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仰見春臺(四)

說來也怪。

十二年的初春一直都是幹風天,但是翻到二月,雨水卻突然之間多瞭起來。

這種天氣並不是和適合血肉傷的將養。

鄧瑛也不想過多得走動,幾乎是一日一日地呆在太和殿。

太和殿的重建工程備料就備瞭四年,原制的工程圖是張展春主持繪制的,由於主體是木制結構,一旦遇雷火,延燒的勢頭幾乎不可逆。鄧瑛在復建太和殿之前,曾與眾工匠們一道,對圖紙進行瞭多次修改,現而今放在氈棚(1)裡的圖檔,已經堆瞭半人來高。

連日大雨,圖檔受損,需要運大木料的工藝也都沒有辦法完成。

工匠們得閑,大多坐在氈棚裡一邊躲雨,一邊閑聊。

桌椅腳跟都在發黴,但也把老木的香氣逼瞭出來。

有人沏瞭滾茶,用小爐子吊著,熱熱地喝上一口,身上的潮氣好像也沒那麼難受瞭。

鄧瑛端著茶碗,站在人堆裡與工匠們說話。

這些匠人大都是張展春的香山幫(2),與鄧瑛熟識十幾年的大有人在,他們都是靠手藝吃飯的人,與宮廷和朝廷的牽連不算多,沒有那麼多顧忌也就更敢說,但他們沒什麼大局觀念,想對鄧瑛表達些什麼,具體的話又說不出來。反而因此在鄧瑛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不過鄧瑛知道,這些人遠比他自己更在意他內心的平復。

但他也明白,“平復”這件事,對他自己和這些人來說,都很漫長。

於是,除瞭工程上的事,他也偶爾也會和他們談及自己在內廷的日常生活。

“我前兩日還在想,宋師傅送的茶,要放過今年驚蟄才拿出來喝。結果今日大傢都被雨絆在這兒,就索性拿出來瞭。”

送茶給他的匠人聽瞭這話很欣喜,忙道:

“您喜歡就太好瞭,今年地裡又出瞭新的,就是年初傢裡女人生病,沒及得上去摘。我前幾日趕回去叫瞭村上的人去幫忙,終於是收瞭一半下來,趕明兒傢裡的女人身上好點,叫她再給大人送些來。”

他喚鄧瑛“大人”,剛說完就被旁人扯住瞭胳膊。

一堆眼風洶然掃來,他頓時就愣住瞭。

自悔失言,低頭不敢再看鄧瑛。

鄧瑛在旁隨意地接過他的話,“我還怕你們進來做工,就不稀罕傢裡田地。”

那人見鄧瑛不怪罪,自己更後悔,也不敢大聲說,低頭悻悻道:“是,再少也是祖業,不敢不守著……”

氣氛有些陰沉,棚門也被風吹得咿咿呀呀的響。

外面的雨氣很大,木香土腥都帶著春寒,鄧瑛的身子一直養得不是很好,尤其是腿上,早晚畏寒懼冷,站久瞭便不舒服。

但他還是習慣在這些匠人當中站著。

這也是張展春幾十年的堅持。

他曾對鄧瑛說過:“營建宮城和在外帶兵是一樣的,沒有那麼復雜人心算計,大傢的目的是一致的,隻要你能讓他們安心,他們就能一門心思地撲在自己的事情上。大廈之穩,莫不出於人心之定。但要做到這件事,光精進自身是沒有益處的,你得有‘終身為士,不滅文心’的毅力。有瞭這樣的毅力,才能有你該有的擔當。如此,你帶領著他們建造的殿宇城池,才不會是一堆楠木白骨。”

張展春說這話的時候,鄧瑛還很年輕。

不免要問,“那要如何,才能守住‘文心’呢。”

張展春對他說,“不管身在何處,都不能忘瞭,你是十年書齋,苦讀出身。盡管你不喜歡仕途上的人和事,走瞭和楊倫這些人不一樣的的路,但你得記著,你真正的老師,始終是大學士白煥,你和楊倫一樣,活在世上,要對得起自己的功名和身份。”

