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原文】

子貢問日:「孔文子1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學,不恥下問3,是以謂之『文』也。」

【註釋】

1孔文子:衛國大夫,姓孔,名圉,謚號「文」。2敏:勤勉。3下問:向下請教。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被謚為『文』呢?」孔子回答說:「他勤奮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被溢為『文』。」

【讀解】

古代君主、大臣、貴族死後都要依據他生平事跡給一個稱號,這就叫「謚」,所給稱號也就叫謚號。關於「文」的說號,《逸周書·謚法解》列了經緯天地、道德博厚、學勤好問、慈惠愛民等等多種品德,也就是說,凡是有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謚為「文」。那麼,孔文子到底是因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謚為「文」的呢?子貢由此而發出了疑問,孔子於是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其實也就是說法所說的「學勤好問」。

可見,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據的,不是想當然的發揮。

回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八個字上來看,對一般人來說,敏而好學似乎還比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恥下問就非常之難了。因為,敏而好學不外乎是聰明而勤奮罷了,這方面的典型,有「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甚至「頭懸樑,錐刺股」等等。而不恥下問則是要向不如我們自己的人請教,這不僅僅是個好不好學的問題,而且還牽涉到自尊心、虛榮心的問題在內。

人們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議。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力弱,自己孤陋寡聞,求教於位尊者、能力強者、見多識廣者,那似乎沒有什麼,不以為恥.一旦反過來,以位尊求教於位卑,以能力強求教於能力弱,以博求教於寡,便立即感到臉上不光彩,恥於開口了。如果你是教師,如果你是在上為官者,試試看:向你的學生討教,向你的屬下村教,不要礙口飾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請教的話題用查問的口氣來說。

那才叫難。

所以,儘管「不恥下問」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但要真正實行起來,還真有一點考人呢。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