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泰伯

【0!」】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註釋】 1泰伯:也寫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周太王)的長子。他的兩 個弟弟依次為仲雍和季歷,季歷的兒子為姬昌。傳說周太土預見到姬昌有聖 德,就想打破長子繼承王位的慣例.把君位通過季歷傳給姬昌。泰伯為實 現父親的意願,他與仲雍一起出走到荊蠻之地(今江蘇一帶),自號為勾吳, 立為吳泰伯,成為後來吳國的始祖。周太王死後,季歷繼承王位,後來傳給 姬昌,便是周文王。2三以天下讓:指;泰伯出走一間天下;太王死後不 回來奔喪,以便讓季歷繼承王位二間天下;季歷死後也不回來,以便讓姬昌 繼承王位三讓天下。3無得:同「無能」無法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泰伯,那可以說是具備至高無上的品德了。三次讓 出天下,老百姓簡直找不出恰當的語言來讚美他。」

【解讀】 「棄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將相而不為。」

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在歷史上並沒有幾個。相反,比比皆是 的倒是爭權奪位,為天下大權而殺人放火,爭城掠地,勾心鬥角 骨肉相殘。直到現代社會,莫說讓出整個天下,就是讓出一個單 位的領導權來,也會要了很多人的老命,寧死也不情願的。

有什麼辦法呢?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權力就是有這麼大的吸 引力。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在很多人眼裡,有了權就有了 一切,沒有了權就沒有了一切。所以有「權、權、權,命相連」的 說法。

這些看法,這些說法,大概在孔子的時代就已經不新鮮了 吧,不然的話,他怎麼會把三讓天下作為至高無上的品德歌頌 呢?

【0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 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註釋】 1葸(Xi):畏縮。2絞:尖刻傷人

【譯文】 孔子說:「恭敬而不符合禮就會勞倦,謹慎而不符合禮就會 畏縮,勇敢而不符合禮就會作亂,直率而不符合禮就會尖刻傷人。」

【解讀】 恭敬、謹慎、勇敢、直率就一般意義說來都是屬於好的品格, 但如果不用禮來進行規範,那也都會出問題。這裡的禮不是我們 個天所說的禮貌,而是指禮法,即禮的法度。實際上,也就是指 無論做什麼都要合度的問題。比如說,對人恭敬當然是好,但如 果一味恭敬,恭敬得過了頭,就會顯得唯唯諾諾,卑躬屈膝。用 孔子的話來說,就會「勞倦」,怎麼勞倦?翻譯成我們今天常挖苦 這類人的話,就是『你活得累不累啊!」因為他逢人便打拱作揖, 恭敬有加,而不是按照禮法.該恭敬時恭敬,該不卑不亢時不卑 不亢。謹慎也是這樣。謹慎好不好?謹言慎行,很好!但如果一 味謹慎,則成了謹小慎微,走路怕踩死了螞蟻,樹葉掉下來怕打 破了頭,畏畏縮縮,窩囊無能,結果是一事無成。「勇而無禮,則 亂」。這話很好理解,只有勇敢.不講禮法。「捨得一身剮,敢把 皇帝拉下馬。」當然是要出大亂子的了。我們今天已無皇帝可拉。 但一味地勇,像個莽張飛或黑李逵,那也會出亂子闖大禍的、「直 而無禮則絞。」直率是個性坦白,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對就對 下對就不對,說話不轉彎抹角.直來直去。這本來也沒有什麼不 對.人們還常常很喜歡這種人,但如果一個人太直戇了了,直得來 一點也不知迴避,那往往說出話來弄得人下不了台。尤其是做 領導的或做長輩的,遇到這種人那可就有你夠受的了。

所以、無論是什麼品格,一定要用禮來加以節制,加以中和, 這樣才們大言行合度,符合社會規範。

正因為禮有如此重要,所以孔子才一再強調:「不學禮,無以 立」(《季氏》)「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禮是學的 關正核心內容所在,是一切個人修養的落腳點。

【03】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註釋】 (1)啟:開啟,曾子讓學生掀開被子看自己的手腳。 (2)詩云:以下三句引自《詩經·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體免於損傷。 (4)小子:對弟子的稱呼。

【譯文】 曾子有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踩在薄冰上面。』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弟子們!」