鄧瑛成年後才慢慢明白,這一襲話中的深意。

累世的師徒傳承,同門交遊,不斷地在辯論,闡釋他們“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欲望,這些欲望撐起瞭讀書人大半的脊梁骨,他們是王朝的中流砥柱,也是大部分社稷民生事業的奠基人。

楊婉早年也在自己對明朝的初期研究裡,對所謂的大明“文心”進行過一般性闡釋。

有瞭辯證法的介入以後,她不得不去看其中迂腐的一面,但是在她後來對鄧瑛的研究當中,她認為“文心”這個概念,一直都是鄧瑛行事作風的支撐點,甚至是他最後慘烈結局的根本原因。

他就是不喜歡站在宦官集團的立場上想問題,就是要做與自己身份不合的事情。

但怎麼說呢。

楊婉抽風的時候,偶爾也會有抓馬的想法。

“太監皮,文士骨”,這和“妓女身,觀音心”一樣禁忌又帶感,稍微發揮一下,就可以寫它幾萬字的JJ小文學。

她愛這種有裂痕性的東西,比起史料羅列,這才能彰顯大文科當中的“人文性”。

可惜這一點,她還沒來得及跟鄧瑛碰上。

鄧瑛是用他本身的性格,在內化那個時代裡如深流靜水般的東西。

因此他的進退分寸和楊婉是完全不一樣的。

正如張洛不喜歡楊婉,是覺得楊婉的分寸感,凌駕於當時所有的婦人之上,這讓他極度不安。

而在鄧瑛身旁的人,卻從來不會感覺到,他的品性當中有任何刻意性的修煉。

“我在獄中數月,很想念這一口茶,若還能得新茶,那便更好,隻是不知道,會不會勞煩到你傢中人。”

鄧瑛主動提及之前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的事。

說話的匠人聽完之後,立即明白過來,鄧瑛是想讓他放寬心。

他心裡頭本來就有愧,忙站起來拱手道:“這怎麼能是勞煩呢,我這禿嚕嘴,啥該說的都說不出來,也可以不要瞭。以後,隻管留著手跟著您做工,給您送東西罷瞭。”

眾人聽完都笑開瞭。

鄧瑛也笑著搖頭。

那茶煙很暖,熏得他鼻子有些癢,他抬起另一隻手,用手背輕輕按瞭按鼻梁。

沒在內學堂當值,他今日穿的是青色的常服,袖口掛在手臂處,露著即將好全的兩三處舊傷。

“您身上還沒好全嗎?”

氣氛融洽後,人們也敢開口瞭。

鄧瑛看瞭看自己的手臂,點頭道:“好得差不多瞭。”

說完側過身,攏緊身後的遮雨簾子,轉身續道: “我……其實也沒想太多,雖不在工部瞭,但現下與大傢一道做的事,還和從前是一樣的,你們若是肯,從此以後可以喚我的名字。”

“那哪裡敢啊。”

其餘人的也應聲附和。

將才那個說話的人轉身對眾人說道:“我看還像之前在宮外的時候一樣,喚先生吧。”

鄧瑛笑著應下,沒有推遲。

棚外是時響起瞭一聲雷,眾人都站起來擁到瞭棚門前。

天上藍雷暗閃,雲層越壓越低,雨看起來,根本沒有停下來的預兆。

鄧瑛抬頭,望著雨中才蓋瞭不到一半的琉璃瓦,負手不語。

“先生。”

“嗯。”

“今年這雨水多得不太尋常啊。”

鄧瑛點瞭點頭“是。年初那會兒沒有雪,開春雨多,也很難避免。我將才過來前,看楠料(3)被雨水濡廢瞭一大半。”

“是啊。”

工匠們面露愁色,“得跟衙門那頭提瞭。南面的鬥拱已經造好瞭,琉璃廠被來的來料我們現在都沒看見,這雨再這樣下下去,主梁的隼,又得再修一次瞭。”

正說著,徐齊從工部衙門議事回來,一身雨氣,神色不好,模樣有些狼狽。

匠人們紛紛讓到一邊行禮。

徐齊看瞭他們一眼,自己給自己倒瞭一杯茶,擺手說,“你們歇你們的。”

