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惡必察,眾好必察

眾惡必察,眾好必察

【原文】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

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一定要考察究竟是為什麼;大家都喜歡他,也一定要考察究竟是為什麼。」

【讀解】

怕的是這人特行獨立,高風亮節而遭人譭謗,如那些「有爭議的幹部」。所以應當考察他的工作實績,而不應僅僅以「眾惡之」為依據。

又怕的是那人黨同阿比,雖得眾人稱讚但實際上並無德行,是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鄉原先生,所以也應仔細考察。在《子路》篇裡,子貢曾問孔子說:「一鄉的人都喜歡他,怎麼樣?」孔子說:「還難說。」子貢又問:「一鄉的人都厭惡他,怎麼樣?」孔子仍然說:「還難說。不如一鄉人中的好人喜歡他,壞人厭惡他。」

這實際上也是「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的意思。《管子·明法解》)說:「昏亂的君王不考察臣下的實際功勞,眾人說誰好就賞誰;也不審查臣下的罪過,眾人說誰壞就處罰誰。這樣的結堅果,往往使奸臣沒有功勞卻得賞,忠臣沒有罪過卻受罰。所以明說法:當官的失去統治,是因為他憑人們的毛病和譭謗來進行賞罰。」

領導者用人,不可不引以為鑒。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