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則存,捨則亡
【原文】
孟子曰:「牛山1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2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3,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4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5)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6)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7)之所為,有梏亡之矣(8)。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捨則亡;出人無時,莫知其鄉。』(9)惟心之謂與?」
【註釋】
1牛山:齊國首都臨淄郊外的山。2郊:此處作動詞用,在……郊.大國:即大都市,指臨淄。3息:生長。4萌櫱(nie):新枝嫩芽。(5)濯濯(Zhuo):沒有草木,光禿禿的樣子。(6)平旦:黎明,天剛亮時.(7)旦晝:第一天。(8)有:同「又」。梏(gu):拘禁,束縛。梏亡指因受束縛而消亡。(9)鄉:鄉里,「居」的意思。
【譯文】
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是很茂盛的,但是由於它在大都市的郊外,經常遭到人們用斧子去砍伐,還有夠保持茂盛嗎?當然,山上的樹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長,雨水露珠也在滋潤著,並非沒有清枝嫩芽長出來,但隨即又有人趕著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這樣光禿禿的了。人們看見它光禿禿的,便以為牛山從來也不曾有過高大的樹木,這難道是這山的本性嗎?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難道沒仁義之心嗎?他們的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頭砍伐樹木一樣,天天砍伐,還可以保持茂盛嗎?他們日日夜夜的生息,在天剛亮時的清明之氣,這些在他心裡所產生出未的好惡與一般人相近的也有那麼一點點,可到了第二天,他們的所作所為,又把它們窒息而消亡了。反覆窒息的結果,便使他們夜晚的息養之氣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養之氣不足以存在,也就和禽獸差不多了。人們見到這些人的所作所為和禽獸差不多,還以為他們從來就沒有過天生的資質。這難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嗎?所以,假如得到滋養,沒有什麼東西不生長;假如失去滋養,沒有什麼東西不消亡。孔子說過:『把握住就存在,放棄就失去;進出沒有一定的時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讀解】
還是說性本善,只不過側重於後天的滋養保持一方面罷了。
人性雖然本來善良,但如果不加以滋養,而是放任良心失去,那就會像用斧頭天天去砍伐樹木一樣,即便是再茂盛的森林也會被砍成光禿禿的。而一旦良心失去,心靈失去把持,還會以為原本就不存在。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心靈的故鄉在哪裡呢?
現代人惶惑不安,不就正在到處尋找精神的家園、靈魂的故鄉嗎?
問聖人,聖人也只是回答「操則存,捨則亡」,至於它什麼時候出入,故鄉在哪裡,聖人也「莫知其鄉。」
實際上,按照孟子翻來覆去的闡述,精神的家園或故鄉根本就無它處可尋,而就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就在我們自己的本性之中。
所以,關鍵是自我把持,自我滋養,加以發揚光大,而不要到身外去尋求。
一句話——
「還是回家種自己的園地要緊!」伏爾泰筆下的老實人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