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96]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97]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98]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99]

【註釋】

[96]出來了!出來了!在《道經》的最後,終於出來了。「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雖然說起來輕鬆,但我們前面足足學習了36章之多!讓我們先回顧一下前面的內容!

第一、二章討論基本問題;第三、四、五、六章討論應該讓人民處於什麼「狀態」;第七、八、九、十、十一章論述治理國家機構的原則;第12~26論述聖人或說「修身」的原則;第27~36論述直接治理人民的原則。

所以我們看到,老子一共從四個方面對「道」加以闡述。對於這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將在附錄中專門用一章加以討論。總之,現在我們知道,貫穿這四方面的就是「道」。而「道」的基本原則即「無為而無不為」。

[97]統治如果不脫離「道」的規律,繁複的事物將自動消失而歸於無形。所謂「萬物將自化」需要特別強調這個「自」字。即主動的因素只是相對消極的等待而已。而萬物在其無限的自我展示達到窮盡而趨於消失之時,即「化」了。「化」到那裡去了,或說「化」為什麼了呢?「道」。

[98]這裡需要理解,什麼是「作」,什麼是「無名之樸」。「作」,恐怕還好理解一些。所謂「作」,即「化」的對立面。既然我們知道化是消失,歸於虛無的運動,那麼我們只要把思路反過來就能大概知道「作」的意思了。「作」是生成,歸於實有的運動。如果不是說得十分露骨,「作」即造反。

眾所周知,對付造反無非就是鎮壓罷了,那麼,什麼是「無名之樸」呢?既然是「無名」,又怎麼對付物質的反抗呢?所以這裡還需要強調這個「欲」字。就是說,是處於「化」與「作」之間的狀態;但發展的趨勢是「作」而不是化。正是在這個「微妙」的時刻,「吾將」只能「鎮之以無名之樸」。就是說,如果手段過於暴力的話,違反了「無為」的原則,「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如果沒有任何「表示」,則必「作」無疑。

或者說,這是意志力的抗衡。而為什麼我會認為我一定會贏呢?「道常無名。樸雖小,而天下莫能臣也」。就是說,因為我沒有脫離道的統攝,我依然放任而下流。所以我沒有處於抗衡。反抗的意志因此失去它的重心。它將轉向對自己的否定。所以雖然說我將「鎮之」,但其實起到「鎮」的真正作用的正是「作」自身。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認為我會勝利,如此等等。

另,《圍爐夜話》中有「潑婦之啼哭怒罵,伎倆耍亦無多,靜而鎮之,則自止矣;讒人之簸弄挑唆,情形雖若甚迫,淡而置之,則自消矣」的話,道理相同。

[99]何為「不欲」?「不欲」就是不表露自己的「欲」。只有「不欲」,消除了「意志」的因素,統治才能安定下來。綜觀中國歷史,正是其「欲」過於露骨,所以統治顯得極為困難,造反顯得極為經常,令所有的外國人吃驚。

【譯文】

「道」經常沒有作為,但沒有一件事物不是它所為。候王如果能守住「道」,那麼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將會自然地化生。它們在化生時利慾之情發作,我將用「無名」的「道」(「樸」)來鎮定它們。用「無名」的「道」(「樸」)鎮定,它們將不存在利慾之情。不存在利慾之情就會清靜,天下將自然地安定。

《老子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