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看大節
【原文】
子貢曰:「管仲1非仁者與?桓公2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3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4管仲,吾其被5發左衽(6)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7)也,自經(8)於溝瀆(9)而莫之知也?」
【註釋】
,1管仲:齊桓公的宰相,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原本是公子糾的家臣,公子糾與齊桓公爭位被殺後,他歸服了桓公,輔佐桓公成就了霸業。2桓公:即齊桓公,齊國的國君。他與公子糾是兄弟,因為爭奪君位而殺死了公子糾。3匡:正。4微:假若沒有的意思,用於和既成事實相反的假設句之首。5被:同「披」。(6)左衽:衣襟向左邊開。披散頭髮,衣襟向左邊開是當時落後部族的打扮。(7)諒:信,這裡指小節方面的誠信。(8)自經:自縊。(9)溝讀:小溝渠。
【譯文】
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不能為主子而死,反而做了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做桓公的宰相,輔佐他稱霸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現在還受到他的恩賜。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大概也都像落後民族那樣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邊開了吧。難道真要像普通男女那樣拘於小節小信,自縊於溝渠之中而沒有人知道才好嗎?」
【讀解】
關於這個問題,子路也提出來過。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與管仲一起做公子糾家臣的召忽為公子糾而死,管仲卻不死。這是不是不仁呢?」孔子說:「齊桓公九次會盟諸侯,不動用兵車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勞。這就是他的仁,這就是他的仁啊!」(《憲問》)
孔子回答子貢與子路顯然都是同樣的看法。這就是從大處著眼評價人。
管仲雖然沒有為公子糾盡忠,以身相殉,但他輔佐齊桓公立了大功,名流青史,也就不能用對一般普通人的小節小信來要求他了。說到底還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問題。我們不能對任何人都求全責備,而應該看他的主流,看他的大節。事實上,齊桓公也正是因為不究細節,不計私仇,原諒了差點要了他的命的管仲而加以重用,才取得了「霸諸侯,一匡天下」的豐功偉績。
所以,齊桓公的認識也是合於聖人的思想的。我們今天正當用人之際,是不是也應該用這種看大節、看主流的思想來衡量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