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良露
世界上有一種閱讀,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化身。這種閱讀是人類永恒的需要,因為它反映瞭人類心靈最深沉的探索——尋找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和目的。
這種閱讀都以英雄的冒險故事(SAGA)出現,因此不管是希臘時代荷馬的《奧德賽》或中世紀的《亞瑟王與圓桌騎士》,還是這些年暢銷全世界的《哈利·波特》及《魔戒》,都不隻是關於英雄在現實世界的冒險,最重要的內容反而是英雄心靈成長的旅程。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不在於他打敗瞭多少外在的敵人,而是因為他最終戰勝瞭自己。
在我青少年時期,赫爾曼·黑塞的《流浪者之歌》曾經是全世界不少年輕人的心靈聖經。長大後我在世界各地旅行時,發現每個年代的年輕人群體中都會出現那樣幾本書,這些書靠著年輕人的口耳相傳成為暢銷書,之後再成為經典。這些書都曾陪伴年輕人的心靈成長,教導他們如何面對世界。這些書最終的歸屬不會像這世界上的許多書籍一般,湮沒於書架的塵埃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這些心靈聖經永遠在記憶的殿堂之中,祭放在獨特的聖土之上。
20世紀80年代中期,那時我還在舊金山。經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友人的介紹,我讀到瞭當年轟動全美、暢銷百萬冊的《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本書瞬間緊緊地抓住瞭我的心。作者丹·米爾曼是一個非常會說故事的人,在這本半自傳體小說中,活靈活現地創造出三個讓人一見難忘的角色,一位代表作者本人,同時也代表無數對世界感到迷惘的年輕心靈,渴望瞭解存在的終極意義;還有一位荒誕有趣卻句句真言、靈光湧現的深夜加油站的老工人,作者昵稱他為蘇格拉底,視為上師;第三位是古靈精怪的女友喬伊,代表著作者失落瞭的另一半,是他的靈魂伴侶。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給我帶來十分愉悅的閱讀體驗,仿佛周圍正在形成強大的氣場,內在的能量開始沸騰,腦子也變得清明。尤其當書中的加油站工人蘇格拉底提出獨特的反問時,讀者會不由自主跟隨著敘述走,一起思考,一起展開對心靈的神秘探索。
作者之所以賦予他的心靈導師——加油站工人這一職業“蘇格拉底”的外號,自有其喻意。加油站工人的工作很平凡,但為汽車加油卻是非常重要的事。大傢往往知道該為車子加油,卻忘記自己的心靈如果不加油,也就不能跑瞭。許多人的心靈都有如停在身體停車場內忘瞭加油的報廢車,但我們該如何為心靈加油呢?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一書中,蘇格拉底的教導方式不是告訴你該去做什麼,他不是一位直接給答案的上師,而是讓學生先察覺問題所在,懂得提出正確的問題,然後再自己去尋找答案。
書中蘇格拉底的原型,當然是來自古希臘的聖哲蘇格拉底。這位在雅典市集上到處問人問題的思考者,認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是古希臘特爾斐的神諭,而在另一彼岸的印度,佛祖釋迦牟尼提出的生命功課也是“自我覺察”,覺者即佛。
覺察什麼呢?我們在書中看到這位身為奧運選手的敘述者,從永遠計劃著下一步要完成什麼目標的人生觀中放緩腳步,懂得在慢活的狀態中覺察到什麼是此時此地(here & now),漸漸學會瞭活在當下當刻。
但活在當下當刻,並非止水的狀態,而是風動的現象。我最喜歡書中蘇格拉底的身教常常以風為暗喻,宇宙風生水起,風向永遠在變,能聞風起舞的人才懂得跳出曼妙之舞。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曾給予過二十多歲的我生命的啟示。如今重讀,才發現這本書不隻適合青年人讀,更適合中年人讀。青年人隨風出征,中年人隨風而立,老年人隨風而逝。在不同的生命情境之中,閱讀此書自有不同的心境與領悟。
答案在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