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要出國?
【原文】
齊人歸女樂1,季桓子2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註釋】
1歸女樂:歸,同「饋」,饋贈。女樂,歌妓舞女。2季桓子:季孫斯,魯公國自定公五年至哀公三年時的執政上卿。
【譯文】
齊國送給魯國一批歌妓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治 理政事。孔子便離開魯國出走了。
【讀解】
齊國送給魯國歌妓舞女的事情,《史記-孔子世家》和《韓非 子-內儲說下》都有記載,可見實有其事。
不過,是不是實有其事也並不是很重要,歷代幾乎都有不愛 江山愛美人的人手佚話流傳,至今已沒有什麼鮮艷。 新鮮的倒是我們見到孔子對這種事情的態度:道不同,不 相為謀。於是,孔子便一氣離開魯國而進行世界大串連去了。
一個人立身處世,當環境已不容許自己棲身,不容許自己發 揮才智時,便毅然決定地抽身而去,以免苟且媚俗,同流合污。
說到底,這是一個知道分子,一個讀書人的進退去留問題。這 個問題在文字上記載起來可以很簡單,僅僅是「孔子行」三個字。 但落實到生活現實之中,具體落到每一個人的頭上,可就不那麼 簡單了。它是一個人人生之中的大問題,抉擇也不是隨隨便便就 可以作出來的。
所以,我們在讀書時,一定不要隨隨便便把「孔子行」這一 類看似平易的記載忽略過去了,而應該多注意體察 它所蘊含著的 超過字面的深刻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