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順八年二月二十二日,皇太子朱見深正式即皇帝位,改明年為成化元年,史稱憲宗。
此時盡管宮中尚有錢皇後關於朱祁鎮不是孫太後親生的傳言,但這種傳言並沒有影響新皇帝對孫氏族人的恩寵。
朱見深即位後,已故孫太後之兄孫繼宗得到瞭進一步提拔重用,被委以“提督十二團營兼督五軍營,知經筵事,監修《英宗實錄》”的大任,“朝有大議,必繼宗為首”。
以孫繼宗為首的孫氏族人秉承瞭孫太後“謙謙之心,清者自清,不事張揚”的品格,在監修《英宗實錄》時沒有刻意的誇大孫氏一族在宣德、正統、天順三朝的功績,相反對孫氏一門的記載十分簡單,並力盡客觀。
孫繼宗深知物極必反的道理,在恪己奉公的同時一再請辭引退,結果新皇帝“優詔不許”。
最終,孫繼宗以八十五歲高齡謝世,死後得享被追贈“郯國公”,謚“榮襄”的尊榮。
縱觀中國歷朝歷代,外戚得寵榮耀宗族卻無亂政之謀並最終得以善果的,似乎也僅此一門。
由此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瞭孫太後高潔謙和的品格,她的所言所行真正詮釋瞭“母儀天下”的內蘊,做到瞭以寬厚博愛的胸懷來關愛天下臣民,以睿智明達的氣度於禁宮深處運籌帷幄力挽狂瀾維護江山社稷的和諧穩定。
更以豁達淡泊的心境將是是非非寵辱功過悉數放下,留待後人評說……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據傳,孫太後辭世後的第十日夜晚,天無雲,明月朗,宮中守靈之人聞聽西北方有聲如雷。
也許,是在天際的另一端,有一位飄逸素雅的女子著一襲碧衣白裙坐在綠荷滿香的湖畔彈撥琴弦。
如同潺潺淙淙流水之音的琴曲宛如遠處飄來的天籟……一縷恬淡與閑適浸染在每一個音符中,藏歲月底色,沁悠然禪意,神怡遠播。
明朝十六帝共同譜寫瞭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從朱元璋率軍推翻元朝統治在南京稱帝起,到崇禎皇帝被李自成的義軍推翻自縊於煤山止,朱明王朝存續瞭二百七十六年(1368-1644)。
自命為“奉天承運”的大明皇帝認為漢唐才是最正統最美好的時代,所以他們把“五經”“四書”奉為立國之寶,把《資治通鑒》中所闡述的歷朝歷代興亡盛衰的故事和典章制度奉為治國安邦的百科全書。
在大明王朝,曾經出現過鄭和七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仁宣之治等許多前代未曾擁有過的盛況與太平,也曾出現過震驚中外的“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紅丸案”“挺擊案”,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說,時代畢竟是前行不輟的。
《六朝紀事》以孫若微的一生為線索,描繪瞭從永樂初年至成化年間的那段歷史。
最初的源動力隻是因為喜歡。
喜歡以現代人的視角去解讀曾經的歷史,喜歡以現代人的智慧與積淀去思考他們曾經的處境、經歷和種種選擇,理解著他們的無奈,體味著他們的悲喜,這真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不過靜思細想時也常會忐忑生怕有所偏頗。
轉念又想,其實這正是歷史的魅力,因為除瞭史書上留下的隻字片語,我們永遠也不能真正得知那些記載於史冊上的人和事。
所以我們可以在自由的天空裡冥想神遊,至於這是戲說還是故事都不那麼重要瞭。
隻是源於喜歡。
《六朝紀事》中的主人公,如今就安息在北京西北昌平境內。
在蒼松翠柏掩襯下有十三座肅穆莊重的古代宮殿式建築群,這就是聞名於世的明十三陵。
長陵為明成祖永樂帝朱棣與仁孝文皇後徐氏合葬墓,另有十六位妃子從葬。
獻陵為明仁宗朱高熾與誠孝昭皇後張氏合葬墓,另有十妃從葬。
景陵為明宣宗朱瞻基與繼後孝恭章皇後孫氏合葬墓,另有十妃從葬。
裕陵為明英宗朱祁鎮與錢、周兩後妃的合葬墓,自英宗起廢止宮妃殉葬。
茂陵為明憲宗朱見深與繼後王氏、追贈後邵氏、進稱後紀氏的一帝三後合葬墓。
全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