【解讀】 曾子借用《詩經》裡的三句,來說明自己一生謹慎小心,避免損傷身體,能夠對父母盡孝。據《孝經》記載,孔子曾對曾參說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是說,一個孝子,應當極其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包括頭髮和皮膚都不能有所損傷,這就是孝的開始。曾子在臨死前要他的學生們看看自己的手腳,以表白自己的身體完整無損,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見,孝在儒家的道德規範當中是多麼重要。

【04】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註釋】 1孟敬子;魯國大夫仲孫捷。

【譯文】 曾子臥床不起,孟敬子去探問他。曾子說道:「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調整自己的容貌,既可避免粗暴,又可避免輕視他人;使自己的容貌端莊、態度恭敬,這樣就接近於誠信;使自己言辭嚴謹而有哲理,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於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解讀】 朱熹解釋說:「鳥畏死,故鳴哀;人窮反本,故言善。」(《論 語集注》)也就是說,鳥因為怕死而發出淒厲悲哀的叫聲,人因為 到了生命的盡頭,反省自己的一生,回歸生命的本質,所以說出 善良的話來。

人到生命的盡頭,一切的爭鬥,一切的算計,一切的榮耀。 一切的恥辱都已成為過去,現世漸漸退隱而恍若彼岸,與自己渺然 無緣。一種痛惜,一種對於生命的親切留戀油然而生,這是否是 人們常說的「良心發現」呢?如果是,那可真是發現得太晚了一點啊!

基督教不嫌晚,而是不失時機地抓住了這「良心發現」的一 瞬,於是有臨終懺悔的儀式。這種儀式,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科技 文明昌盛的今天,其基點是否正是建主立「人之將死,其言也 善」的認識上呢?

【05】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 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註釋】 1校(jiao)計較,較量。

【譯文】 曾子說:「能力強卻向能力弱的人請教,知識豐富卻向知識少 的人心教;有學問卻像沒有學問一樣,滿腹經綸卻像一無所有一 樣,別人冒犯自己也不計較。我曾經有一位朋友就是這樣的。」

【解讀】 據說曾子的這位朋友就是那「大智若愚」的顏回。

古語說得好;「滿招損,謙受益。」 一個人即使並不自滿,而只是才華橫溢,鋒芒畢露,也都容 易受到別人的攻擊,受到損傷。因為你的流光溢彩使周圍的人相 形見絀,黯然失色,所以,你越能幹,事情做得越完美,就越得 罪人。也許你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可事 實就是如此,人們完全可以這樣想;「都是爹媽生的,你憑什麼?!」

所以,凡事當留有餘地,不那麼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使人 家感到需要你卻不受到你的威懾。

要做到這一點,有時就需要裝「傻」了。這就是「以能問於 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明知故問,給別人一個表 現的機會;明明知道他不如自己,也去向他請教;明明自己懂得 很多,但把它埋藏在心底,表面上做出一副什麼都不懂的樣子.有 了這些,再加上人家冒犯了自己也不針鋒相對地去計較,不以牙 還牙,以眼還眼,這就不會對他人構成威懾了,反過來,自己也 就可以減少一些他人的攻擊和中傷了。

當然,這樣做的結果,你也會失去很多,呈少是謹小慎微.活 得不那麼瀟灑自如了罷。更何況,對很多人來說,天性注定如此. 所謂「才華橫溢」,才華多了它就是要「溢」出來;所謂「鋒芒畢 露」,既有鋒芒,它就是要「露」,要「脫穎而出」。

這樣看來,「傻」也不是人人可以裝得出的,要裝「傻」,也 的確要掌握裝「傻」的藝術才行啊!

【0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註釋】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親的小勁叫孤,六尺指15歲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臨終前的囑托輔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託。百里之命,指掌握國家政權和命運。

【譯文】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托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解讀】 孔子所培養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識、有才幹的人,他可以受命輔佐幼君,可以執掌國家政權,這樣的人在生死關頭決不動搖,決不屈服,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0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註釋】 1弘毅:弘,大;毅,堅毅、弘毅指志向遠大,意志堅毅。

【譯文】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毅,因為他任務艱 巨而路途遙遠。以實行仁德為己任,不是很艱巨嗎?直到死才罷 休.不是很遙遠嗎?」

【解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曾子所要求於讀書人的,實際上就是這樣一種精神。

沉毅持重的生命意識,壯懷激烈的悲劇心態,將歷史扛在自 己肩頭的英雄形象.

