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則已,言必有中

不言則已,言必有中

【原文】

魯人為長府1。閔子賽曰:「仍舊貫2,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3人不言,言必有中4。」

【註釋】

1為長府:改建長府。長府,魯國藏財貨的地方。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獸昭公曾經在長府抵抗季氏的進攻。2仍舊貫:依照原來的樣子。仍,因,依照;貫,事。3夫(fu):發語詞,無義。4中(Zhong):准。

【譯文】

魯國人改建長府。閔子賽說:「照老樣子,怎麼樣?為什麼一定要改建呢?」孔子說:「這人不說則已,一說就切中了要害。」

【讀解】

據說因為公元前517年魯昭公曾經以長府為防禦抵抗過季氏.所以當季氏把魯昭公趕走後,便要改建長府,以消除其防禦作用。閔子賽認為,關鍵不在於長府有無防禦作用,而在於人是否正義有道,是否得民心。孔子很欣賞他的見識,所以稱讚他不言則已,「言必有中」。

不說就不說,一說就切中要害。這是非常厲害的說話藝術。閔子騫平時是「誾誾如也」,老老實實的,不多言多語,可這次卻一說就打中了要點,就像射箭一樣,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真不簡單。

這種人,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有點像日本電影明星高倉鍵塑造的那些形象,那可比那種嘮嘮叨叨,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的人厲害多了。所謂言多必失,話說多了威信也就降低了,說上十句抵不上人家一句,讓人不得要領。

其實,不言則已,言必有中也正是孔子一向倡導的「謹言」精神。敏於事而慎於言,少說幾句,增加每一句的份量。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