具、書籍和外出遊玩兒最少五百元。
    朋友正削尖腦袋擠好學校。見面就問我,你爸爸是什麼教師?我說是大學的。他居然說:「那暫時用不到。我現在急需小學老師。孩子要上小學了,好點兒的學校,贊助費最少五萬,不包括學雜費。」
    「不是九年義務教育嗎?怎麼收這麼多?」
    他哈哈大笑說:「你說的是新加坡吧?上海的好學校,送錢少都進不去,更不要說義務教育了。義務教育的有啊,敞開大門歡迎都沒人進。大家都想進名校啊!我一個同學的孩子上小學,XX小學你知道吧?四千人報名,錄取六十個。學校提出前三百名的名單,入學水平都差不多的,在硬件相同的情況下,就比軟環境。學校發張贊助表,不硬性要求,你自己填贊助多少,價高者得。我同學拿到單子那天,愁得一夜睡不著——不如給個硬指標,一次交個五萬十萬;這個軟指標,太難把握了。你捐個二十萬都不見得能擠進前六十名啊!簡直是精神折磨。」
    「才小學,至於嗎?」
    「不拼不行。現在競爭,從落地開始。進中學要看小學成績,看小學的學校。名校有直升名額,給的考試指標也多。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環境。現在不僅爭小學了,連幼兒園都爭。很多小學都指明收哪幾個幼兒園畢業的孩子。再往上拼,就沒什麼餘地了。大約以後要指明生產醫院了,非哪幾個醫院出生的孩子,不許進某幾個幼兒園。哈哈!」
    孩子的父母往往受環境影響,把孩子的教育提到一種攀比的高度,在意的不是孩子學到了什麼,而是孩子學的這個是否是現在最朗朗上口的,是否是目前最流行的。對孩子的教育,與其說是內在修養,不如說是外在展覽。
    同學們一見面,就忙著叫小孩表演,這個來段芭蕾,那個彈個曲子,學體操的就滿地翻跟頭;家長還當著很多成人的面考五歲的孩子加減乘除,可能是自己傾注的心血太多,不顯示一下成就不甘心。而孩子卓越的表演引來一陣陣讚歎的時候,家長的那種自豪,溢於言表。
    而作為幼兒教師,我更注重的是隱性教育,是基礎教育,是人性化教育。比如,每家都知道教育孩子見人就打招呼,說謝謝,這誰都會。但細節問題,家長注意到了嗎?
    在同一桌吃飯,菜一上來,小孩就站在板凳上拿勺子去夠。家長生怕孩子夠不著,招呼都不打,理所當然地把菜移到孩子面前。我善意提醒,寶寶要學會禮讓,讓大人先動筷子;大家吃飯要排隊,菜轉到你你才可以拿。孩子大約是從沒聽過類似的話,一氣之下將湯匙摔在地下,粉碎,生氣地說,我不吃了!還扭著要下板凳。
    媽媽一把抱住,哄著說,乖囡囡,我們小呀,我們餓了呀,阿姨比我們大那麼多,讓讓我們呀!眼睛都不看我。
    我碰了個軟釘子。
    什麼樣的母親,帶出什麼樣的孩子。現在的年輕母親,很多是當年的獨生子女,或者是最後一代的老小,本來在家就受寵愛,不懂得謙讓,更難教出禮讓三先的孩子。
    素質教育素質教育,這是我到上海這幾天聽得最多的關於教育的方針,大家都在談。這裡的所謂素質,已經將最基本的尊老愛幼、文明禮貌、有涵養排除在外。依我看,在各種少兒培訓班滿天飛的時代,孩子缺少的不是所謂的素質教育,而是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想他人所想、分享和友愛的點點滴滴。因此,比素質教育更重要的,是基礎教育。
    在孩子學跑以前,路要走得穩。
    在孩子神采飛揚地上舞台表現以前,在台下要學會含蓄與收斂。
    人的憨厚與謙讓,溫柔與和諧,比所有的鋼琴繪畫體操算術都要強。
    很多素質,其實並不需要花大價錢培養,注意生活的每個細節,就可以塑造出彬彬有禮的孩子。

《妄談與瘋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