這一切,似乎都只有在傳統的文學作品和歷史的教科書中去 尋找了。

他們是屈原、荊柯、楚霸王、岳飛、陸游、文天祥,或者是 哈姆雷特、浮士德,而絕不是「第二十二條軍規」下的尤索林、 「等待戈多」的流浪漢.更不是金庸筆下的韋小寶,王朔筆下「過 把癮就死」的人。

說到底,這便是所謂「古典精神」與「現代意識」的分野。

今天,當我們在呼喚崇高,呼喚英雄,呼喚悲劇意識的時候 是不是應該回到儒學中去,回到曾子所呼喚的精神中去,做一個 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的讀書人呢?

【08】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註釋】 (1)興:開始。

【譯文】 孔子說:「(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

【解讀】 本章裡孔子提出了他從事教育的三方面內容:詩、禮、樂,而且指出了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學生不僅要講個人的修養,而且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技能。

【0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註釋】無

【譯文】 孔子說「老百姓,可以讓他們跟從,不可以讓他們知道是為 什麼。」

【解讀】 這就像軍隊下命令一樣,目標何方,距離若干,限什麼時候 到達。或者是,衝鋒號一響便衝鋒起來,撤退令一到便撤退下去 作為兵士,只需要照命令行事就得了,容不得你問這是為什麼。

這就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是不是愚民政策呢?

孔子曾經說過:「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雍 也》) 孟子也說:「做一件事不明白為什麼要做,養成了習慣不知道 為什麼養成,一輩子隨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這樣的人就是普通 老百姓。」(《孟子·盡心上》)

可見,在孔子、孟子的心目中,人的確有智力的根本不同,有 的人就是只能夠聽命於人,按領導人的指揮辦事,而不能夠和他 說得清楚是為什麼。換句話說,對於普通老百姓,沒有必要,也 不可能讓他們知道事事是為什麼,只需要讓他們按規定辦事就行 了。不然的話,惹得大家東想西想,不能安心做事,產生出社會 不安定因素。

這就是孔孟的認識--不是要愚民,而是因為民本身的素質 如此,所以要針對其特徵來進行統治。

在這個意義上,說它是愚民政策也未嘗不可吧,而沒有必要 想盡辦法去為「孔孟之道」翻案,說這兩句話應該斷句為:「民可, 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0】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註釋】 (1)疾:恨、憎恨。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已甚,即太過份。

【譯文】 孔子說:「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窮困,就會犯上作亂。對於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厲害,也會出亂子。」

【解讀】 本章與上一章有關聯。在孔子看來,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於自己窮困的地位,他們就會起來造反,這就不利於社會的安定,而對於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厲害,也會惹出禍端。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養人們的「仁德」。

【!」!」】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註釋】無

【譯文】 孔子說:「即使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和那樣美好的資質,只要驕 傲吝嗇,那他其餘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解讀】 才能資質屬於才的方面,驕傲吝嗇屬於德的方面。

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聖人連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 備才是完美的人才。

如果二者不可得兼,德是熊掌,才是魚,孟子捨魚而取熊掌, 聖人合才而取德。

今天我們的用人之道,我們選拔和培養跨世紀的人才,似乎 依然堅持的是這個原則。當然,其德和才的內涵都已不可同日而語 。

至於周公本人,不但不驕不吝,而且是謙遜大度的典範,「這 也是人所共知而勿庸贅言的了。

【!」2】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註釋】 1至:這裡指意念所至。2谷:古代以谷米為俸祿(類似今天的工 資),所以「谷」就是指「祿」。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三年而不想望當官吃俸祿,這是難能可貴的。」

【解讀】 所謂「學而優則仕」,(《子張》)一般讀書人想望當官吃俸祿 是無可非議的。就是孔子的學生,也有「子張學干祿」,專門來向 孔子學習當官吃俸祿的技巧。不過,在孔子看來,學習目的還是 純潔一點好,「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為學問而學問,在求學 中得到樂趣,勝過把讀書當作敲門磚,勝過讀書為了找職業,為 了陞官發財的觀點。

