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不聽怎麼辦?
【原文】
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間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1,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2對。」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
【註釋】
1貴戚之卿:指與君王同宗族的卿大夫。2正:誠。
【譯文】
齊宣王問有關卿大夫的事。孟子說:「大王問的是哪一類的卿大夫呢?」
齊宣王說:『卿大夫還有所不同嗎?」
孟子說:「不同。有王一室宗族的卿大夫,有異姓的卿大夫。」
宣王說:「那我請問王室宗族的卿大夫。」
孟子說:「君王有重大過錯,他們便加以勸阻;反覆勸阻了還不聽從,他們便改立君王。」
宣王突然變了臉色。
孟子說:「大王不要怪我這樣說。您問我,我不敢不用老實話來回答。」
宣王臉色正常了,然後又問非王族的異姓卿大夫。
孟子說:「君王有過錯,他們便加以勸阻;反覆勸阻了還不聽從,他們便辭職而去。」
【讀解】
弘揚大臣的職責和權力而限制君主權力無限地膨脹,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內容之一,體現出一定程度的民主政治色彩。
王室宗族的卿大夫因為與國君有親緣關係,國君的祖先也就是他的祖先,所以既不能離去,又不能坐視政權覆亡,當國君有重大錯誤又不聽勸諫時,就可以另立新君。孟子在這裡是弘揚宗族大臣的權力而限制君主個人的權力,從理論上說是正確的。但我們知道,這種另立新君,在實踐上往往釀成的,就是宮廷內亂.所謂「禍起蕭牆之內」,弄得不好,還會引起曠日持久的戰爭。
對異姓卿大夫來說,問題就要簡單得多了,他們既沒有王室宗族卿大夫那麼大的權力,也沒有那麼大的職責。所以,能勸諫就勸諫,不能勸諫就辭職而去,各走一方罷了。其實,這也是孔子「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論語·先進》)的意思。
總起來說,孔、孟都提倡臣有臣道,臣有臣的氣節和人格,反對愚忠,反對一味順從,這的確是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