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本第十一

治本,就是治國的根本。本篇把發展耕織和「使民無私」作為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兩個治國的根本問題,它認為治國的辦法是精神感召,其次是因勢利導,再次是不誤農時,不竭民財。

54、凡治人者何?曰,非五穀無以充腹,非絲麻無以蓋形,故充腹有粒,蓋形有縷,夫在芸耨,妻在機杼,民無二事,則有儲蓄。夫無雕文刻鏤之事,女無繡飾纂組之作。木器液,金器腥,聖人飲於土,食於土,故埏埴以為器,天下無費。

【譯文】

治理民眾用什麼辦法呢?回答是,沒有五穀人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絲麻人們就沒有衣穿,所以吃飯有了糧食,穿衣有了絲麻,男子從事耕種,女子從事紡織,人們專事耕織不受其他事務的影響,國家就有儲備了。提倡男子不要從事奢侈品的雕刻,女子不要從事裝飾品的刺繡。木製的食器容易滲水,金屬的食器帶有腥味,聖人的飲食用具都是來源於土,因而製作陶土用具,這就可杜絕天下的浪費了。

55、今也,金木之性不寒而衣繡飾,馬牛之性食草飲水而給菽粟,是治失其本,而宜設之制也。春夏夫出於南畝,秋冬女練於布帛,則民不睏。今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古者土無肥磽,人無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終畝,織有日斷機,而奈何寒饑?蓋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譯文】

如今,金木本來是不知道寒冷的,卻要給它披上錦繡,牛馬本來是吃草炊水的,卻要餵它糧食,這種做法完全違反了它們的本性,應該建立。合理的制度才是。春、夏男子到田里耕種莊稼,秋、冬女子在家裡染織布帛,這樣人民就不會貧困了。現在人民穿的是粗布短衫,而且。還遮不住身體,吃的是粗劣食品,而且還填不飽肚子,這是沒有把國家治理好的表現。古時候,土地的肥舟同今天沒有兩樣,人民的勤惰同今天也沒有兩樣,為什麼古人豐衣足食,而令人缺吃少穿呀?主要是種田的人不能經常耕作,織布的人不能經常紡織,這怎能免於饑寒呢?總的來說,這是由於古代行之有效的耕織制度,到今天已經把它廢止了的原故。

56、夫謂治者,使民無私也。民無私則天下為一家,而無私耕私織,共寒其寒,共饑其饑。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飯,有子一人,不損一飯,焉有喧呼酖酒,以敗善類乎?民有輕佻,則欲心興,爭奪之患起矣。橫生於一夫,則民私飯有儲食,私用有儲財。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烏在其為人上也。

【譯文】

所謂良好的政治,在於教育民眾不要自私。如果民眾不自私,天下就像一家人一樣,而不必進行私耕私織,大家都把別人的寒冷當作自己的寒冷,把別人的飢餓當作自己的飢餓。因此,有十個孩子的人,也不加重他的生活負擔,只有一個孩子的人,也不減輕他的社會責任,這樣人們哪裡還會喧喧嚷嚷嗜酒作樂,以致敗壞良好的風尚呢?如果民眾不安分,私慾就會產生,爭權奪利的禍患就隨之而起了。如果有一個人違背了這種無私的準則,別人也跟著他把糧食儲藏起來自已吃,把財物儲藏起來自己用,[發展下去就會犯禁了,]而民眾一旦犯紫,就逮捕治罪,這怎能配得上為萬民之首呢?

57、善政執其制,使民無私,為下不敢私,則無力非者矣。反本緣理,出乎一道,則欲心去,爭奪止,囹圄空,野充粟多,安民懷遠,外無天下之難,內無暴亂之事,治之至也。

【譯文】

好的政治,就是堅持法制,教育民眾不要自私,大家不敢自和,就沒有為非作歹的人了。如果人們恢復純樸的本性,遵循無私的準則,那麼,個人和私慾就會打消,爭奪行為就會停止,監獄裡就會沒有囚犯,勞動的人就會遍佈田野,生產的糧食就會增多,民眾的生活就會安定,四方的民族也會受到關懷,國家沒有外患,也沒有內亂,這就可以稱得上天下大治了。

58、蒼蒼之天,莫知其極?帝王之君,誰為法則?往世不可及,來世不可待,求己者也。

【譯文】

藍藍的天空,誰知道它的邊際?五帝三王的政治,誰的方式可供傚法呢?過去的時代不可能重現,未來的理想也不能只靠等待,只有求之於自己的創造。

59、所謂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二曰垂光,三曰洪敘,四曰無敵。此天子之事也。

【譯文】

能夠稱為天子的,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是智慧超人,二是恩布萬民,三是功業宏偉,四是天下無敵。這都是天子應做到的事。

60、野物不為犧牲,雜學不為通儒。

【譯文】

不能把野生的動物作為祭品,不能把雜湊的學說當成真才實學。

61、今說者曰:「百里之海,不能飲一夫,三尺之泉,足止三軍渴。」臣謂欲生於無度,邪生於無禁。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於無奪民時,無損民財。夫禁必以武而成,賞必以文而成。

【譯文】

現今有人說:「百里寬的大海,不夠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喝,三尺深的小泉,卻夠三軍之眾解渴。」我認為私慾的產生由於沒有節制,邪惡的產生由於禁止不力。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精神感化,其次是因勢利導,再次就是不誤農時,不竭民財。禁止壞人壞事,必須使用強制手段才能成功;獎勵好人好事,必須結合教育才能奏效。

《尉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