但事實上,古往今來,沒有幾個為讀書而讀書的人。過去的 時代讀書是為了金榜題名,「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 讀書可以做官,做官可以發財。今天廢除了科舉制度,讀書不一 定可以做官了,但小學讀了讀中學,中學讀了讀大學,不外乎是 為了找一個好的職業。如果找不到,就大學讀了再讀研究生,目 的也是為了找到一個更好的職業。一旦找到了,絕沒有人再對 什麼博士、博士後的,那多苦寒!另一種極端是,既然讀書也不 外乎是為了找到一個好一點的職業,為了掙錢發財,那只要能掙 錢,能發財,又何必讀什麼勞什子的書呢?所以,不少家長讓孩 子中學畢業(甚至不用畢業)就跟老子一起做生意、賺大錢,於 是又生出「讀書無用」的觀點。其實,無論是「讀書做官(發 財)論」還是「讀書無用論」、對於讀書的目的認識都是一致的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至於谷」,讀書都為稻粱謀 。

或許正是因為早在孔子的時代大家讀書就已經是為了「至於 谷」,所以孔子才感歎說「不至於谷」是難能可貴的罷。

【!」3】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註釋】 1善道:正確的學說,引申為真理。2見:同「現」。

【譯文】 孔子說:「堅定信念,勤奮學習,堅持真理至死不渝。不進入 危險的國家,不居住動亂的國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來實現抱負, 天下政治黑暗就隱退。國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卻貧賤,這是恥辱;國 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卻富貴,也是恥辱。」

【解讀】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實際上還是「用之則行,捨之則藏。」(《述而》)只不過聯繫 到學與守,貧賤與富貴作了更深入的闡發,使之具有更為堅實的 基礎就更為廣闊的境界罷了。

說來也是,朗朗乾坤,太平盛世,人人奔小康,求大同,你 怎麼會貧且賤呢?敢情是好吃懶做,游手好閒罷了。

相反,政治黑暗,世道昏亂,打砸搶抄抓害得人人自危,個 個不安.你卻大富大貴,不是一個吃黑錢、發橫財的暴發戶才怪。

在正人君子看來,以上兩種情況都是恥辱。

【!」4】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註釋】無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政事。」

【解讀】 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位置。

不在其位不瞭解情況,隔行如隔山,談論起來於事無補,反 而添亂,還是素其位而行,安寧本分為好。做冬瓜就考慮冬瓜外 問題,做西瓜就考慮西瓜的問題。

【!」5】

子曰:「師摯之始,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註釋】 (1)師摯之始:師摯是魯國的太師。「始」是樂曲的開端,即序曲。古代奏樂,開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師演奏,師摯是太師,所以這裡說是「師摯之始」。 (2)《關睢》之亂:「始」是樂曲的開端,「亂」是樂曲的終了。「亂」是合奏樂。此時奏《關睢》樂章,所以叫「《關睢》之亂」。

【譯文】 孔子說:「從太師摯演奏的序曲開始,到最後演奏《關睢》的結尾,豐富而優美的音樂在我耳邊迴盪。」

【解讀】無

【!」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註釋】 (1)狂:急躁、急進。 (2)侗:音tong,幼稚無知。 (3)願:謹慎、小心、樸實。 (4)悾悾:音kōng,同空,誠懇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謹慎,表面上誠懇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

【解讀】 「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質,孔子對此十分反感。這是因為,這幾種品質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則,也不符合儒家一貫倡導的「溫、良、恭、儉、讓」和「仁、義、禮、智、信」的要求。所以孔子說:我真不知道有人會這樣。

【!」7】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註釋】無

【譯文】 孔子說:「學習起來就像老趕不上一樣,還生怕把學到的東西 又丟掉了

【解讀】 孔子的自白給我們以「活到老,學到老」,「學海無涯苦作 舟」的感覺。

而莊子卻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 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是很危險的。知道了這一點而仍然 要去追求知識,那就更危險了啊!」(《養生主》)

這樣說來,孔子豈不是危險又危險了嗎?但他卻做了聖人。

同樣感到生命有限,學海無涯,儒者和道家的態度卻是迥然 不同,讓我們看到在知識問題上儒道兩家的明顯分野。

【!」8】

子曰:「巍巍覺,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註釋】 (1)巍巍:崇高、高大的樣子。 (2)舜禹:舜是傳說中的聖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個國君。傳說古時代,堯禪位給舜,舜後來又禪位給禹。 (3)與:參與、相關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多麼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奪過來的。」

