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好之、與樂之

知之、好之、與樂之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讀解】

無論是學習還是進德修業等等,這都是三種不同的境界:知道--喜好—一樂在其中。

「知道」偏重於理性,對像外在於己,你是你,我是我,往往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所以,當需要我們身體力行進行實踐的時住,往往難以做到。比如說我們都「知道」鍛煉身體很有好處,很有必要,但要天天早上起來堅持鍛煉身體,那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喜好」觸及情感,發生興趣。就像一位熟識的友人,又如他鄉遇故知,油然而生親切之感,但依然是外在於我,相交雖融融,物我兩相知。比如說我們很多人都會說自己「喜好」看書,這是確實的,但『各好」的程度有所不同,大多數人是「好讀書,不求甚解」,這本測覽測覽,那本翻閱翻閱,覺得有些累了,扔在一邊,明天再讀。這就是「好之者」,甚於「知之者」,但還沒有進入「樂之者」的境界。

「樂在其中」才是「樂之者」的境界。這種境界有一個最恰如其分的詞語來形容,這就是「陶醉」。陶醉於其中,以它為賞心樂事,就像親密愛人一樣,達到物我兩忘,合二而一的境界。比如顏回,住在貧民窟裡,用竹籃子打飯,用瓜瓢舀水喝,人們都忍受不了那種貧困,而顏回自己卻樂在其中。(《雍也》)又比如孔子,發憤起來就忘記了吃飯,高興起來就忘掉了憂愁,甚至連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述而》)用當今時髦的話來說,這就叫做「太投入了!」

很可惜,現在「投入」學習,「投入」修養自己的人都太少了,而多半「太投入了」的,是在麻將桌上,坐在那裡居心叵測得很,那可真是達到了「樂之者」的境界啊!

樂之者,不亦樂乎?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