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日:「人皆日:『予(1)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階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第7章)
【註釋】
(1)予:我。(2)罟(gu):捕獸的網。擭(huo):裝有機關的捕獸的木籠。(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階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讀解】
聰明反被聰明誤。
自以為聰明失好走極端,走偏鋒,不知適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羅網而自己卻還不知道。
另一方面,雖然知道適可而止的好處,知道選擇中庸之道作為立身處世原則的意義。但好勝心難以滿足,慾壑難填,結果是越走越遠,不知不覺間又放棄了適可而止的初衷,背離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樣,連一個月都不能堅持住。
賭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貪污受賄也好,這類現象不都是常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