【解讀】 這裡孔子所講的話,應該有所指。當時社會混亂,政局動盪,弒君、篡位者屢見不鮮。孔子讚頌傳說時代的「舜、禹」,表明對古時禪讓制的認同,他借稱頌舜禹,抨擊現實中的這些問題。

【!」9】

子曰:「大哉堯之為軍也,巍巍覺,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覺,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註釋】 (1)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聖君。 (2)則:傚法、為準。 (3)蕩蕩:廣大的樣子。 (4)名:形容、稱說、稱讚。 (5)煥:光輝。

【譯文】 孔子說:「真偉大啊!堯這樣的君主。多麼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堯才能傚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麼廣大啊,百姓們真不知道該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對它的稱讚。他的功績多麼崇高,他制定的禮儀制度多麼光輝啊!」

【解讀】 堯是中國傳說時代的聖君。孔子在這裡用極美好的語言稱讚堯,尤其對他的禮儀制度愈加讚美,表達了他對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

【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註釋】 1五人:指禹、稷、契、皋陶、伯益。2亂臣十人:亂,即治。亂 臣即治國之臣。十人指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太公姜尚等,其中包括武王的 妻子邑姜,其他九人治外,邑姜治內。所以下文說:「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3唐虞之際:指唐堯、虞舜之後。之際,之後。傳說堯在位的時代叫唐, 舜在位的時代叫虞。4斯:這,指周武王的時代。5三分天下有其 二:據說當時天下分為九州,歸周的已有荊、梁、雍、豫、徐、揚六州,只 剩下青、兗、冀三州屬殷紂王了。

【譯文】 舜有五位賢臣便使天下大治。周武王說:「我有十位治理天下 的賢臣。」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虞舜以後, 武王時人才最為興盛,但十位人才中還有一位婦女,男人不過九 人罷了。周朝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向殷朝稱臣。周朝的德行可 以說是最高的了。」

【解讀】 人才難得,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就以歷史傳說中最好的虞舜 時代來說,才得五個賢臣,周武王時也才十個,其中還有一位賢 內助,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臣」。

另一方面,人才也不在多。不僅虞舜、武王時代只有五個十 個,就是後世的漢高祖,不也就張良、蕭何、陳平三傑嗎?而且, 「艄公多了打翻船」,能幹人太多聚在一起,反而會出問題。所以 水鏡先生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想不到劉備 競一下得了兩個,結果反倒難安天下了。這是《三國演義》中的 公案,其實,它所反映出的,正是人才是否越多越好的問題。以 我們今天的情形而論,一個單位,一家公司,人們往往以「人才 濟濟」來形容它的實力雄厚,興旺發達。其實,這裡的「人才」大 有講究。什麼「人才」?領導是領導的人才,秘書是秘書的人才, 公關是公關的人才,打字員是打字員的人才,甚至,看大門是看 大門的人才。這裡也牽涉到另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單位,一個公 司,到底領導人多還是領導人少更好的問題。事關體制,我們謹 記聖人的教誨:「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就不便深說了。

但有一點還是可以說的: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多而在能; 一方面,精兵能將難得;另一方面,也不能多得啊!

【2!」】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恤,禹吾無間然矣。」

【註釋】 (1)間:空隙的意思。此處用作動詞。 (2)菲:菲薄,不豐厚。 (3)致:致力、努力。 (4)黻冕:音fǔ miǎn,祭祀時穿的禮服叫黻;祭祀時戴的帽子叫冕。 (5)卑:低矮。 (6)溝洫:洫,音xu,溝渠。

【譯文】 孔子說:「對於禹,我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飲食很簡單而盡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時穿的衣服很簡樸,而祭祀時盡量穿得華美,他自己住的宮室很低矮,而致力於修治水利事宜。對於禹,我確實沒有什麼挑剔的了。」

【解讀】 以上這幾章,孔子對於堯、舜、禹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在他們的時代,一切都很完善,為君者生活簡樸,孝敬鬼神,是執政者的榜樣,而當今不少人拚命追逐權力、地位和財富,而把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富強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以古喻今,孔子是在向統治者提出警告。

《論語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