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處世的三個支點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 言,無以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知道命運,就不能夠做君子;不懂得禮,就不能 夠立身;不識別言語,就不能夠識別人。」
【讀解】
這一章是《論語》全篇的總結。孔門的學說最後落腳到命、禮、 言三個支點上,說到底,還是立身處世的學說。 關於「命」的問題,在《為政》篇裡,孔子自述「五十而知 天命」。在《季氏》篇裡,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便 是「畏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所說的命,按 照我們的理解,既指宇宙的自然規律,也指社會的發展,歷史的 變遷規律,最後,還包括個人由於所處環境和時代趨勢而造成的 命運、歸宿。所以他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如果你不知道 這些,沒有自知之明,你怎麼可以把握住自己呢?話說回來,孔 子自己不也是「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半百之年,人生都走過了大 年歷程才知道自己的歸宿的嗎?又何況我們這些人呢?
關於「禮」的問題,在《泰伯》篇裡孔子已強調過「立於 禮」。在《季氏》篇裡教兒子孔鯉時又說過「不學禮,無以立。」所 以,其觀點是一脈相承的,都是認為個人立身處世離不開禮。這 裡的禮,正如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的那樣,不是指什麼具體的禮 儀、禮節,甚至也不僅僅是指禮制,而是包括所有這幾方面在內 的傳統禮義,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傳統文化」的概念。既然如 此,一個人不懂得禮,怎麼可能在這世界上立身呢?更不用說做 一番事業和成就來了。
最後說到「言」的問題。這方面的論述,在《論語》裡更是 不少。比較典型的如《學而》篇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公冶 長》篇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這些都是說的一個人的言語和實際品德的關係問題。 所謂「萬丈深潭終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測。」所以,語言與內在品 德,語言與實際行動的問題一直苦惱著孔子及其弟子。好在,「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識別一個人的言語,多少還是可以識別一個人的。正如孟子繼承孔子「知言」的學說而力。以研究所說:「偏 頗的言語,你能夠知道它片面在哪裡;誇張的言語,你能夠知道 它過分在哪裡;詭辯的言語,你能夠知道它荒謬在哪裡;躲閃的 言語,你能夠知道它理層在哪裡。」(《孟子·公孫丑上》)這就算知道一個人的言語了。反過來,「聽話聽聲,鑼鼓聽音。」如果你不能識別一個人的言語,那麼,你就很可能不能夠真正認識這個人,而很可能被他所蠱惑,所蒙騙。這就是孔子再次強調「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的道理所在。
總而言之,命、禮、言三知為《論語》畫上了句號,但卻並 沒有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實踐中畫上句號。知命、知禮、知言,我 們到底又知道多少呢?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一部《論 語》讀完,莫說治天下,就是治我們自身,又有多少體悟多少長進呢?這些都是留待讀者來回答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