鄧瑛放下茶盞,走到徐齊面前行瞭一個禮。

“正在議琉璃廠的事,大人……”

徐齊打住他,“你也不用催促,橫豎這兩日能見得到款項。”

說完喝瞭一口茶,覺得粗得厲害,心裡氣本來就不順,索性跺下茶杯,借茶發泄“茶這樣,人也是這樣,都是惹得滿口酸臭還吐不出來。”

鄧瑛站在一旁沒出聲,徐齊越說越氣,不妨開瞭罵口。

“被砍頭的吃朝廷,砍別人頭的也吃朝廷,鄧瑛,”

鄧瑛還在想琉璃廠的事,一時沒及應答。

“你還不慣被稱名?”

徐齊不快,難免揶揄。

“不是。”

他說著又拱手,“大人請說。”

徐齊放下茶盞問道:“你之前在工部的時候,是怎麼跟內閣處的?”

鄧瑛平聲應道:“開年內閣與六部的結算和預算,其實我們不用參與過多。”

徐齊抬眼,“何意。”

“父親伏法以後,山東的田產至今還在清算,司禮監和其餘五部都在等最終的賬目,這兩年鹽務和海貿都算不得好,所以不論今年如何統算撥派,都得等山東巡撫的呈報進京,待那個時候,我們提報三大殿重建的實需,才能探到戶部的底和內廷的真實的意思,現在說得過多,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這番話有些長,他說完忍不住低頭嗽瞭一兩聲。

徐齊沒有想到他會親口提清算鄧頤田產的事,有些詫異,開口問道:“你們鄧傢在山東的霸舉,你之前就真的一點都不知道。”

“是。”

鄧瑛平和地回應,“十年未訪。”

十年未訪。

到底算為骨肉冷落,還是算作自潔不污?

徐齊一時竟有點想給眼前這個人下個具體一點的判定。

“你……”

他剛開瞭個話口,太和門上的內侍就發動瞭下鑰的催聲。

徐齊隻得作罷,與工匠們快速總完工需料單,起身走瞭。

鄧瑛見雨沒有停的意思,便讓匠人們各自休息。

自己一個人獨自撐傘穿過太和門廣場,回直房去。

那日是二月初五,正是內閣與六科的給事中會揖(4)的日子,南三所的值房內燈燭還暖著,今日不光是清談,還說到瞭幾個京官品行的問題,內閣次輔張琮不悅六科參奏他的學生,兩邊一杠起來,竟杠過瞭時辰。

鄧瑛走到南三所門前的時候,內閣首輔白煥也剛剛從會揖的值房裡走出來。

雨下得太大瞭,鄧瑛沒有提燈,他一時到沒太識出鄧瑛的樣貌。

鄧瑛進士及第那一年,白煥是科舉主考。

那一年中進士的人當中,雖然有他白傢的後輩,但白煥最喜歡的卻是鄧瑛和楊倫這兩個年輕人。楊倫是他一手提拔,但鄧瑛卻在做庶吉士(5)的第二年,被張展春給看重瞭。張展春後來跟他私下提過很多次,即便鄧瑛不在仕途,但還是不想讓他斷瞭和白煥的師生緣分。他不是一輩子好在土石上的人,等三大殿完工,還是要把他還回來的。

沒想到,還沒還回來,張展春就中瞭風。

接著猖獗多年的鄧黨在張琮的謀劃,以及他的推波助瀾之下,終於徹底倒臺。

遲暮之年,得見天光。

而他最喜歡的學生,也就這麼,再也找不回來瞭。

作者有話要說:

(1)氈棚:有佈遮擋的簡陋工棚

(2)香山幫:出身香山的工匠群體

(3)楠木:明故宮的主要殿宇都是木制結構,采用的木料主要是楠木。

(4)會揖:六科(相當於監察部門)和內閣大臣作揖的日子,說白瞭就這是行政部門和監察部門在一塊交流感情,免得鬧得太僵。

(5)庶吉士:相當於一個翰林院見習崗,考完進士的年輕人一般都會幹幾年。

《觀鶴筆記(觀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