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106]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107]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108] 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註釋】

[106]「德」之要義之所在!「道之在天地,譬如川谷之於江海」。道是奔放的,它無拘無束,「道法自然」;而「德」作為一種主觀因素,缺乏「道」的威力,它只能按照「道」的形式模仿而已。所以「德」致力於自身統一的事業(就好像當今中國致力於兩岸的統一一樣)。

當然,比較有趣的還有「貞」。侯王為什麼要「貞」呢?儒家也強調「貞操」。魯迅也反對封建的「貞操」。(難道侯王也有自己的「貞操牌坊」嗎?)聯繫下文,「侯王無以貴高」,則「貞」導致「貴高」。如果進一步考慮,老子的方法是「辯證法」的,強調事物的「對立統一」,那麼,可以想像,能夠導致「貴高」的「貞」,應該是很「賤格」的。

可是按照我們的一般常識,「貞潔」是個褒義詞啊!儘管「婦女解放運動」認為「貞潔」是對婦女的封建束縛,應該毫不留情地加以剷除等等。但我們這裡所討論的,是兩千多年前的作品。如果老子遇上婦聯的幹部,或許會根據他們的智力水平,另外再開一堂課,叫做《道德經-婦女運動》。

但是,不幸,2000年的新聞記者看來是沒有可能扛著攝像機,舉著麥克風,站在「正義」和「公理」一邊,圍堵老子了。所以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把婦聯幹部和記者暫時放在一邊了……(哈哈,老子真愉快)。

這裡需要提醒的,要聯繫「道」的部分來理解這裡的「貞」。特別是這個「貞」的表現形式。和一般性文化的「貞」完全是兩回事。相反,有為的帝王往往是荒婬的。雖然不能反過來說。至於儒家形式主義地把這裡的「貞」和生理上的「貞」相提並論,以至於叫囂什麼「授受不親」,這就只能歸結為儒家的鄙陋本性了。

[107]為什麼一方面侯王以賤為本,另一方面又「無以貴高,將恐蹶」呢?這就再次需要掌握辯證法的要義了。辯證法與所謂「形而上學」不同。後者強調基本的規律,靜態的概念;而辯證法強調在事物的運動中把握事物。這就是說,如果侯王一開始就處於「貴高」的態勢,那麼他就缺乏顯示其「貴高」的機會了。因為「貴高」是對「賤」的否定,而如果一開始就「貴高」了,那麼,又如何否定呢?此非「將恐蹶」乎?

這就是說,只有運動才能產生現象;而虛無則是運動的前提條件。關於這個問題,其基本的原則已經在「道」的部分充分論述了。

[108] 最高的榮譽沒有形式。這和前面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雖然有些相像。但其實完全可以不必這麼理解。舉例來說,斯大林加封自己為什麼「大元帥」,就是比例如朱可夫這樣的元帥要大,是這些元帥的元帥;而毛澤東除了擔任軍委主席之外,不擔任任何軍銜。這樣一來,二者的差距就顯出來了:對於毛澤東而言,軍官是他的下屬;而斯大林自己任命自己是這個下屬。這就和明朝的皇帝任命自己是將軍一樣可笑。

反之,一昧地追求榮譽,也就成了淺薄的虛榮小人了。「故致譽無譽」。

【譯文】

過去得到「一」(「道」)的有: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寧,神得到「一」就靈驗,谷得到「一」就盈滿,萬物得到「一」就化生,候王得到「一」治理天下而能使天下安定。推求起來,可以說,天沒有清明,就恐怕要破裂;地沒有安寧,就恐怕要傾覆;神沒有靈驗,就恐怕要消失;谷沒有盈滿,就恐怕要涸竭;候王沒有是天下安定,而只是重視自己的崇高地位,就恐怕要失敗。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候王自稱「孤」、「寡」、「不榖」(不善),這大概是以賤為本,難道不是嗎?所以招致暫時的稱譽,實際埫得不到榮譽。因此,不需要像玉那樣話梅石那樣堅硬。

《老子集注》